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北人民医院:原创手绘红色故事献礼国庆

南方+

☆红色故事,提醒我们铭记、教会我们感恩、引领我们传承、给予我们力量!

☆百年回望,是无数为人民谋幸福的革命先驱,让我们今天无需流离战乱、让我们安享现代文明!

☆将红色基因溶入血脉,感恩、奋进,是我们新时代医务工作者应该坚守的初心使命!

这座中西合璧的青砖古楼,是粤北人民医院的前身——曲江循道医院的标志性遗址,现为医院历史陈列馆、韶关市文物保护单位。

粤北人民医院是国内较早建立的西医院。她起源于一个英国教会诊所,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人民的医院。

她跨越满清、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时代,历经135年,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从苦难走向新生的壮丽诗篇,见证了中华民族从贫瘠落后到傲立世界之林的昂扬之姿!

她的百年发展足迹,闪烁着多少值得后人铭记的红色印记!

今天,恰逢百年党建的国庆日,为感恩祖国、献礼国庆,我们利用医院独特的历史资源,通过一张张红色故事的原创手绘,还原那个烽火年代、那些红色故事,缅怀那些为了心中崇高信仰而前赴后继的英雄儿女——

他们当中,有在炮火纷飞中与同胞共渡时艰的进步人士,有在颠沛流离中从未中断救死扶伤的敢死队员,有在躲避空袭间隙还要坚持学习的医护学生,有巧妙利用敌军势力掩护而“虎口拔牙”的地下党员;有在“共产党进城会大开杀戒”的谣传中仍打开院门迎接解放的党的追随者,有带领医院走出困境、走向新生的医院第一代共产党员;有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热血青年,更有为韶关市卫生事业开疆拓土而赓续接力的一代又一代幕后英雄!

1、战地抢救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华战争爆发,曲江(也就是现在的韶关)经常遭到日军战机的轰炸,当时医院成为了伤员的收容场所。每次日机轰炸过后,医院总护长陈爱心都会率领医院的爱国青年,组成抗战救护队,奔赴现场抢救和转运伤员。1937年10月13日,9架日机轰炸西河片,投弹11枚,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关帝庙惨案”。当时,不少伤员被埋在断垣瓦砾下,呻吟呼救之声令人不寒而栗。但飞机还未飞远,陈爱心一行便冒着生命危险,四出地寻找抢救伤员,并运送回医院手术。

2、共渡时艰

1925年“沙基惨案”后,医院停办。至抗日战争结束的二十年间,医院历尽时艰、几经沉浮。其中1941年,香港、广州沦陷,国民省政府北迁至曲江,政府机构、驻军部队、商业、企业、医院、学校纷至,官商学者、社会名流以及逃难的百姓等云集,香港大学、岭南大学、光华医学院等院校师生逃难到曲江,向医院借址办学。医院敞开大门,积极接纳,与同胞共渡时艰,顽强地坚持开展医疗和教学工作。

当时从岭南大学到医院学习的李精龙医生,战后一直留在医院工作。祖国解放初期,英籍院长离任,李精龙接任,1950年成为时任曲江循道医院院长。

3、颠沛流离

医院在1921年创办了护士学校,也就是韶关学院医学院的前身“曲江循道医院附设护校”。1945年1月22日,护校正在举行毕业典礼,却接到躲避日机轰炸的紧急疏散令。医院员生以及当时由于战乱而借读在这里的医学院校及护校学生只能匆忙撤离。

1945年1月,曲江沦陷,日军占领医院。医院员工疏散到三个工作区,开辟了曲乳、东江和连阳三个敌后医疗服务区。他们在乡间、在山头、在农舍,隐蔽辗转,却从未中断救死扶伤。其间还曾派出人员随军服务,有人不幸牺牲。

4、战后重建

1945年8月15日侵华日军宣告投降。8月28日,日军刚自医院前门窜逃,连阳区负责人朱志刚医生等马上带人从后门进院接管。医院成为战后韶关市最快最早复业的单位之一。战乱使医院损失总值约合时值国币325万元之巨,满目疮痍,加之失去“国民省政府”的加持,医院境况惨淡,进入了艰难的战后复产期。

