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权威访谈|陈智武:面向“双万”强化保障,提升人效共同成长

南方+ 记者

近日,东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陈智武接受南方+记者专访时表示,今年以来该局强化党建引领,推进党建业务文化“三融合”,认真抓好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面向“双万”新起点,面向为东莞的现代化提供有力人力支撑、面向人与城市的共同成长、面向提升城市营商环境,实施塑造品质人社、共建成长之城“10+10”改革服务行动,全力塑造“广泛共识、效能凸显、开放发展、共同成长”的成长生态,促进劳动者的能力成长、职业成长、保障成长、价值成长,努力使东莞成为人力和人才的向往之地、成长之城,促进人与城市相互支撑、相互成就、共同成长,取得积极成效。

南方+:对于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您有哪些学习心得体会?

陈智武:百年风华正茂,奋进新的征程。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九个必须”的根本要求,为新征程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将发挥好人社部门社会响应、民生保障、要素支撑、产业组成的职能,让东莞的民生更有温度和质感,为东莞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支撑。

南方+:今年以来东莞人社部门如何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展重点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陈智武:市人社局实施“学史奋进、融合惠民” 3×3计划,以党建业务文化“三融合”悟思想,以“人社先锋、融合惠民”十项服务办实事,以“品质人社、成长之城”十项改革开新局。围绕创业就业、社会保险、人事人才、技能培训、服务能力,以及劳动关系等民生关切发力,确定“我为群众办实事”12个重点项目,坚持结果导向,实施项目化、清单化管理。

坚持问题导向,开展“领导干部走流程转作风”解决了23项办事堵点痛点,开展“开门办实事主动优服务”,持续向社会征集群众急难愁盼事项190多件,并一一落实。如具体落实失业保险金申领进度的查询、组织高层次人才开展交流拓展、开展“春风令”用工服务保障等,得到群众和企业的认可支持,不少群众给相关分局和科室写来了感谢信,给了我们极大的鞭策和鼓舞。

我们以“塑造品质人社、共建成长之城”十项改革开新局,努力建设千万人口共生共荣的成长之城。今年以来,在品质用工生态、莞爱人才、企业技能生态、社保卡服务集成、人力资源服务业集聚发展、劳动关系和谐善治等方面,突出学史力行,落地见效,塑造技能生态和社保卡服务集成等得到省人社厅的肯定和推广。

南方+: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东莞人社系统重点关注了哪些机遇挑战?推进了哪些重点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

陈智武:面向“十四五”,面向“双万”新起点,面向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东莞新发展阶段对人社保障、人力要素都会有更高的要求。我们继续面临着疫情影响、劳动力供需态势深度变化、人力人才要素支撑量级能级短板、人社赋能能力不足等挑战。今年以来,我们继续坚持制度和业务创新、队伍和服务提升,应对挑战,育先机、开新局。

探索增强就业植根性新机制。推动出台3.0版促进就业九条,坚持“扩大就业、保障用工”总基调,从“稳岗位、育增长、促重点、强技能、优服务”五个方面,提出27项72条政策措施,完善贯穿就业创业成长全过程的政策链条。

推进品质用工生态建设。推进用工预警、用工诊断、用工服务、用工自律和用工效能等机制建设,构建品质用工生态,提高就业植根性、用工稳定性和产业成长性。出台用工服务保障工作方案,围绕19个指标项目开展企业用工画像,开展用工诊断评估和供需对接服务。上线“用工雷达”平台,提升用工预警,对接离职分流、企业用工储备需求。服务企业、产业,特别是战略新兴产业基地人力资源供需对接和储备,9月23日举办了“链群对接共同成长”2021年东莞市人力资源供需对接会,促成了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与18所(次)高校达成合作协议。

先行塑造技能生态。开展升级“技能人才之都”政策、构建企业技能生态系统、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建设镇街技谷、三项工程东莞职业技能电视大赛、东莞标准+职业技能提升、培育高技能人才等十项行动。实施专家专员专岗精准服务,探索企业职业技能定级+晋级评价东莞模式,得到省人社厅肯定推广。即将在东莞举办广东省新职业技能大赛和2021年东莞技能节。目前,已有94家企业完成线上备案,今年预计可完成认定5.1万人,居全省第三。

加强人才评价机制创新。推动修订完善我市人才政策,升级特色人才政策,为大科学装置等科研机构开通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在东莞理工学院、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试点下放特色人才评价权。

