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普国同庆
在这个时候,你是否也怀念起他们
他们坚毅的目光
穿透历史的长河
依旧明亮而炽热
或许
我们无法一一说出他们的名字
但那每一段英勇都不应被忘却
今天阿布想为大家介绍
台山一位陈延年式的革命英烈——
李德光
在《觉醒年代》中,
陈延年以青春报国,
坚强不屈,
感动了国人,
使得中国共产党
早期领导人陈延年的英勇事迹
广为人知、深入人心。
△图源:电视剧《觉醒年代》
在粤中地区、江门五邑,革命者李德光(生前为粤中游击队隐蔽斗争时期的政治负责人),他的境遇与精神与陈延年相似。
△点击查看视频
李德光与陈延年相似的境遇与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4点:
一是他们在学生时代,都热切寻求救国真理;
二是他们在确立共产主义信念后,积极投身革命,成长为领导干部,工作成效突出;
三是他们在被捕入狱后,遭到严刑拷打,坚强不屈,最后被折磨致死;
四是他们牺牲时均为29岁。
△李德光
学生时代,寻求救国真理
李德光,1918年出身于台山县三八区密冲乡凤仪村一个华侨工人家庭。其父李添来因生活所迫,出洋做工,积劳成疾,客死异乡;其母梁清好,是个勤劳俭朴的农村妇女。李德光自小用功读书,考试总是名列前茅。
他考进县的“最高学府”台山县立台山中学之后,除了继续用功学好功课,还学会了写诗和书写正楷、行书、草书、美术字等多种字体;作文、画画更加出色,成为学校出版黑板报和各种学习专栏的骨干。
此时,正处于大革命失败时期,台山党组织遭到破坏,停止了活动,共产党员和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被迫撤离了台山,但他们已在台山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阅读进步书报渐渐成了李德光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为了避免被发现,他常把进步的书报文章剪下来,或者加以伪装偷偷阅读。几年间,他用蝇头小楷写下了厚厚的几本学习笔记。
投身革命,成长为领导干部
1938年暑假,李德光从上海东亚体育专科学校毕业后,回到了家乡台山密冲乡。
这时台山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正掀起了抗日救亡的浪潮。密冲乡成立了青年抗日救亡工作团。他一回来就成为骨干力量,并很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被选为密冲乡党支部委员;不久当上支部书记、台山北区区委委员。
密冲乡是个有名的华侨之乡,不少男人旅海外谋生,在家妇女都为华侨眷属。抗先队非常重视妇女这股力量。李德光以教师身份上门下户教育、鼓励青年妇女冲破封建礼教和家庭束缚,参加抗先队,结果密冲抗先大队300多名队员中有一百多名是妇女。随后,该乡又成立起密冲妇女抗敌同志会和女壮丁队。李德光常和她们开会,给她们上课,使她们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李德光同时以自己能写会画之特长,主编刻写油印《前进报》。他还画了不少抗日漫画,广为张贴,发动群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枪出枪。当地妇女群众怀着“有国才有家”“赶走日本鬼,才有侨汇收”的心愿,手棒金器首饰、银圆,排队投进献金箱里去。同时,他们还献出长短枪70多支,手榴弹50多枚,子弹1500多发。抗先队利用这些武器,多次组织队员进行野外演习,打夜战;李德光给大家讲游击战术课,指导实弹射击。这些活动为抗日游击战争作了基础训练,为台山人民抗日游击队培养了一批好队员。因此,密冲抗先大队被县队部评为模范大队。
利用统战关系,营救14位同志
1941年台山白色恐怖更加严重。这年秋天,李德光被调到恩平县负责恩平城区工作。
1942年2月至1943年3月,调任中央恩平县委宣传部长。
1943年春夏间李德光受组织的委派,进入新会县国民党地方实力派护航第二大队赵仕浓部做统一战线工作。他利用与赵仕浓在上海东亚体育专科学校是同学的关系,取得赵仕浓的信任,当上赵仕浓的书记(文书),为党做了不少工作。
