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基本得到控制,濒危种群数量逐步恢复

南方都市报
+ 订阅

距离Cop15开幕还有两天时间,大理州生态环境局局长谭利强10月9日在媒体吹风会上介绍,目前,大理州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趋势基本得到控制,生物多样性资源本底调查与评估稳步推进。珍稀濒危特有和极小种群物种保护得到进一步加强,种群数量逐步恢复。

10月9日-10日,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中国外文局、云南省人民政府在云南大理联合举办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主题为“共建生态文明 共护美丽星球”。值得关注的是,洱海论坛是COP15重大主场外交的配套活动。

系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

地处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地区的大理,区系组成复杂,植被类型多样,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生物物种丰富,是著名的天然基因库和生物资源宝库,是云南省“动物王国、植物王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大理州生物多样性有“丰富性、特有性、重要性、脆弱性”四个特点。值得一提的是,大理州是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重点区域。境内以苍山洱海、南涧无量山、云龙天池等为代表的自然保护区有效保护了高原淡水湖泊、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原始高山针叶林等特殊的生态系统类型和以西黑冠长臂猿、滇金丝猴、灰叶猴等为代表的珍稀濒危物种,是具有全球保护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

大理特殊地质构造生态系统存脆弱性

“由于大理州特殊的地质构造与地形地貌,很多生态系统存在明显的脆弱性。”谭利强认为,生态系统一旦遭破坏后就难以恢复,物种生境遭受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以后就很容易处于濒危灭绝的状态。

针对生态系统存在的脆弱性,谭利强介绍,大理州成立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委员会,建立了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建立健全外来入侵生物监测、灾害防控指挥体系和应急处置制度,发布《突发林业有害生物事件处置办法》《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开展薇甘菊、凤眼莲、紫茎泽兰、空心莲子草、福寿螺等有害生物和外来入侵物种的监测和防控管理。

截至2020年,大理州森林面积21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5.51%,森林蓄积量1.2亿立方米。“森林面积、蓄积、森林覆盖率、单位面积蓄积量呈四增长良性发展,森林质量达到明显提升。”谭利强说。


珍稀濒危特有和极小种群数量逐步恢复

与此同时,大理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以及重要生态系统、珍稀濒危特有和极小种群物种、重要遗传资源等为重点,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体系建设。

在“就地保护体系建设、迁地和离体保护体系建设、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监测体系建设、生物多样性资源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建设”五大优先领域具体推进落实了30个优先项目。

“通过项目实施,全州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趋势基本得到控制,生物多样性资源本底调查与评估稳步推进。”谭利强说,珍稀濒危特有和极小种群物种保护得到进一步加强,种群数量逐步恢复。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趋于规范,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评估与预警体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信息化管理水平稳步提高。

南都记者了解到,近期在昆明举行的COP15 非政府组织(NGO)平行论坛上发布的“全球生物多样性100+案例”中大理州云龙县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2个案例成功入选,其中,“蚂蚁森林滇金丝猴栖息地修复和廊道建设项目”位居“生物多样性100+全球特别推荐案例”之首。

与此同时,大理州南涧县成功创建为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将在10月14日COP15生态文明论坛开幕式上接受授牌。

“这是大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一个缩影。“谭利强说。

南都记者 潘珊菊 发自大理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