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岁港商李欢集齐126枚广交会纪念章,60多年亲历“中国第一展”

南方+ 记者

编者按:第130届广交会将于10月15日至19日线上线下融合举办。在65年的历程里,一批批中小企业在广交会的舞台成长壮大,走向世界;来自全球各地的采购商在中国大市场里挖掘商机,共享中国机遇。今起南方日报将推出“广交世界 互利天下——关注第130届广交会”之“商贸故事”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再过半个月,第130届广交会就要开幕了,首次线上线下融合办展。

95岁的港商李欢将在香港线上参会。“广交会早就成了我人生的一部分。”李欢有些遗憾,但更多是数十年如一日的激动。身为香港南北行公所主席、远大贸易董事长的他,除了第127至129届广交会因新冠肺炎疫情改为线上举行外,60多年来现场参加了126届广交会,风雨不改。

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琶洲的广交会展馆。

126枚参加广交会的纪念章,整整齐齐地摆放在李欢办公室的陈列柜里。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坚守,他见证了“中国第一展”的创新与成就:从海珠桥边1.8万平方米小馆到琶洲塔下118万平方米现代化展馆,从13家参展商到2.5万家外贸企业,从1223名采购商、1754万美元成交额到20万采购商、300亿美元成交额,从单一出口展到进口出口双向展,从线下展览到线上线下融合办展……

“时代不断在变,多创新、多改革,这是广交会的优势、是中国的优势。”在李欢看来,广交会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一面旗帜,始终坚持创新驱动,见证广东外贸更高质量发展,见证中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1957年4月25日,广州流花路中苏友好大厦。首届广交会开幕,人声鼎沸。

“‘噗噗噗’过隧道,衣服都熏黑了。”时年31岁的港商李欢坐着烧煤的火车一路赶来,兴奋地挤进欢呼的人群。

时光飞逝,记忆却未褪色。60多年过去,李欢仍能准确忆起当日情景:中苏友好大厦屋顶红旗飘扬,周围锣鼓喧天,正门前喷水池的水柱高高跃起,“太兴奋了,连自己领带歪了都没察觉,还是旁边人提醒才发现”。

这种兴奋与激动,全因李欢对广交会来之不易的深刻体会。上世纪50年代,发达国家封锁中国经济。“尤其是抗美援朝期间,欧美各国对中国实施严厉禁运,很多战时急需的西药及医疗器材无法运到内地。”李欢说,当时自己在香港经营医疗药品生意,不惜冒风险将青霉素、抗生素等药物和医疗器材运往澳门,再转送至内地。

为了突围,外贸部与广东省合办,广交会横空出世,为我国经济开辟通往国际市场通道。首届广交会上,13个国营外贸公司展示1万余种商品,吸引19个国家和地区的1223名采购商参会,农副产品、手工艺品是当年的“爆款”。

广交会为想要走向世界的中国人、中国企业打开了最重要的一道门。“大家都希望通过广交会交易,增加国家外汇收入。利在自己,功在国家。”李欢欣慰地说。

往届广交会现场。资料图片

首届广交会一鸣惊人,当年成交额达8686万美元,占全国创收现汇额的20%。此后30余年,广交会成为我国出口创汇重要渠道,展会出口额常年占全国总额30%以上。

当年会场不能随便拍照,李欢一直等到闭馆,才站在中苏友好大厦门口拍了一张照片。“咔嚓”一声轻响,他开始了与广交会跨越半个多世纪的不解之缘。“直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每一届广交会我都会去现场,心中总是很激动。改成线上展后,我也没落下,还专门去看了一些新企业、新产品的‘云展厅’。”李欢感慨。

广交会见证了中国对外开放与经济腾飞,也见证了内地与港澳的骨肉相连。从最初香港南北行公所和香港中华总商会组织几十名会员冲破港英政府刁难、历尽艰辛赴广州参会,到如今每年数万名香港客商到广交会做生意,李欢见证了港人与祖国血浓于水的深厚情谊。

