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改变人居生活|宜居大湾区·轨道居住观

南方+ 记者

随着列车缓缓启动驶出万顷沙站,9月28日14时整,广州地铁18号线正式开通运营。这条设计时速160千米的市域快线,将南沙副中心与广州中心城区的时空距离大幅压缩至半小时左右。

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目标,轨道交通网络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正是实现目标的重要抓手。随着轨道线网不断织密,在加快人员流动速度效率,促进沿线产业融合发展的同时,也在深刻改变着人们居住与置业的观念。

9月30日《南方日报》刊载报道版面

9月30日《南方日报》刊载报道版面

1

打造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京广、厦深、南广、贵广和广深港高速铁路为粤港澳大湾区塑造了四通八达的高速铁路网络,年内赣深高铁通车后,大湾区将与广东所有内地陆路邻省实现高铁拉通。

而在高速铁路的框架基础上,从早期的广深、广珠城际铁路,到近几年的广肇、莞惠、穗深、广佛环线,大湾区城际铁路已逐步从线到网,触角达到湾区内所有内地城市,并连通着粤东西北地带。

而细化到城市内部,广州地铁在18号线开通后,总里程已达到589.4千米,深圳地铁里程也达到411千米。再加上香港、澳门、佛山和东莞,大湾区已有过半城市拥有属于自己城市的轨道交通系统。

大湾区的轨道交通网络远不止于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的批复》提出,近期到2025年,大湾区铁路网络运营及在建里程达到4700公里,全面覆盖大湾区中心城市、节点城市和广州、深圳等重点都市圈,远期到2035年,大湾区铁路网络运营及在建里程达到5700公里,覆盖100%县级以上城市。

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新阶段城市群发展的需要。

9月中旬举行的“2021轨交新经济与广佛TOD高峰对话”活动上,中国城市中心总工程师张国华表示,过去国内城市发展以空间扩张为主,但如今逻辑已经转变为空间优化。

在张国华看来,高铁、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解决的问题各有不同,而城市轨道对于产业空间优化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除地铁外,近年来城际铁路的大规模兴建,但正式运营后显现出换乘环节难题。由于站点规划设计、运营主体、班次排布的不同,地铁和城际铁路之间的换乘往往需要“先出站再进站”,有的换乘节点甚至要走漫长的路。

“枢纽零转换,零距离转换,这非常重要。”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认为,当前广清、广州东环两条城际铁路不再像以往由国铁运营,而是由广州地铁成立公司运营,这是一次很好的改革,而在未来,城际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在规划设计时就应考虑连在一起,这样乘客可以快速从城轨转向地铁。

1

“通地铁”到底有多重要?

从居住的角度来看,“通地铁”这件事到底有多重要?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认为,轨道交通使得城市中心城区和外围区域之间的要素交换和流通,都变得高效、便捷、低成本,产业和人口的疏解为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的城市结构后,成本也会降低。

广州地铁18号线分快慢车运营,快车只停4站,单程30分钟,慢车即便所有站点全停,单程也不过42分钟。这样的速率,使得在珠江新城与南沙副中心之间的工作居住切换变得更加现实。轨道交通不断拉宽城市生活界面,快速奔驰的列车让曾经的远郊变得不再遥远,南沙的万顷沙、横沥、灵山岛等地,也旋即成为地铁覆盖的重点区域。

类似的例证,在兴建地铁的城市中不断上演着。

大约在六七年前,地铁14号线支线与21号线兴建,为广州黄埔中心知识城和增城朱村带来了一波置业热潮,随着两条线路相继全线通车,两地新盘已有不少交付居住,首批收房入住居民也享受到轨道交通的红利。

对于已经开发成熟的片区,轨道交通则带来了如虎添翼的效果,典型的如广州2号线途经的南浦岛,18号线经过的华南板块,两地超大社区云集,动辄十万人口的出行需求,也在轨道交通运营中得以释放,也在无形之中让番禺各大社区风行一时的“楼巴”逐步走进历史。

尽管广州地铁通车里程已逼近600千米,但目前并非所有区域都被轨道交通所覆盖。

典型的如增城新塘陈家林片区,这里有碧桂园凤凰城、香江翡翠绿洲、合景湖山国际,尽管广州地铁13号线和穗深城际铁路均经过新塘,但距离这里却有一段距离,这导致社区居民们无法依靠地铁出行,只能依靠自驾或楼巴,早晚高峰拥堵在社区道路上。

今年3月,曾有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发帖建议陈家林片区设置地铁站,随后广州地铁公开回复称,已考虑通过规划新线路解决轨道交通出行需求。

1

如何择“轨道”而居?

从古代的择水而居,到当代的择城而居,随着城市空间拓展方式的变化,如今的人居观念或许正演变为“择轨道而居”。

这也是各类“地铁盘”“地铁上盖”“沿线大盘”屡屡出现在新建住宅项目的广告宣传语的重要原因。与此同时,近几年的广州,地铁规划出炉后,涌现的新盘也大多围绕站点所在的片区分布,例如在增城,除了21号线沿途的朱村片区外,正在建设的东环城际铁路途经区域,也有不少楼盘已经布局。在胡刚看来,选定了轨道交通站点后,再出让周边土地进行开发,这样距离地铁站比较近,也会比较方便。

那么,沿着轨道交通如何看房置业?

首先,能够称之为“地铁盘”的社区,至少要做到从家出发可步行、公交或短途自驾快速抵达轨道交通站点,这可以视作轨道沿线置业的重要标准。李宇嘉认为,虽然没有明确概念,但通常是约定俗成为距离地铁站1000米内或者10分钟可以抵达。

而在选择临近轨道交通站点的楼盘时,还要注意日常出行通勤的便利性,如果需要多次换乘才能抵达工作地,那么这样的楼盘或许不适合选择。

除却交通通勤需求外,轨道交通向外围延伸,在多中心、多组团,新片区不断涌现的城市格局下,想要择“轨道”而居,还要面临在地生活的现实问题——一些轨道沿线区域的商业、教育、医疗等各类配套并不完善。

“新片区不能仅仅成为‘睡城’。”李宇嘉认为,仅有居住功能,没有其他生活、产业、就业、公共服务功能是不行的,必须有完整的规划,在通过轨道交通联系起来的基础上,拥有自己的城市功能。

在当前延轨道交通线路进行建设布局和TOD类开发模式下,包括广州18号线万顷沙、横沥,22号线陈头岗在内的多个站点,周边规划建设已考虑居住、消费、工作等各类需要,相信在开发到一定阶段后,有关居住配套的需求将得到缓解,这也是轨道交通促进大湾区宜居宜业宜游建设的重要注解。

【出品】南方产业智库

【监制】陈韩晖 

【策划】冯善书 葛政涵

【采写统筹】葛政涵 周中雨

【编辑统筹】欧旭江 

【版式统筹】张 芬

【本文采写】葛政涵

【海报设计】刘玉洁 彭晓

编辑 马华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