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孙文西路:一场延续百年的文化接力

南方+

版面  南方+ 版面 制图

“这条叫孙文西路的步行街,是中国大地上千百条道路的起点,这千百条路都有同一个名字:中山路。”这是诗人叶延滨写下的诗句,其所描绘的街景,就是中山城区石岐街道的孙文西路。

时光倒流100年——1921年,孙文西路步行街建成开放,后逐渐成为香山地区最繁华的城市中心。当年,这里纸料、布匹、陶瓷、海味、杂货、中药、灯饰等各类经营应有尽有,被誉为“小香港”“小澳门”。

一条道路牵引着一座城市的格局与繁荣。时至今日,充满南洋风情的骑楼仍然诉说着往日的辉煌。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作为大湾区城市不可多得的百年老街,孙文西路如何在新时期焕发新活力,是中山传统文化和历史街区保护的一个重要考题。在刚刚过去的中秋假期,孙文西路步行街出现了一场场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文旅活动,吸引了近20万人次市民“打卡”。

一场新的文化接力,正在孙文西路上演。

孙文西路步行街入选了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孙文西路步行街入选了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汇聚“十八间”

百年前,人们乘船抵达香山(中山旧称),迎面看到的便是一幢两层的楼阁,名为“迎恩阁”,是香山县接待过往官差的驿站。从迎恩阁通往“铁城”西门的石街,名为“迎恩街”。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为了纪念他,1925年,这条马路被正式命名为“孙文路”,又细分为孙文西路、孙文东路,这也是最早的纪念孙中山先生的道路命名。在这之后,1989年,中山又出现了以孙中山先生名字命名的中山路。

孙文路前身的五条石街,本就是商业中心,相传自明代开始,着名的“十八间”商铺就汇聚在这里,100年前这里就出现了布匹、中药等各类型商铺,孙中山先生曾在这里开设“中西药局”。辛亥革命后,在孙中山先生“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主张支持下,香山工商业得到大力发展。

1914年至1920年初,中国民族工商业迎来了“黄金时期”。国际上,当时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初期,西方国家忙于战争及战后恢复,对华商品输出大幅度减少,民族工业产品的国内市场扩大。国内,孙中山在就任临时大总统后提出兴办实业计划,无数中山侨胞响应孙中山“实业救国”号召,毅然回国建设家乡。

1912年,中山沙涌村人马应彪率先在上海开设先施百货公司分公司,和中山侨胞郭乐、蔡兴、蔡昌、李敏周随后创建的永安、大新、新新并称为当时的四大百货公司,构成了中国百货商业史的开端。当时短短几百米的步行街上一派风光,上百家店铺招牌都远近有名。中山能够走出这么多百货业人才,也反映了这里的文化具有包容、开放等特征,从中山起步的中国近代百货业发展过程是中山商业精神兴起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20年代的孙文西路。中山市档案馆 供图

20世纪20年代的孙文西路。中山市档案馆 供图

除了历史感,孙文西路步行街颇具韵味的古建筑群也充满吸引力。行走在这些建于清朝末年、民国时期的南洋风格建筑群中,步行街往日的荣光依稀可辨。为保护这一历史建筑群,1995年中山市政府结合旧城改造,从1997年起分两期对孙文西路进行施工改造,1998年9月19日全面竣工。

孙文西路步行街两侧的低层建筑风格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式殖民地风格建筑与岭南骑楼建筑的混合,建筑学上称为“南洋风格建筑”,至今保存完好。

“中山尖沙咀”

