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无休止地追求财富,财富就成了人生的负重和累赘,莫不如亲身投放,人生便可轻装上阵,人会活得开心快乐。”
采写 | 南都周刊记者 陈铭
编辑 | 杨文瑾
金秋9月,福中村的蜜桔熟了,漫山遍野一片金黄。从深圳出发,下高速,翻山越岭,全程历时近5个小时,凌国强一行再次来到粤赣闽三省交界处的江西寻乌县项山乡福中村罗福嶂会议旧址。
俯瞰罗福嶂
面貌一新的罗福嶂会议主题学习园,历经一年多的施工建设,开园在即。
对于当地村民来说,罗福嶂会议主题学习园带动了红色旅游,带来乡村振兴的希望。
为了修缮保护、活化利用这处著名的红色革命旧址,以及在此基础上全面规划建设罗福嶂会议主题学习园,凌国强捐款3000万元。
作为深圳百合控股集团董事长,深圳市百合外国语学校创始人,深圳市龙岗区慈善会会长,凌国强的工作和生活可以浓缩为两件事:做慈善,办教育。
捐资3000万元修缮罗福嶂会议旧址
罗福嶂会议,并不太为人所熟知,它没有古田会议、遵义会议那么有名,但它的历史地位不容小觑。
1929年2月3日,毛泽东、朱德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在江西寻乌县项山乡罗福嶂村(现名为福中村)召开了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史称“罗福嶂会议”。会议分析了当时形势,研究了斗争策略,总结了红四军进军赣南以来的经验教训,并通过军委暂停办公实现了精干指挥机关,让“党指挥枪”的原则得到了强化,是党史和军史上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罗福嶂会议是古田会议召开的前奏,可以说,没有罗福嶂会议,就没有古田会议。
凌国强与福中村,与这处藏在大山深处、鲜有人前来的革命旧址,有段渊源。
2019年,深圳爱心志愿服务队“三感一行”团队来到福中村走访,参观罗福嶂会议旧址。那时的会议旧址茅草丛生,一幅衰败的景象。回深后,他们专门向委托其寻找帮扶项目的凌国强进行了汇报。
凌国强所在的深圳龙岗区,一直在对口帮扶寻乌县。
寻乌位于赣粤闽三省交界处,毛主席、朱德、陈毅等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寻乌从事过革命斗争。毛主席还在寻乌写下了著名的“寻乌调查”,发表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的著名论述。
如何挖掘罗福嶂会议旧址本应有的价值,使其焕发光彩,并打造成红色旅游胜地,成为凌国强心头的一个思考和挂念。
凌国强四次来到罗福嶂会议旧址。
2019年10月17日,凌国强专程从深圳来到福中村调研,当场决定捐资修缮改造罗福嶂会议旧址,将其打造成中国红色革命教育基地。
2020年5月,在深圳龙岗区以及江西寻乌县、项山乡两地政府领导的见证下,在福中村,举行了凌国强捐资3000万元修复改造罗福嶂会议旧址启动仪式。
2021年9月4日上午,是凌国强第四次来福中村。
站在罗福嶂会议旧址前,凌国强看得很仔细,问得很详细。之前他已来过三次,调研、捐赠、设计、施工,对于这个项目他了如指掌。
凌国强在现场查看施工进展。
以罗福嶂会议旧址为依托建设的罗福嶂会议主题学习园,现已基本建成。整个项目规划建设范围约122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85平方米,新建及修复项目包括罗福嶂会议陈列馆、罗福嶂会议旧址、毛泽东旧居、十大政纲旧址、议事广场、精神雕塑、红军小道、亲水河道等。
一个全新的红色革命纪念园,呈现在青山绿水间。
以红色旅游带动乡村振兴
对于凌国强的义举善行,无论是本地村民还是寻乌当地领导,无不感激。因为纪念园建设,外界通往村里的盘山公路拓宽了,交通便利了。
“修复‘罗福嶂会议旧址’对研究我党、我军史具有及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希望真正建设成为集革命传统教育、红色旅游及脱贫致富于一体的保护性项目,使当地红色旅游和扶贫攻坚取得双赢效果,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彼时,凌国强在捐赠现场道出修缮罗福嶂会议旧址的心声,希望更多的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关注到罗福嶂,为这里的乡村振兴助力。
罗福嶂会议旧址,红色旅游带动乡村振兴。
9月4日,在修缮一新的罗福嶂会议旧址前,福中村村支书潘剑威告诉南都周刊记者,罗福嶂会议主题学习园建成以来,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慕名而来,村民们晚上也会在附近跳广场舞,村里有了人气,下一步希望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利用红色景区带动绿色景区的发展。