加强劳务派遣和人力资源秩序治理。联合公安、市场监督管理、城管、税务、教育、住建等开展联合行动,市镇协同,联合开展严格许可审批、推动各方自律、规范招聘行为、提升就业服务、开展用工诊断、加强欠薪治理、加强联合执法、严格实习管理、发展人力产业、深化综合治理等10个方面30项行动,提高劳务派遣、人力资源市场监管的有效性和和谐度,激发人力资源服务活力,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促进就业用工动态平衡,服务东莞实体经济发展,提升东莞城市营商环境。

以社保卡为载体建设东莞市民卡。以社保卡为线下应用载体,以电子市民码为线上功能依托,建设涵盖线上线下融合应用的东莞市民卡,与有关部门高效协同,筹建东莞市民卡建设组织架构和工作机制,草拟市民卡建设方案、应用目录、管理办法,全面布局社保卡应用场景,推动人社领域全业务、交通出行、诊疗、文旅、图书借阅证、优才卡、敬老卡、“云闪付”、门禁饭堂以及惠民惠农资金发放等场景应用,努力打造居民服务“一卡通”的“东莞样板”。

南方+:具体而言,在保障就业这个最大民生方面,开展了哪些具体工作?

陈智武:我们着力促进就业保障用工。一是建立就业用工监测调度和用工服务联合保障机制,构建“就莞用”政策服务体系,有效应对各种复杂多变因素的叠加影响,“十三五”期间完成城镇新增就业44.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目标值3%以内,实现了充分就业、用工动态平衡,东莞多次被省政府评为就业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地级市。二是建立“四精准四协同”劳务协作模式,被指定在全国东西扶贫协作推进会上做经验发言,累计吸收和稳定了省内外14.5万名乡亲在莞就业,1.2万名贫困户劳动力就业脱贫,帮扶3.6万名贫困户劳动力技能脱贫。三是全国率先推出官方版“共享用工”调剂指引,已有2万多名员工完成共享调剂,获得人社部推广。

南方+:在塑造技能生态,深化“技能人才之都”建设,推动三项工程高质量发展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

陈智武:我们继续打造“技能人才之都”。深入实施三项工程。今年以来,我们推动打造了“创意粤菜 品出东莞”、“广东技工 技能生态”、“南粤家政 品质莞家”工作品牌。组织开展技能培训。开发38项“东莞标准”技能培训课程,核拨职业技能提升专账资金3.56亿元,惠及37.70万人。发放以工代训补贴2.8亿元,惠及25.36万人。发放适岗培训补贴5964.74万元,惠及6万人。45家企业4772名员工备案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全面推广使用职业培训券,我市发券总量为41940张,全省排名第二。完成技能实训16.95万人次。以“定级+晋级”方式推进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塑造技能生态的做法,被写入省相关文件,作为全省推广的工作规范。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备案企业94家,1.14万人通过企业自主认定评价。推动镇街技谷建设。横沥、虎门、长安、寮步等镇街围绕产业特点,从人才培养、技能评价、标准开发、技能培训等多方面,推动技谷载体建设。推动技能竞赛的体系发展。市技师学院成为第46届世赛烘焙项目和工业4.0项目中国集训基地。

南方+:在落实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上,主要开展了哪些工作?

陈智武:我们不断完善全覆盖多层次社会保障机制,夯实高质量发展民生基础。一是稳步推进社保覆盖,将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劳动者、新业态从业人员等八类特定人群纳入工伤保障范围,将市内市外户籍、在我市居住的灵活就业人员全部纳入养老参保范围,截至8月底,全市养老、工伤、失业三险种总参保达1490.12万人次,规模居全省第三。二是在疫情初期,全省最快、免申即享、全面落实社保费减免和稳岗返还,2020年减免社保费超过200亿元,发挥了社保作为社会稳定器和经济调节器作用。三是社保待遇稳步提高,“十三五”期间社会养老保险退休人员养老金平均增长3.57%,目前每年发放社保待遇超过100亿元。四是被人社部定为全国工伤预防专项试点城市,较早建立“预防、康复、补偿”“三位一体”的工伤预防体系,构建了安全生产的职工安全防护网。五是提升社保卡的制发和应用效能。累计发行社保卡1257万张,基本覆盖参保人员,第三代社保卡发行236万张,电子社保卡签发量1467万,居全国前列。全面启动以社保卡为载体的市民卡建设,打造成为以社保卡为载体居民服务一卡通的新范例、东莞数字政府的新名片。六是推动社保业务进驻综合窗口。以市民服务中心、寮步镇、黄江镇为试点,年底前完成全市高频社保业务进驻镇街(园区)政务服务中心综合窗口,使用市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收件,实行“前台统一收件、后台分类审批、前台统一出证”的综合窗口模式。七是推动社保业务“全市通办”。采用窗口前移、市镇通收、跨镇通办三种方式,落实同一事项“同一受理条件、同一办理流程、同一经办标准”,即将发布全市通办清单,打破全市范围内区域属地办理限制,群众可自主选择到就近政务服务中心办理,畅通社保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八是深化社保业务“全程网办”。推动“东莞人社”微信小程序和“东莞社保”微信公众号互联并进行适老化改造,凭借微信公众号超过500万的粉丝量以及全省地市级服务号影响力排行榜第二的优异成绩,将多个社保网办渠道功能整合到微信公众号,实现“一号通办”。加快恢复上线养老待遇核定、待遇资格认证等本地高频应用,同步完善“智能客服”“待遇计算器”“随时查”等创新应用,加快社保业务网办应用“应上尽上”。

