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游梅州(四)| 感受非遗魅力,坚定文化自信

梅州文广旅游
+ 订阅

梅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赏非遗经典,品传统文化

梅州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历代客家人的坎坷与荣耀,踟蹰与奋进,是梅州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梅州打造文化名城的瑰宝。下面跟着小编的步伐,带你一起领略梅州非遗的魅力。

传统音乐

梅州客家山歌

梅州客家山歌于宋、明期间伴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而传播繁衍,是中原文化与梅州土著文化融合的产物。客家山歌共有腔调近百种,它的歌词诗味很浓,类似竹枝词,有“国风”和“吴歌”的余韵。

客家山歌有数万首歌词流传于民间,内容包括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礼俗歌、情歌与其他生活歌等,涵盖了客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以情歌的数量最多,内容最精彩,文学价值也最高。

广东汉剧

广东汉剧(旧称“乱弹”、“外江戏”、“兴梅汉戏”),曾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南国牡丹”,分为生、旦、丑、公、婆、净、末七个行当,以西皮、二黄为主要声腔,以中州语言为舞台语言,具有唱腔优美、扮相俊秀的特点,是广东三大剧种之一。

广东汉剧原称“外江戏”,至今约有300多年历史。广东汉剧既保留了“中州古韵”,传承了我国中原地区古腔古调的戏曲精华,又吸收兼容了客家地区民间音乐、舞蹈和杂耍等艺术形式,对研究我国地方戏曲的流变和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木偶戏(五华提线木偶)

广东五华素有“木偶之乡”之称,其木偶戏是提线木偶。五华木偶戏于明朝初年由福建传入,流行至今已有600多年。五华提线木偶戏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木偶造型精美,提线技艺灵活,表演奇特传神,出神入化;演唱曲调多样,有汉调、客家山歌、民歌等。

尤其在表演艺术技巧方面,创新和发展了不少高难度绝技,如舞蛇、舞狮、打花鼓、拉二胡、吹哨呐、骑单车和被誉为创“天下一绝”的木偶书法等;真正达到了“能人之所能,能人之所不能”的艺术效果。

传统舞蹈

竹马舞

来源:五华县文化馆

竹马舞俗称打马舞、舞竹马,是粤东客家地区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据《五华县志》记载,竹马舞在五华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歌舞。明朝末年传入五华北部的新桥、华城、潭下、岐岭、转水等镇,距今已有600年的历史。

来源:五华县文化馆

竹马舞以独特的表演道具,结合热情奔放、诙谐幽默的歌舞,是春节、元宵、迎亲等节日的坐镇表演项目。

平远船灯

李程 摄

平远船灯是梅州市平远县的传统民俗文化,也是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在客家地区乃至广东省内外都有一定的知名度。1998年平远县被授予“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船灯)之乡”的称号,2007年平远船灯被省政府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来源:掌上梅州

船灯舞由3人表演,男、女演员和操船者各1人,男饰老翁,女饰孙女,分别在船头、船尾表演,操船者则藏在舱内操纵彩船,用一布条系于舱内前后对角处,绊在双肩,双手抓紧前后横档另一对角处。表演时,前后左右,停靠摇摆,全由操船者控制,舱内舱外需动作娴熟,配合默契,才不失“船在水中行,人在船中舞”的韵味。表演内容起初为爷孙两人出海捕鱼,娱乐升平。以后逐渐增加男女谈情、劝世讽俗之类的内容,无一定程式。

杯花舞

杯花舞是一种经过改变的道教舞蹈,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这一朵盛开在梅州兴宁,是民间的艺术“瑰宝”,久经不衰,常演常新,颇具客家风情,风靡海内外。

走出围龙、走向世界的杯花舞在所到之处均获得好评,这一宝贵的文化瑰宝将传统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传统技艺