父母临终前捐献眼角膜和积蓄
出资近3000万元,捐建南泥湾中心小学等40所希望学校;向全国各地救灾捐款2500万元;为五台山、甘孜地区、阿坝地区共计出资5000万元,用于文物修缮;为布吉中学捐资1000万元,设置奖学奖教金;向龙岗区慈善会捐助扶贫资金1000万元;出资1300万元,创办龙岗区戒毒培训中心……
可以统计的是,截至到2020年10月,凌国强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捐资近4亿元。
有人曾问凌国强,你到底有多少钱?他淡然一笑:我没有钱,钱都是社会的。
2002年,他所创办的春蕾小学的校长的妻子患重病,捐款1万元。教师家里有困难,他主动捐款。每位青年教师结婚,他亲自登门送上5000元的贺礼。
就在从寻乌回来的9月6日,深圳市龙岗区举行2021年慈善月活动启动仪式,凌国强现场认领了”困境儿童救助项目”、“铿锵玫瑰项目”、“老有所依”救助项目三个捐赠项目,捐赠150万元。
在此之前,他捐款300万元,用于西藏一个乡村的修路工程。
为什么要做慈善?凌国强对这个问题从不回避:与他出身贫寒有关,与父母从小的教育有关。
1965年,凌国强出生在现深圳龙岗区上李朗村,是家中长子。家徒四壁,一穷二白。
1985年,凌国强高中毕业,进入布吉派出所做辅警,成为家里的经济支柱。他省吃俭用,靠微薄的工资收入,供弟弟读书,帮父母置办肥料、种子、农药,还清了家里为给他治病欠信用社的2000元“巨款”。
1996年,在做了7年李朗村村长后,凌国强辞职经商,投身房地产开发,再后来,投身教育,创办了百合教育集团。
做慈善,于凌国强,发自内心,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个行为习惯。
2020年10月9日上午,一场特殊的捐赠仪式在深圳市殡仪馆1号吊唁厅举行,在凌国强的母亲钟新娇老人的追悼会上,根据老人生前遗愿,身为长子的他向龙岗区慈善会捐赠999999元,用于帮扶救助困难老人。
之前的“99公益日”,其子女们按照母亲心愿向龙岗区慈善会捐款30万元用于帮扶困难群众。
94岁高龄的钟新娇老人还向深圳市红十字会捐献了眼角膜。
在此之前,凌国强的父亲临终前也捐献了眼角膜。4名来自四川汶川的眼疾患者成为受益者。
凌父大半生贫困节俭,即将离开人世前把省吃俭用的钱,包括儿子多年来给的钱,总共400多万元全部捐给了广东梅州市梅江区长沙镇中心小学盖学校。
“我父母没什么文化,但他们有想尽最后一份力帮助别人的善念,作为子女,我一定要帮助他们实现最后的愿望。”所以,凌国强常对人说一句话:尽孝要趁早。
“人生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明白多少”
凌国强带的一块手表,从1988年一直带到现在。
他用的是一款三星的滑盖手机,1998年买的。中间修过好几次,有一次弄丢了,凌国强心疼不已,幸运的是捡到的人还给了他。现在,这个老古董手机,只能接打电话,发短信。 哪怕是见他第一面的人,都对这个手机很好奇,都要问一番。
他没有微信,也不用电脑,他认为“这些智能的东西是对人动手动脑能力的绑架。”
每一个打进的电话,无论是不是陌生电话,他都会接。看到有未接来电,他会打过去。每一条短信,他都会回复,哪怕是骗子发来的短信。
一年365天,他有360天在办公室里泡茶,接待各方来访客人。
办公室大门敞开着,任何人都可以来找他,没有助理,没有司机,下午三点准时来办公室,凌晨三点下班,自己开车上下班。
凌国强经常去学校给孩子们讲课。
来找他的很多是谋求学位的家长。看过材料,符合条件的,他会转给校长。不符合条件,明确告诉对方理由何在,让对方心服口服。“外面很多骗子、谣言,声称能把小孩搞进我的学校就读。”在凌国强看来,多接待一位家长,也许就少了一个被骗的家庭。
碰到不懂教育的家长,他会很生气,毫不留情地大嗓门训斥。
人生不在于拥有多少,而是明白多少。这是他反复提及的一句话,也是促成他投身于慈善、教育事业的箴言。“人在不断积累中,会达到明白的层次,我明白了,就想让更多的人明白,所以要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去影响别人。”凌国强表示这是自己做慈善与教育的初衷。
谈及做慈善的心路历程,凌国强认为,有的人无休止地追求财富,财富就成了人生的负重和累赘,莫不如亲身投放,人生便可轻装上阵,人会活得开心快乐。慈善也会让受益人开心,快乐,社会也会更加和谐。有机会,有条件不伸出援手,一定会后悔一生。
凌国强说,他做慈善有个原则——坚持利他先行。
问他做慈善究竟图个啥?他回答:心安理得。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