近年“国潮”之风越来越兴盛,让李欢既高兴又自豪。“参加广交会60多年,经我手包装、推广出口的国货就有几十种。”他回忆,自从头几届广交会后,他就发现很多国货质量好,但包装却一般。

为了推动更多国货出口,李欢常常跑到别人的工厂提意见。“我直接跑到贵州仁怀县茅台镇,一住十多天,和酒厂讨论改进茅台酒的包装。”李欢说,贵州茅台酒历史悠久、享誉中外,但最初是用有砂眼的黑陶瓶装酒,偶有渗漏,让不少外国采购商望而却步。多次讨论后,酒瓶改为了白瓷瓶,不仅材质好,造型还美观。

2018年广交会现场。资料图片

“茅台的‘飞天牌’商标,我也参与了构思。”李欢的灵感来自敦煌壁画艺术,很快就构思出“敦煌飞天”的形象。后来,请来著名设计大师吴烈绘图,以“飞天牌”作为商标,重新包装茅台酒,一直沿用至今。

李欢打出了“爱祖国,用国货”的销售口号。珠江桥牌生抽王和豆豉鲮鱼、九江双蒸酒、长城牌火腿猪肉、山西竹叶青酒、青岛啤酒……经他之手,一件又一件内地国货迅速在香港市场走红,继而远销海外。很长一段时间里,李欢“国产粮油罐头大王”的称号不胫而走。

国货出口越做越旺时,李欢又琢磨起了进口生意。“国人生活水平提高了,消费越来越有质量,需要更多全球各地的好产品,国内市场肯定会越来越大。”2008年,第101届广交会增设进口展区,敏锐的李欢嗅到了商机。前几年,为了给国内消费者带来更优质的红酒,他远赴澳洲、法国的葡萄园和酒庄,一一实地考察过、品尝过,才拍板引进。

往届广交会,采购代表向参展企业了解展品情况。资料图片

13年过去,广交会进口展区促进进口的功能不断增强,专业化水准不断提高,已吸引100多个国家和地区1.3万多家次企业参展。李欢认为,借助进口展区平台,更多境外企业找到了优质国内代理商,成功打开中国市场。尤其是近年“一带一路”采购商数量快速增加,许多“新朋友”将广交会视为其开拓中国市场最重要的阵地之一。

“在广交会上,大家不仅把最好的国货带出去,也正在把全球最好的商品引进来。经贸双向合作日益频繁,反映出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取得成果。”

第130届广交会即将开幕,首次采取线上线下融合办展。

年逾九旬的李欢将在香港线上参展,兴奋之情不减当年。“参会这么多年,对广交会感情越来越深。”他感慨,广交会已成了自己人生的一部分,参加每届广交会的纪念章、鱼尾签等都整整齐齐地摆放在自己的陈列柜里。

“随着时代不断在变,注重创新、改革,这恰恰是广交会的优势,也是我们中国的优势。”在李欢看来,广交会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一面旗帜,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在疫情下创新线上线下融合办展,既传承了“面谈生意、联络感情”的传统,又在更大范围内突破了时空限制。

广交会直播进工厂进车间,参展商为观看直播的采购商们提供更多了解产品的视角。资料图片

新变化正在发生。

像李欢一样的港商们发现,广交会采购清单变了一轮又一轮,从内地土特产、罐头食品、原材料和丝绸,变成玩具、服装、箱包,又变成电子产品、机械设备、精密仪器。如今在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进程中,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进一步激活、两种资源进一步打通,港商们又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广东省内参展企业代表与专业采购代表在交流。资料图片

但有些事情始终不变。

“上世纪40年代我就来到香港经商,为祖国和社会作贡献的心从没变过。”同往年一样,李欢准备继续在本届广交会上挖新品、寻商机。令他欣喜的是,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外贸新的增长动能正在积聚,一大批企业持续创新、培育自主品牌、扩大海外市场,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

现在的他,对国货更有信心了。

【记者】陈晓

编辑 陈梅玉
校对 陈大钻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