南方+:东莞市人社局如何通过党建引领提升服务效能?

陈智武:人社局党组抓实抓牢党建主责主业,探索实践机关党建三融合模式,推动机关党建业务文化“三融合”,大力实施“三融三促”,努力实现“双建双效”,向 “三融合”要执行力。今年以来,各二级党委和支部的负责人和党员骨干积极履行“双建双效”带建践诺,提升党建和业务的实效和长效。通过干部领学、先锋示范、行为教练等做法,党建引领推动了政治机关建设、规范了权力运行和制度落实、强化了党风廉政建设、提升了人社服务效能。我们积极打造执行力建设模范机关,每年举行“贴身人社贴心服务”12333专项活动,举办业务技能练兵比武,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窗口和基层服务提升,政务服务满意率达99.98%。

南方+:接下来,东莞在万亿GDP、千万人口城市新起点上加快高质量发展,东莞人社有哪些计划和打算?

陈智武:面向GDP过万亿后的高质量发展,面向千万人口的共生共荣,人社系统将进一步坚持和发展“塑造品质人社、共建成长之城”的价值追求,进一步强化“主动、响应、贯通、共治、开放、效能”理念,发挥社会响应、民生保障、要素支撑和产业组成职能,面向双万新起点、强化人效新支撑。以“人气东莞成长之城”为主题,打造人力人才引育服务城市品牌,塑造“就业、用工、技能、人才、产业、保障、环境、服务”八大成长生态。以“人力效能成长之城”为主线,探索人力人才效能模式,强化党建、人员、企业、市场和政务等五大人力效能。促进广大劳动者的能力和价值成长,促进广大企业的效能和效益成长,促进人与城市相互支撑、相互成就、共同成长,进一步把东莞建设成为广大劳动者和各类人才的向往之地、成长之城,为东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高要素保障、效能支撑。

一是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塑造机会公平的就业生态,提升就业创业效能。二是加强用工服务保障,塑造共同成长的品质用工生态,提升企业用工效能。三是深化“技能人才之都”建设,塑造支撑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的技能生态,提升企业技能效能。四是打造“人气东莞成长之城”,塑造引领服务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人才生态,提升城市人才效能。五是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塑造健康高效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生态,提升人力赋能效能。六是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塑造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生态,提升社会保障效能。七是构建新型平衡劳动关系,塑造和谐善治的营商环境生态,提升劳动保障效能。八是提升智慧人社建设,塑造精准便利的人社公共服务生态,提升政务服务效能。

附:2021年以来东莞人社工作亮点

(1)今年以来城镇新增就业人数8.33万人,居全省第3,完成全年任务的92.56%

(2)用工规模和需求稳健增长,8月监测企业求人倍率为1.13,同比增加0.12,环比增加0.13,市场供求基本达到动态平衡。

(3)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37.70万人,居全省第4,完成全年任务的209.4%。全省首创以“定级+晋级”方式推进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塑造技能生态的做法,被写入省相关文件,作为全省推广的工作规范。

(4)214家在库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统计营收84.17亿元,同比增长39.3%

(5)累计发行社保卡1257万张,电子社保卡签发量1467万,居全国前列。

(6)劳动力市场监管指标在2020年营商环境评比中排在全国第八,进入全国标杆城市行列。与南沙、珠海、佛山签署劳动争议仲裁区域合作RC4备忘录,建立大湾区劳动争议仲裁区域合作机制。2019年全省较早探索调裁审一体化工作模式,推行网上仲裁办案,仲裁案件调解率提高7.47个百分点,终审率提高5.81个百分点,全市超过95%劳动争议案件在调解仲裁阶段实现案结事了。

【策划】江强

【统筹】靳延明

【记者】龚名扬

编辑 冯文美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