5、地下工作

在解放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工作开始向医院渗透。当时的医院员工,是这样描述的——护生苏哲玮说:曾有人动员我参加革命;赵若雄说:青年工人陈日新拿过共产党的传单给我看;护士长刘宝琏说:同学薛灵华经常从游击队寄来油印资料,动员我入队……

就这样,青年医务工作者们热血沸腾,跃跃欲试,频频跟地下党员接触并掩护和协助他们的地下工作。

其中青年职工林杰、陈日壮和当时的病人家属、其实是地下党的邹泽民接触,并接受了他寄来的党章并偷偷传阅,还冒着被敌人发现的危险,为他提供药品和协助购置纸张油墨等宣传物资。正因为当时职工受到了共产主义的思想教育和引领,自发地警惕和防止敌人的破坏行动,从而保证了医院的建筑、财物最终能完整、安全地保留下来。

中共曲江游击队队员刘成同志,解放战争时期以芙蓉山农场交通站交通员的身份从事地下党工作。他常常往返医院,为以“住院”之名潜伏在医院的革命同志传递情报。有一次被国民党特务盯上,九死一生,好不容易才脱险。新中国成立后,韶关政府接管医院,他由于熟悉医院,所以被派到医院工作,直到退休。刘成同志投身革命,多方奔波,一生未育。

1947年在医院任院长的傅汉祥同志在解放战争期间,曾以医生的身份,在珠海市长期从事地下党工作。他以其机智勇敢,博得了国民党政府官员的信任,他们一家大小有什么头痛脑热的,都第一时间找傅汉祥看。当时为盘查“共党分子”,关卡重重,傅汉祥却出入自由。为了方便他出诊,当地的村长还专门为他开公函购买自行车。

6、抗美援朝

1951年,医院正处于政府接管的过渡期,员工受到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潮的极大影响,当时曾任教会医院最后一任院长的苏自新,以及陈爱心总护长等八名医务人员,主动报名参加北江区第一批抗美援朝志愿医疗手术队,并于1951年出发前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六预备医院为志愿军伤病员服务。在年终的评功会上,有5名队员立功,其余队员均受到表彰。

其中的陈爱心,她早在1950年奉命去香港进修时,曾有英国反动势力极力策反她,参加联合国军医疗队。陈爱心断然拒绝,回院后,毅然加入到抗美援朝的大军中,从此成就了保家卫国的一段佳话。

7、精忠为党

解放后韶关市第一位取得医师资格、曾任广东省北江区中心卫生院(1952-1953年粤北人民医院曾用名)院长的陈维廉医生,先后担任过广东省政协委员、韶关市政协副主席、民革韶关市委名誉主席、韶关海外联谊会名誉会长、韶关市科协名誉主席、韶关市卫生局技术顾问等职,是韶关市知名的“社会活动家”。在他的一生中,不但解放后长期与共产党合作共事,为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祖国统一大业以及振兴韶关各项事业耗尽心血,而且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已同中国共产党真诚合作,风雨同舟,为革命事业贡献了力量。

陈老早年学医,1930 年,十八岁的他离家赴东江苏区,在红十一军任军医。1932年-1934年,他在揭阳行医时,就因以药物和炸药接济红军而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出狱后虽几经波折,他始终坚信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为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于是一直与共产党地下工作者保持联系和合作。

1942年5月,中共粤北省委遭到破坏,党组织停止活动,中共党员陆续自寻职业掩护。此后的一段时间,时任翁源县卫生院、曲江卫生院院长的陈维廉先后安排李凌冰、古大传等多名地下党员安插在本院或附近的学校就职。并全力救治受伤的李凌冰同志(李凌冰是原韶关地委宣传部长,地委常委、地委副书记兼秘书长)。

陈维廉还利用同国民党军政人员治病交往的机会,搜集情报,及时向地下党传递。1948年冬,有一次他从国民党军官口中打听到县自卫大队准备“进剿”游击队的情报,火速报告李凌冰,游击队因此得到及时转移。当时,游击队在山上缺医药缺物资,陈维廉设法购进一批药品,并将医院的毛毯、蚊帐援捐游击队,并冒着生命危险收治游击队悄悄送来的重伤员。当时的医院成了地下党的重要据点。由于掩护得好,直到祖国解放,地下党同志未发生过意外。

