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返。”
第一次在《城南旧事》里徜徉,贺俏宇刚上五年级,“当时只觉得故事情节有趣,让我欲罢不能”。转眼到了高中,再次捧起这本书,却有了不同的感慨。“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曾是书中的英子。最初的时候,谁能分清这世间百态?”
中学时代或许是最复杂,最艰难的一段日子。十几岁的青春年纪,真实的世界在眼前徐徐展开,一头是无邪的童年,一头是未来的人生。每个中学生除了学习,还要思考自己的未来,思考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而书籍是最好的一道传送门。
在阅读中寻找答案,在写作中试着和自己对话,也和这个世界对话。
面对《费正清中国回忆录》这样带有学术意味的书籍,李昀航同学也“啃”下来了,并条分缕析地写下了这位国际汉学大师眼中的中美差异。“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不仅映照了当时的历史,而且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仍有实用价值,五十年的研究却能影响如此深远。”
王锦宏同学读了红色经典《红岩》,并为其中的精神深深震撼。“越是在铺满荆棘的路上,就越需要我们去开拓,越是在困难的时候,就越需要坚定不移的精神去克服!”还有的同学在《红星照耀中国》《长征》等著作中,寻到革命年代的精神财富,新时代少年的热血呼之欲出。
他们也在书里求索自己的人生。
人是什么?人性又是什么?孙羽珊同学从泰戈尔的《人的宗教》中似乎找到了答案:“比起盲从地追捧宗教,向往虚幻的神的存在,我们更应该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当人能忘却恐惧,平静而深深地信仰自己,人的宗教就此产生。”
“生活,就像老人手中的鱼线,一端系的是自己,一端绑的是鱼和大海。” 高翊淳同学在《老人与海》这本书中领悟,做生活的胜利者,尊严的持有者,还是命运的主宰者,那根选择的鱼线,始终都在自己手中。
卢晓晴同学读过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看到了光辉璀璨与颠沛流离的并行,看到了大起大落之中,人生的辩证:“天才仅仅是他的代名词之一,他的云淡风轻之所以迷人,是因为他曾经翻云覆雨。”
以上的故事和感悟,来自于南方周末“阅读新火种”中学生读后感征文活动的应征作品。这些作品有的质朴青涩,有的熟练通达,带我们走进了当代中学生的精神世界——他们保留着作为孩子的简单快乐,也开始认真地思考人生与世界。
与前辈们相比,00后的孩子有着更加宽阔的视野,更加广博的兴趣,以及更加自信的表达,而最动人的,是其中的“真”与“诚”。孩子们用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记录了自己的体悟,也为自己的这段人生,写下了真诚的注脚。
滑动查看嘉宾寄语
征文仍在继续。我们想请中学生朋友自己挑选喜欢的书来读,并写下一篇读后感。我们的6位重量级嘉宾评委——有刘亮程、张定浩这样的知名作家,有曾湖仙、于树泉这样的一线特级教师,也有卫毅、宋宇这样的资深媒体人——将会细细地阅读和品评,每一段文字里的每一段青春。
雨果曾说:“书籍是改造灵魂的工具。”而罗曼·罗兰讲得更加具体:“每个人都从书中研究自已,要不是发现自己就是控制自己。”
我们希望读到更多的作品,和它们背后有趣的灵魂。一起在文字的世界里不断探索,享受思想的火花和表达的乐趣吧。
扫二维码投稿或为优秀作品投票
点击“阅读原文”为优秀作品投票!或打开南方周末App>点击右下角“我的”>进入“活动广场”>点击“阅读新火种”中学生读后感征文活动。
(专题)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