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 | 鲁迅:这些话我真说过

+音
+ 订阅

+音 | 鲁迅:这些话我真说过

00:00/00:00

南方有“+音”,每周末晚与您准时相约。

140年前的那个秋天,一个婴儿在绍兴出生。

周家新添一名男丁,赋名周樟寿,字豫才。

后来,他叫鲁迅。

不知道前一个名字的人不少,不知道后一个名字的人不多。

说到鲁迅,若让你用一个词形容,可能多半会是:严肃、清醒、犀利、不苟言笑,以及教科书里的“背诵全文”。

但这样的鲁迅着实有些片面。不一样的“迅哥儿”,了解一下。

1

资深吃货与“时尚先生”

夜里睡不着,又计划着明天吃辣子鸡,又怕和前回吃过的那一碟做得不一样,愈加睡不着了。(《集外集》)

说出这话的鲁迅,像极了一到晚上就管不住嘴的你。

文学上鲁迅是以笔为枪,生活中周樟寿却是个资深吃货。

从绍兴、北平到上海,他经常在探寻美食。在北平时,鲁迅去过的饭店不下百家。他爱下馆子,爱喝绍兴老黄酒,爱吃沙琪玛和奶油蛋糕。尤其爱吃糖,甚至因为惦记着柿霜糖的美味半夜睡不着觉,把自己藏起来的糖又吃了一半,才肯安睡。

他说:“我自己对于苦闷的办法,是专与袭来的苦痛捣乱,将无赖手段当作胜利,硬唱凯歌,算是乐趣,这或者就是糖罢。”(《两地书》)

苦闷的生活里,一颗糖也染上了哲学的意味,它就像是一个记忆的开关,能让你重新品味生活中的甜。

除了是个地道的“吃货”,他对时尚也很有一番自己的见解。

关于颜色搭配,他说:

各种颜色都是好看的,红上衣要配红裙子,不然就是黑裙子,咖啡色的就不行了。这两种颜色放在一起很浑浊……(萧红《回忆鲁迅先生》)

关于身材和搭配,他又说:

人瘦不要穿黑衣裳,人胖不要穿白衣裳。脚长的女人一定要穿黑鞋子,脚短就一定要穿白鞋子。(萧红《回忆鲁迅先生》)

你以为他必然是对自己的装扮也十分上心了,但对于个人形象,鲁迅却一向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头发或者胡子,要等到非修理不可时,他才会考虑去趟理发店。

虽然“双标”,但这个不修边幅的人身上有股子自由散漫,又潜藏着些风流潇洒,颇有魏晋名士风范。

2

在“怼”这事上,就没输过

都知道鲁迅的毒舌,多是抨击封建礼教。

可是,百年后的今天,他的毒舌依旧不过时。

讲对错,他劈头就是一句:“从来如此,便对么?”(《狂人日记》)

如何气定神闲地吐槽别人的文章写得不行?

我所佩服诸公的只有一点,就是这种东西也居然会有发表的勇气。(《估学衡》)

如何反击“你行你上”的抬杠言论?

譬如厨子做菜,有人品评他坏,他固不应该将厨刀、铁釜交给批评者,说道你试来做一碗好的看。(《热风》)

不仅怼别人,也“怼自己”。

我自己总觉得我的灵魂里有毒气和鬼气,我极憎恶他(它),想除去他(它),而不能。(《致李秉中》)

那些你曾涌在心头,却无法说明的复杂情绪,他只用寥寥数语,便一语中的,直击要害,让你忍不住投去敬畏的目光。

严肃中不失温柔,清醒中不失有趣,犀利中不乏幽默。

有人说,要是鲁迅生活在现在,很有可能是个“脱口秀演员”或“段子手”,因为他真的太有意思了。

中国“硬骨头”

群而不党,周而不比。在众人沉睡的铁屋里,放声呐喊;在千夫所指的旷野中,荷戟彷徨。

周樟寿是一个人,而鲁迅则是一副骨头,又硬又韧的骨头。

留学日本数年,他看到了一个事实:日本的维新成功而中国的维新失败,很大程度上与民族性格——国民性有关。他国的生机让他震撼,而本国的死寂令他神伤。

3

在送给许寿裳的一张照片后面,他写下了一首诗,概括着那时的精神冲突: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这首诗里,是他的一生。这一刻弃医从文,一个战士诞生。

1926年,刘和珍、杨德群等女师大学生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鲁迅被通缉。

悲愤之余,他在《记念刘和珍君》里写道:“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鲁迅心目中的理想世界是什么样子?

他不回答,因为他几乎从不描画未来。

有一段时候,文坛有人宣布,“阿Q的时代已经死去”“鲁迅也死了”。“阴阳脸的老人”“反动的煽动家”“梦游的人道主义者”“最丑猥的个人主义者”……无数的帽子飞了过来。在当时的文坛,骂鲁迅是一个很好的扩大影响的办法。鲁迅就说:“你们可以写文章骂我,骂我的文章,销路总是好的。”

鲁迅不怕战斗,害怕的正是缺少战斗的对象。

五四过后一片沉寂,他就写过“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在广州,有人约他写文章,他则表示因为生活过于平静,没什么可写。

他的一生,是“忍看朋辈成新鬼”的一生,陈天华、秋瑾、陶成章、范爱农、刘和珍、瞿秋白……“耳际频闻故人死”。

但他至死都保持着战斗的激情,从未改变过自己的立场。

无声的中国,何处秋声破寂寥。

鲁迅,这是一个专门用来发出洪钟般巨响的名字。

4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热风·随感录》)

他对年轻人的寄语言犹在耳,激励了无数年轻人逆行而上,拼搏发光。

今天的“+音”到此结束,感谢聆听。

来源 |央视新闻、南风窗、南方周末、新周刊

主播 | 张家驹

录制 | 张瑞威

编辑 朱丹
校对 谢日强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