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报告 | 发展北部都会区 构建双城三圈

香港特区政府驻粤办
+ 订阅

《行政长官2021年施政报告》建议香港北部建设为都会区,为房屋、科技发展开拓用地,估计可提供住宅单位约16.5万至18.6万个,区内职位数目将大幅增至约65万个。

北部都会区面积达300平方公里,覆盖由西至东的深港口岸经济带和更纵深的腹地,包括元朗区、北区两个地方行政区,区内有天水围、元朗、粉岭/上水等已发展成熟的新市镇和相邻乡郊地区,并有古洞北/粉岭北、洪水桥/厦村、元朗南、新田/落马洲、文锦渡、新界北新市镇共六个处于不同规划和建设阶段的新发展区和发展枢纽。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指出,北部都会区是香港未来20年城市建设和人口增长最活跃的地区。该区拥有七个跨境陆路口岸,是香港境内促进港深融合发展和联系大湾区最重要的地区。

“双城三圈” 空间格局

林郑月娥形容发展北部都会区意义重大,因为这是首份由香港特区政府编制,在空间观念、策略思维上跨越香港和深圳两地行政界线的策略和纲领,突破思维,她期望藉此构建一加一大于二、强强联手的双城故事。

港深紧密互动中形成的 “双城三圈”的空间格局,有利两地政府共同促进经济、基建、创科、民生、生态环境等合作,发挥强强联手,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益。

该三圈由西至东,分别为深圳湾优质发展圈、港深紧密互动圈、大鹏湾/印洲塘生态康乐旅游圈,覆盖深港口岸经济带和深圳的都市核心区,以及香港的北部都会区。

多个铁路项目

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提出五个铁路项目,包括连接洪水桥/厦村至深圳前海的港深西部铁路,延伸北环线、东铁线,并探讨兴建尖鼻咀至白泥自动捷运系统的可行性。

延伸北环线方面,其中一项建议是把正在规划的北环线向北延伸,经落马洲河套地区的港深创新及科技园接入深圳的新皇岗口岸;另一项建议是由古洞站向东延伸,接驳罗湖、文锦渡、香园围一带,再南下经打鼓岭、皇后山至粉岭。

至于东铁线,策略提出探讨把该线延伸至深圳罗湖,并在深方设立 “一地两检”口岸,在现有罗湖站和上水站之间增设一个非过境铁路服务的新铁路站,以释放罗湖/文锦渡和上水北一带的发展潜力。

按照发展策略,落马洲管制站迁往深圳新皇岗口岸后腾出的土地和毗邻的部分鱼塘和乡郊土地可以善用,加上新田/落马洲发展枢纽内原有用地规划,共可增加约150公顷土地作创科用途,以构建新田科技城。

策略并建议,当局可藉此契机提升洪水桥/厦村为新界北现代服务业中心,并在与前海隔湾呼应的流浮山建设具规模、地标性的创科设施,为北部都会区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此外,香港湿地可加强保育,为北部都会区缔造优质生活环境。

与维港都会区并驾齐驱

北部都会区属综合性发展,区内既提供就业机会,具经济动力,也有居住和游玩的地方,日后与维港都会区互相辉映,并驾齐驱。

林郑月娥表示,香港首两个核心商业区位处中环和九龙东,两者组成维港都会区。若要在香港建设另一个都会区,选址北部属理所当然,因为香港北部大体上为未开发成熟的地区。政府期盼日后南北两面都有发展成熟的都会区,南面的维港都会区以金融和商业带动发展,北部都会区则藉创新科技引领经济发展,各具特色,各有所长。

维港都会区未来最大的发展将会是明日大屿愿景下的交椅洲人工岛填海建设。工程完成后,它将成为香港第三个核心商业区。

林郑月娥指出,要有效落实发展策略,特区政府须提升高层督导,强化跨局部门协作,制订成效指标方便监察,并与深圳巿政府紧密联系,共同推进相关项目。其中一个可能性是下一届政府设立副司长职位,负责领导包括北部都会区、明日大屿愿景等大型区域发展。

可发债支持都会区发展

就北部都会区发展的财政支持,林郑月娥表示,发展北部都会区前期发展所需资金可透过发债支持,不应视为耗费财政储备。

她说,香港没有做过亏蚀的土地开发工作,北部都会区发展有如明日大屿交椅洲人工岛,不应短视,即使填海、收购鱼塘、开发土地涉及金钱,每分每毫也是为香港建设。

林郑月娥指,不论北部都会区发展或交椅洲项目均涉及很多绿色环保项目,希望做到低碳甚至零碳小区,适合透过发债支持前期投入,而发债另一得益是壮大香港债市,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发展北部都会区也能制造更多就业机会、提供更多房屋供应。

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报告书

https://www.policyaddress.gov.hk/2021/sim/related-publications.html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