光德陶瓷烧制技艺

陶瓷手工制瓷技艺在光德镇传承了700多年,光德陶瓷手工技艺传承,是按照制瓷工艺流程来进行的。光德镇主要陶瓷种类有仿古瓷、工艺瓷、日用瓷等。

光德镇陶瓷手工制瓷技艺具体可分为四大工序:采集瓷土、拌泥、拌浆釉,这道工序又可具体分为采瓷土、放车碓、踏泥、洗泥、干泥、洗浆釉;拉胚成型,有两种方式,一是打饼式,二是手拉胚式;绘画上釉,陶瓷绘画上釉技术具体分为釉上彩和釉下彩两种;燃烧制成,即将做好的瓷胚装进匣钵放进窑中起火燃烧,烧熟冷却后即成。

丰顺埔寨纸花技艺

埔寨纸花是丰顺县埔寨镇独特的民间工艺品,其制作技艺迄今已有260多年的历史。制作过程选料讲究,技艺精湛,具有民间风格。

小小的纸花看似简单,制作工艺却极其考究。埔寨纸花花瓣必须用台湾特产的通草纸制作,制作时先按需要将各种纸张染色,铜纸、铁线打上一层纸,按各种花叶形、花辨形剪好,再规形,过腊,用铜丝接好各种花叶柄。用通草纸、棉丝纸做好各种花蕾、花心,定形,过腊。组花,先组小枝,后组大枝,再组正头。做花盆,用硬纸组好,过光,画画。按真树色调好色,再染上树枝、树身。最后落盆,取形,调整形、色。

传统美食技艺

客家盐焗鸡制作技艺

盐焗鸡的来历,相传是从伏羲氏教民庖牺,把鲜鱼裹上泥巴投进火中烤的故事演化而成的。又传说在好几百年前,一位高人从外地买了一只肥鸡,准备带回家中过春节,但路途遥远,活鸡不易携带,便将鸡宰净用盐包封在包袱里。行至半途,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找不到吃的,只好学着家乡“叫化子”的办法,把鸡用纸包住,再糊上泥巴放进火堆中煨熟来吃,出乎意料,这样弄出来的鸡肉味道非常好!后来,这种食法不断改进,成为客家传统名菜。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盐焗鸡已成为常见的传统美食,深受海内外人士的喜爱。2013年梅江区客家盐焗鸡制作技艺获批广东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留隍云片糕制作技艺

罗君 摄

留隍云片糕的原料优质、制作精细,具有品味清醇、香甜适口、易于消化、营养丰富等特点。产品装璜美观大方,形状呈长方形,实物图形由一片一片构成,故称云片糕。

糕点制作技艺(留隍云片糕制作技艺)被列入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廖如峙后人廖史智被评为糕点制作技艺(留隍云片糕制作技艺)梅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兴宁大坪布骆包子豆腐制作技艺

大坪布骆包子豆腐制作工艺源于明嘉靖年间,杨氏86世靖公所创造流传,至清乾隆年间制成现在样子的包子豆腐。清末民初盛行于兴宁北半县,代代相传,是“磨豆腐”中的一种独特的、精细的制作工艺,按它的工艺制作出的豆腐特别鲜甜、嫩滑、爽口,而且营养丰富。

这样做出的豆腐呈白色、嫩滑、鲜甜,厨煮方法有酿豆腐、焖豆腐、炸豆腐、沙煲豆腐、还可卤豆腐、或制成豆腐干等,可按各人喜爱而选择。

客家娘酒酿造技艺

来源:梅县旅游

客家娘酒酿造技艺,是梅州传统的民间酿造技艺。这种“娘酒”在古梅州城区几乎家家户户年长妇女都会酿制。一般在冬季酿造。客家人以为冬至那天的水味道最佳,酿出的酒质量最好,保存时间最长,所以冬至那天家家都要酿冬至酒。

新梅互联 摄

客家娘酒是我国最古老的酒种之一,勤劳善良的客家人,用自家种的糯米为原材料,酿制成口感醇厚的娘酒,起到滋阴固肾、补气补血强身健体的效果。

客家文化是梅城客都的大门

通往历史色彩的钥匙

是无论几百年过后

都依旧绽放光彩的艺术

未标注图片来源:新梅互联、网络

编辑:阿饱

审核:Eada

转载请注明来源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