1944年冬,台山国民党反动源妄图围歼台山人民武装。为了使李德光不致暴露,组织上把他调回台山大隆洞山区,任台山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第二连政治指导员。
一天,国民党广阳指挥部头子李江命其手下袭击驻新会交贝石的抗日游击部队,俘去泰山大队赵荣等14人,关在新会县府的天亭狱中刑讯。
李德光根据上级要求设法通过赵仕浓进行营救。他写信叫交通员送给李柏荣和李桂藉。信是这样写的:“新会我党武装被敌人破坏,有14人被捕,现仍在天亭狱中,敌人认为是党员,准备解往赤坎杀害。见字火速营救。”
这两位收信人都是和李德光同乡的地下党员。李柏荣是继李德光之后被派进赵仕浓部做统战工作的;李桂藉则是党组织为了更好地做赵仕浓的工作,经粤中特委批准后,由李德光直接介绍与赵仕浓结婚的。他们接到李德光的密信后,立即分别做赵仕浓的工作,并且在赵部制造舆论。经过一番准备,李桂藉策动赵仕浓,突然调动部队到新会县府门口架起机枪,声称赵荣是赵仕浓的兄弟,胁迫县长张寿放人。我被俘的14位同志获释后,由李桂藉派人护送回到台山游击区。
假老板真革命,领导隐蔽武装斗争
1946年,台山游击队的部队骨干随东江纵队北撤,李德光带领小部分同志留下隐蔽在台山广海、海宴一带活动的时候,环境更加险恶,生活也更加艰苦。李德光不顾自己病弱,坚持到处奔波,做革命的联系、宣传工作;他还主持秘密办了一份油印的《大众呼声》小报,常常熬夜撰稿。
这时李德光已是粤中部队的政治负责人,公开的合法身份是广海一家油糖杂货店的老板。他在商店出入及公开露面的时候,是西装革履。但每当他离开广海到山区的时候,踏上山路,他就脱掉西装皮鞋,赤着双脚赶路。一次,通讯员小蔡随他进大隆洞山区,见他这样,很感奇怪,问他为什么?他笑着说:“我是假老板,真革命啊!大家一起打赤脚走路痛快。”还有一样使小蔡想不通的是,李德光身体虽然不好,但有什么好吃的,他总是让给身边的小通讯员吃。通讯员不吃,他就说:“你们吃了好跑路,是革命的需要呢,吃吧!”通讯员们只好服从命令。
李德光每一工作起来,总是沉默寡言,全神贯注,任你在一旁说什么,弄什么也不会影响到他。但一有空闲,他便同战士们聊天,时时幽默地逗大家发笑。他小时候患过中耳炎,耳朵有点聋。闲时有的同志爱拿他这个生理缺憾开玩笑。他不但不介意,有时反而一起逗笑。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介意,他就笑着说:“战斗生活那么紧张,只要我能使同志笑一笑,调剂一下精神,我就很高兴了,因为这也是一种收获啊!”
不幸被捕,在狱中被折磨致死
1947年3月16日,台山人民游击队打响了恢复公开武装斗争的第一枪——在台山南部汶村大迳口伏击国民党反动军队一个中队。
这一战取得了胜利,但也牺牲了5位指战员。优秀排长、李德光的外甥张忠正是在此役中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更不幸的是,同一天的下午,李德光也在这里被敌人逮捕。
原来,在此之前,李德光以粤中部队政治负责人的身份,到香港向中共华南分局汇报工作。他前一日到汶村附近的沙栏村,会同了原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第四团副团长李龙英夫妇及警卫员,因得不到大迳口战斗的情报,于当天下午动身返回部队驻地,结果在经过大迳口时与敌人遭遇,而落入敌手。
李德光入狱后,即托一位无辜入狱的同乡、原“抗先”队员通知自己的亲属转知党组织设法营救。由于敌人一时还未了解李德光的真正身份,加上党组织通过多方面的统战关系出面斡旋,以及其亲属的积极活动,李德光受到的刑讯逐日减轻。
不料在一次受提审时,李德光被同乡的反动官僚、县田赋处处长李君诺认了出来。李君诺凶狠地用拐杖打了他,还声言与他誓不两立。
回到牢房,李德光对那位“抗先”战友说:“今天我遇到这种人,可能就在几天内被结束我的一生了”。果然,敌人从此对他审讯频繁,软硬兼施,妄图套取口供。但敌人从他那里得到的,不是愤怒的沉默,就是冷对的横眉。
李德光早就把个人的生死置于度外,这时他已下定了死的决心。他嘱托狱中的同乡战友,加紧将他的书信、日记和遗嘱,慎重地传出去交给党组织; 并满怀信心地鼓励这位战友说:“中国大地很快就会解放了,将来党和人民不会忘记你。”
敌人从他口中抠不出什么东西,就施行一次次的严刑逼供,每每是把他打得昏死,用冷水浇醒再刑讯。越到后来,李德光受敌人的刑讯越加残酷。他被折磨得遍体鳞伤,残废一日甚一日,已到了周身发冷、滴水不进的地步。但惨无人道的敌人并未就此放过他,竟于4月6日(他入狱后的第20天),用两块床板把他夹起来,拼命施加压力,把他的肩胛和两根肋骨压断。李德光两次昏厥过去,始终一字不吐。