1978年,改革开放春风吹来。

乘着这股春风,中山也获得了新一轮发展,涌现出小霸王等一大批蜚声中外的品牌,成功跻身“广东四小虎”之列。

在此背景下,中山开展了一系列旧城改造,当中就包括孙文西路的改造提升。1998年9月19日,孙文西路改造提升之后,正式更名为孙文西路文化旅游步行街。

修缮后的孙文西路步行街既保留了南洋建筑风格,又增添了现代色彩。人力车铜雕和《小城故事》浮雕表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百姓生活的一个剪影。这里有中山历史最悠久的老字号药材店——福寿堂,还有我国20世纪初四大百货公司之一的旧永安公司分公司、思豪大酒店旧址等,记载着中国商业文化、建筑文化、华侨文化等的发展以及许多动人的故事。全国首家商业博物馆——中山商业文化博物馆也坐落于孙文西路步行街,是一座融参观、休闲、旅游、纪念为一体的全方位、现代化专题博物馆。

从空中俯瞰,孙文西路步行街两旁是颇具韵味的古建筑群。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从空中俯瞰,孙文西路步行街两旁是颇具韵味的古建筑群。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这一时期,充满开放、包容气息的中山迎来了新一拨的国际资源。肯德基等国际快餐入驻中山,并把落脚点放在孙文西路步行街这条百年老街上。据记载,当时每个路过孙文西路步行街的孩子都会让自己的父母给自己买一个肯德基汉堡包,店铺门口常常排起长龙。

孙文西路步行街重新热闹了起来。

距离孙文西路步行街不远,便是当年中山最大食城“岐江食城”所在地。作为中山人的母亲河,岐江在千百年来哺育着一方水土,也见证着一座城市的发展,中山城区的岐江两岸,20世纪90年代曾被称为“中山尖沙咀”。

百年再出发

2015年,孙文西路步行街入选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当时全国只有30个街区入选,孙文西路步行街是广东省唯一入选街区,这一重量级荣誉的加持也肯定了这条百年老街的历史价值。

在众多商业中心拔地而起的现代,孙文西路步行街如何找准定位、保持吸引力是一个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为此,中山市做出了不少努力。

1998年,孙文西路步行街整改完成后,在以往基础上建成融入多种商业形态于一体,同时具备购物、游乐、观光、休闲等功能,满足市民游客不同的消费习惯和需求。2013年总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的中山兴中广场落成开业,与原来的孙文西路共同组成孙文西路文化旅游步行街,东南亚风格的建筑群与现代化商场的并存,进一步巩固了步行街的文化旅游基调。

2009年,中山市组织开展了首批中山市十大文化名片评选活动,孙文西路文化旅游步行街入选。当时专家给这一历史文化街区的评语是:这是国内第一条文化旅游步行街,在它之后,全国各地兴起了步行街。同时周边有中山市博物馆、收音机博物馆、商业文化博物馆等博物馆群及孙中山史迹径等,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和厚重的历史感。

孙文西路步行街是中山人民和外地游客寻找城市记忆、感受城市文脉的打卡点。  南方+ 叶志文 制图

孙文西路步行街是中山人民和外地游客寻找城市记忆、感受城市文脉的打卡点。  南方+ 叶志文 制图

如何用好这份“人文气息”和“历史感”?在今年中秋假期,孙文西路步行街上推出了以中秋为节点,以聚人气促消费为目标的系列活动,通过非遗展演、文艺演出、休闲体验、旅游促销、文商互动等系列文旅活动,打造孙文西路步行街浓厚的文化旅游氛围,人流量相比平日有较大幅度增加。

其中最具特色的当数在孙文西路步行街喷水池广场上举行的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中山咸水歌、长洲醉龙舞、三乡木偶戏、沙涌马家枪等国家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接连上演,现场还布置有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介绍展板、送出《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浓厚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除了非遗展演,孙文西路步行街上还举行了现代化气息十足的街舞“快闪”、魔术表演、徒步打卡步行街周围历史遗址等活动。

如何在全国众多文化旅游步行街中保持自身独有的吸引点,并结合现代人们生活需求实现新一轮服务升级,是寻求孙文西路步行街未来发展过程中还要进一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采写】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苑世敏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叶志文(除署名外)

编辑 朱晓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