曲江解放前夕,陈维廉更是不顾个人安危,为完成中共曲江县委交办的任务而四处奔忙:调查广韶铁路干线上各桥梁运载吨数,打探韶关军政机关人员的政治面目。当时国民党计划撤退前准备炸毁曲江大桥,陈维廉接受地下党指派,用同乡关系去做守桥敌工兵营长的工作,劝阻他炸桥,对保护曲江大桥起到了积极作用。陈维廉还积极领导了护院斗争,巧妙与敌人周旋。当时韶关专员兼曲江县长下令将医院所有贵重医疗器械药品限期运走,他一面应付敌人,一面组织亲人及院内可靠人员连日深夜突击,将贵重医疗器械和药品藏在天花板上,将粗重无用之物装箱迷惑敌人,成功避免了人民财产落入敌手或遭破坏。

韶关解放后,急需大批粮食支援大军继续南下解放广州,支前任务相当繁重。为筹措支前军粮,韶关军管会专门召集韶关商会的富商们,会上,虽然北江第二支司令部司令员兼政委同志作了动员,但由于许多商户过去屡受国民党欺压,因此对新政党持怀疑态度,筹粮陷入困境。这时,以卫生界代表身份参会的陈维廉站出来动员,并带头借粮三万斤。其他富商因此渐弃疑虑陆续认购,十五万斤的筹粮任务当即完成,有力地支援了过境的南下大军。

8、迎接解放

1949年10月6中秋节晚,韶关解放。半夜时分骤闻枪声,大家才知道共产党已兵临城下,但因大家对共产党所知无几,而且国民党早已散布谣言,污蔑“共产党入城会大开杀戒”等等,大家难免胆战心惊。陈维廉积极做好解释宣传工作,特别是针对医疗骨干,极力挽留,并紧锣密鼓地部署迎接解放军伤病员的准备工作。当天约20名医护人员留守医院迎接解放,20多名伤病员顺利住进医院接受救治。陈维廉的儿子当夜出生,他也因此无暇顾及。他的儿子因此起名“解放”。

当解放军来到韶关时,国民党军政要人和部队官兵早已夹着尾巴逃跑了。由于他们的炸桥阴谋被彻底摧毁,因此当晚进城大军通行无阻,成功解放韶关。入城后的解放军军纪严明,秋毫不犯,宁愿露宿在街头,也不惊扰老百性,因此大破“共产党入城会大开杀戒,共产公妻”等谣言,共产党因此深得民心。照护伤病员的医护人员更是夜以继日、竭尽所能。

9、走向新生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曲江循道医院成立了基层医务工会及团支部。1950年年末,医院员生联名申请,积极要求政府早日接管医院。1951年6月,48军医政处卫生科长陈半夏医师作为军代表前来接管医院,担任院长。医院有了第一位共产党员,并从此接受党的领导。在“曲江循道医院”的院名上,加挂“韶关市人民政府嘱托医院”院名。同年12月,正式更名为“韶关市人民医院”,医院从此迈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发展步伐。

祖国解放,百业复兴。1951年10月,激情澎拜的医院员工开展声势浩大的游行、文艺联欢会、羽毛球赛、穿针跑等活动。医院工会因此专门成立周年国庆筹委会策划和组织庆祝活动。

共产党接管医院初期,连陈半夏在内也只有五名医生,财政上入不敷出。陈半夏带领全院员生,发扬艰苦奋斗、自立更生的精神,开荒种地、挑水劈柴、缝缝补补、浆洗消毒等等,让医院一步步渡过难关,走向新生。

10、迈向辉煌

忆往昔,百年红色经典浩气长存,看今朝,追寻不朽功勋催人奋进一一

百年回望,在党的光辉指引下,深镌红色基因的一代又一代粤医人,怀揣治病救人的初心使命,薪火相传、赓续接力。135年后的今天,医院已经发展成为服务粤北及湘赣周边地区群众的区域医疗中心,并踏上广东省高水平医院重点建设医院以及建设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的发展快车道。

这所努力让人们在家门口获得高水平医疗服务的现代化医院,永远是韶城百姓心目中的“榕树医院”!

编辑 范磊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