当夜,他带着“且看大地灿烂芳芬”的信念离开了人世,年仅29岁。
留下家书和遗诗, 从容赴死
李德光入狱后,将个人的事置之度外,从容赴死。他更多考虑的是组织的安全、工作的安排和对妻儿家人的安抚。这些,在他于狱中留下的家书和遗诗中表露无遗。
狱中给姨妈母亲的信
姨妈和妈妈等,并香港吾爱妻、爱女、发伯、陆小姐及其先生暨各远近友好:
我这次不幸受嫌做了囚徒,很难过、可惜。但十日来的囚徒生活,从绳捆到双镣,从三四重哨兵到六重铁闸,从冷酷到温暖……尝到了过去只是口述和文字上得来的滋味,这种体验极其珍贵。
我不是对于生命的挣扎无信心,事实上,世界如此,环境又如此复什(杂),当作政治犯看的我,当局是特别看重的。虽然是嫌疑而已,但是牵连多,又有族人攻讦,所以即使目前亲属们已在进行营救,但希望是很渺小的,故亦只有抱着“枉死”的目的,心情坦然,因为多想也无用的。
如果真的不幸,就此而死,确是“冤屈”的,因为完全出自意外,至于有价值与意义否,则留待别人来评价了。
姨姨妈妈母亲爱妻这几个人,都是疼爱我而又情感冲动,这几天来一定悲伤至极;如果不幸我有了不测,那更会哭得死去活来。但这是不必的,人死去了非悲伤所能挽回。我的不幸,对于你们虽是少了一件东西,是一重大打击,但并(非)紧要。也没办法,而不久的将来,大家就会看到我不幸得来的效果,故此请大家收泪化悲伤为希望好了。
我们的宝宝乖而聪明,将来成人,必有用处。我如有不幸,家庭想也会有善处,爱妻也还能自食其力,但小宝宝必要靠友好们的照顾去抚养,因此我希望将来友好们能好好关照她,好好抚养成人。怎样抚养,爱妻自会,就是使她知道她竟会有个这样的父亲,而又是这样的结局。
我希望果真不幸,请友好们将我的书信、生意账目、读书时的心得笔记,搜集来作个纪念。
我自己呢?是会明白应该如何去做一个人的,不致自己弄糟自己。
春天已到,最后的寒流已过了。今天太阳已出,我想春暖的日子快到了。
最后,愿大家如愿以偿。如有机会有个狱中日记给你们的。
你们疼爱的人在台山监狱中
润二月初二午夜三月廿四,1947
在最后的日子里,
李德光还写下了两首诗:
《狱中寄妻》
三.二九前一日于台山监狱
人生自古谁无死,
惟比泰山抑鸿毛,
情兮“利” 兮何者重?
重利轻离意泰然。
忍看妻雏成孤寡,
留待日后享富荣,
凄苦一时何足惜,
且愿收泪待黎明。
《寄妻及友好》
志趣相投兮我共君,
十载共苦乐兮长不分。
眼看经营将大获兮不幸失足,
愧误所托兮惭失职责,
惟幸我虽去矣君仍在兮心亦安然,
且看春暖花开兮大地灿烂芳芬。
这些家书和遗诗,
发自肺腑,字字血泪,
真实反映了李德光烈士
对党的绝对忠诚、
对革命事业的全身心投入,
对美好未来的热切期望,
充分表现出一个革命者
宁死不屈的革命乐现主义精神。
△李德光烈士纪念馆陈展。
从中还可以看到,李德光对妻儿家人的深情与牵挂,“忍看妻雏成孤寡……且愿收泪待黎明。”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亲情与国家之间,无数革命志士选择了慷慨赴死、骨肉分离。革命者不是无情者,他们恰恰是最讲真情、最懂真爱的。只不过,他们把人个的情爱埋在了心底,为了国家和同胞,牺牲了小家。
英雄虽逝,浩气长存。为建设光明、美好、幸福、富强的新中国,无数革命烈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他们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的革命精神,谱写出了一曲曲悲壮的史诗。碧血垂青史,浩气贯长虹。烈士的英名将永载史册,烈士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可以说,我们今天的和平与稳定生活 ,是千千万万名烈士用生命换来的。我们应该学习他们不屈不挠、爱国为国的至上情怀,担当新时代的职责使命,切实将革命先烈矢志奋斗的理想变为更加美好的现实。
“把我们的血肉
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在黑暗屈辱的旧中国
就有这样的年轻人
为了追求真理和理想
为了寻求中华民族崛起之路
在黑暗中燃烧自己
用自己的血肉之躯
为中国探索出了一条生路!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