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隐藏于深圳800多年的村落,讲述着黄氏家族的历史变迁
作为一个外来移民和新深圳人,深圳到底有没有自己的本土文化和地域文化?相信很多人都没有清晰的认知。
但实际上,在深圳,就有许多历史数百年的村落,被称为“围村”,他们代表了深圳作为一座边陲小城的过去。
这些有着悠久历史的围村,已成为深圳传统文化和地方民俗的代表。
在福田区,就分布着15个围村,其中历史最悠久的下沙村已有800余年的历史。
先祖开疆辟土,村民耕山耘海、捕鱼养耗,大盆菜民俗文化,改革开放的新成就……下沙村展览馆,就浓缩了这座小村庄800余年的历史变迁。
隐于市中800年历史的村落
在车水马龙的滨河大道上,上班族集聚的车公庙地铁站旁,一座名为KKONE的商场位于成为附近很多白领休闲购物的场所。
就在商场的背后,却隐藏着一座深圳历史最悠久的村落。修建于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也同样伫立于此。
这个村落的故事,要从一千多年前的晚唐、五代十国时期开始说起。
当时,曾任后唐工部侍郎、奎章阁学士的黄峭山(872-953),娶了上官、吴、郑三氏,诞下二十一子。作为战乱时期的亲历者,黄峭山对“多寿则多忧,多男则多惧”感受深切。为保全家族,黄峭山命三房各留长子一人,其余儿子各带家产一份、《黄氏家谱》一套,各自外出谋生。
与此同时,黄峭山还写诗一首,留给黄氏后人:
“骏马堂堂出异方,任从随处立纲常。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则故乡。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念祖宗香。惟愿苍天垂庇佑,三七男儿总炽昌”。
这首诗,作为日后该家族黄氏后裔相认的凭证,流传至今。
又过了200多年,南宋时期,黄峭山第十四世孙黄默堂(1183-1248)辗转迁徙,来到下沙开基立村。
从黄默堂在下沙立村开始,下沙居民就以渔农为生。一直到20世纪,下沙形成了六个自然村。
下沙近海,水肥地阔,是养蚝的好地方。以前,下沙村民就经常乘船,在深港两侧海域种蚝、养蚝。
在深圳尚未全域城市化的1992年,上海宾馆以西的福田,大多数地方还是乡村模样。当时的下沙村,共有田土面积约15000多亩,主要种植水稻、番薯等农作物。下沙村展览馆内的锄头、耙、镰刀,用来舂米的舂,炒米饼印、饼棰等做炒米饼的工具,就反映了下沙村农耕时期的那一段历史。
“围村”,也是下沙过去的房屋建设方式。下沙面海靠田,古时,为了防御外敌、抵御猛兽,下沙采用了“围村”的建设模式,让整个家族生活在一起。
作为非遗的祭祖活动
对祖先的崇敬,是下沙黄氏族群的精神纽带。
在下沙村,每逢春秋两季,就会举办隆重的祭祖活动。祭祖的场所,就在村内的“黄思铭公世祠”和位于莲花山上的“黄默堂墓”。
下沙先祖黄默堂的墓地,位于深圳市莲花山的西北坡,这也是深圳唯一一座南宋时期的塔形古墓,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思铭是下沙黄氏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当时,黄氏族群进入重要发展时期,人丁兴旺,农耕和养蚝业都已形成规模,六个自然村的雏形也于那时形成。
为了纪念他,明朝时期,下沙居民修建了“黄思铭公世祠”。祠堂为三进三开间二天井建筑,供奉着黄氏家族众多先祖的排位。祠堂宽14米,进深43米,建筑面积602平方米,气势壮观,布局严谨,造型和结构体现了岭南文化的特点。
宗祠是纪念先祖的神圣之地,是弘扬家族文化、凝聚宗亲交流的重要场所。关于祭祖这一习俗,在《黄氏家谱》中也有记载。
家谱中,十条黄氏家训第三条即为“重祭”:“水有源,木有本,人有心,应立祠堂,置祀产,春秋时节令我族人咸集祠堂,举行典礼,弘扬仁孝之德,除却蠢愚之念”。
下沙黄氏族群按照祖宗遗训,年年祭祖,世代相传,并由简到繁,由最初简单的祭拜,逐步发展为成熟、完整的祭典仪式。目前,下沙祭祖仪式已被列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下沙村,祭祖分春秋两次进行,春祭时间为每年清明前,秋祭时间为重阳节。其中拜墓为农历九月十五日,拜祠堂为九月十六日。每逢祭祖,要准备金猪、水果、点心等供品摆放在祖宗排位前,黄氏族人行三跪九叩礼,烧香、跪拜、祈祷,悼念先祖英灵,缅怀祖辈恩德,凝聚家族情感。
在祠堂旁边,还有一座体现了下沙民间信仰的侯王庙。这座建于明朝晚期的庙宇保持了岭南古建筑的一贯风格,供奉着治水功臣陈侯、护国将军杨侯,还有东南沿海地区居民熟知的天后,以及土地公四位神像。
创世界记录的盆菜宴
相传南宋末年,南宋小皇帝赵昺在蒙古大军的追击下,逃到深圳沿海一带,正当随从四出张罗食物之际,村民得悉皇帝驾临,纷纷将家中最珍贵的食物贡献出来,仓促间以木盆充当器皿,盛载佳肴奉上。后来这一习俗,演变为南粤地区常见的大盆菜。
下沙居民吃大盆菜的习俗延续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作为南粤沿海地区的古传习俗,制作大盆菜的主要原料有萝卜、鱿鱼、鳝鱼、蚝、鸭肉等15种;辅料有蒜头、生姜、蚝油等。制作工艺为煮、煎、炸、炒、烧等方法,将15种主料分别一一加工好,做成15道不同的主菜。以萝卜作为第一道菜铺底,把加工好的15道菜,按一定顺序,一层层依次盛入大木盆里。大盆菜就制作完成了。
鞭炮齐鸣、锣鼓震响、龙狮起舞,在下沙文化广场上,摆放几百张八仙桌,成千上万人同时开宴,规模十分庞大。大盆菜象征着“百鸟归巢”、团圆富贵,企盼来年国泰民安、五谷丰收。如今,在下沙村文化广场,每逢元宵佳节,下沙居民都会摆“大盆菜”宴,款待世界各地黄氏宗亲。
下沙大盆菜,已成为海内外黄氏族群的精神纽带。从1995年起,下沙人元宵吃“大盆菜”的规模越来越大。2002年正月十二,下沙人摆宴3800桌,宴请世界各地宾客6万多人,并获得基尼斯记录证书。
大盆菜,见证了围村的变化。围村,留下了城市记忆,成为这座城市最具乡愁的地方。
【记者/视频拍摄】陈熊海
【剪辑】刘玳杞
部分图片来源于“黄氏家族”微信公众号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