“汉语方言领军人”詹伯慧:留住方言留住根

南方+

本文收录于#文明·跃专题#

2013年,82岁高龄的詹伯慧被暨南大学返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语方言学大型辞书编纂的理论研究与数字化建设”。

彼时,白发苍苍的他每天骑车穿行于校园,前往文科楼办公。大树下,这位踩着古旧自行车、为科研而“奔走”的老教授身影,成为师生们口中的美谈。

在詹伯慧看来,“执着”是自己对做学问的态度。“活到老、学到老、工作到老,是我一辈子的追求。”

身体力行进行方言保护

1931年,詹伯慧在人文底蕴浓厚的潮州古城里出生。他的父亲讲客家话,母亲说潮州话,他从小便在多种语言的环境中长大。

1938年,为躲避日军炮火,他与家人回老家饶平县避难。后来,他前往坪石广同会馆主办的汉德小学就读,接触到了一群从广州迁过来的、“都讲白话(粤语)”的老师们。

战乱中,詹伯慧生出了“语言情”。环境熏陶下,自小学毕业,他已经能够同时掌握运用潮州话、客家话和广州话,也因此埋下“保护方言”的信念。

“留住方言,就是留住根。”詹伯慧强调,中华文化的根脉,藏在各地的地方文化中。1956年,他在海南岛调查黎语,意外发现了“军话”,其残存于海南岛南端崖城镇里,仅在几千位居民口中流传。后来,他发表《海南岛军话语音概述》,引起学界重视与关注。

深入田野进行调查,不能只是“坐而论道”——这是詹伯慧坚守几十年的工作方法论。“要让方言继续发挥在文化领域中无可取代的作用。”他带领团队,足迹遍布珠三角、粤北、粤西,相继推出《珠江三角洲方言调查报告》《粤北十县市粤方言调查报告》等作品,为广东粤语勾勒出轮廓,也为粤语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推行一种,保留多种。”在守住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詹伯慧也坚信要与时俱进,多次呼吁大力推广普通话以适应改革开放需要。为“推普”工作培训骨干、担任普通话比赛评委、为媒体撰写“推普”稿件、撰写普通话学习手册……“推普”路上,他也同样身体力行。

著作等身,桃李天下

作为我国汉语方言学领域的领军人物,詹伯慧的人生经历过许多“首个”:以我国教育部推荐的首位学者身份,受聘到日本东京大学讲学两年,为中日两国语言学界的学术交流开创先河;主编我国首部大型百科性方言学辞书《汉语方言学大词典》;获评广东省首届优秀社会科学家,为16位获奖者中的唯一一位中国语言学家......至今,他已刊著作逾40部,发表论文逾400篇。

回顾詹伯慧近70年的从教历程,自1990年起,他就被国务院学位办评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在暨南大学中文系建立第一个博士点——现代汉语博士点,多年来培养毕业博士研究生29人,硕士研究生9人,助力其成为汉语方言学界的骨干力量。语言学界甚至把这支富有活力的汉语方言研究团队,戏称为“詹家军”。

詹伯慧说,很多事情自己虽然“撒手”了,但不是不管,而是交给年轻人去做。2018年,他向暨南大学图书馆捐赠毕生藏书,建立“暨南大学汉语方言学文献资料中心”,致力于将方言研究传承下去。

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詹伯慧,回学校的出行方式由“自行车”变为了“轮椅”,但他仍经常来办公室工作,奋战在学术研究一线。

近日,在暨南大学潮州文化研究院成立仪式上,他再次提出要秉持“活动老、学到老、干到老”的精神,希望继续为潮州文化研究尽一份绵薄之力。

【好人档案】

詹伯慧是广东省首届优秀社会科学家获得者,暨大复办后首任文学院院长、汉语方言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也是汉语方言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对我国的语言学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在超过一个甲子的学术生涯中,他对汉语方言、汉语辞书、汉语应用和汉语规范等领域做了大量研究和教学工作,研究成果辐射至日本、新加坡、法国、美国等地。

【记者】陈伊纯

编辑 邓苇
校对 黄买冰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