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五华:薪火相传,让传统戏剧更“有戏”

南方日报·梅州观察

琴江两岸,处处曲声,浓浓戏韵。

“南国奇葩”五华采茶戏华丽转身,“指尖绝技”提线木偶剧享有盛誉,这是五华两大非遗传统戏剧。上百年来,城里乡间搭台唱戏,方寸舞台能够“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千军万马”,生旦净末丑、手眼身法步,丝竹管弦鼓、唱念做打舞,诠释着客家文化。

五华提线木偶造型精致、形象逼真,通过演员提线操纵木偶,使木偶做出各种神态与动作。 张炳锋 摄

五华提线木偶造型精致、形象逼真,通过演员提线操纵木偶,使木偶做出各种神态与动作。 张炳锋 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孕一方戏。如今行走五华,处处有戏:在灯光璀璨的剧院里,在粉墙黛瓦的乡镇上,在绿水青山的田园乡村中……戏剧沃土逐渐成为戏剧热土。

国庆黄金周即将到来,两大剧团已做好充分准备,将上演“云表演”,讲述五华好故事、传播五华好声音、树立五华好形象、传递五华正能量,让群众在黄金假期畅享文化盛宴。

以戏为本

戏剧艺术在传承中创新

9月底的五华,窗外艳阳高照,屋内热情洋溢。

走进五华县提线木偶传习所,这边厢手中的木偶悬线善舞,演员们展示指间绝技;那边厢手艺人正在用10多条软线相接,制作出形象逼真的木偶。笔者瞬间就被现场热闹的气氛感染了。

这一幕幕场景,在五华县提线木偶传习所上演了70年,从未间断。

实际上,五华提线木偶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广东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提线木偶戏。2007年该木偶戏被确定为广东省稀有剧种,2008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线线连偶,十指绝艺。不论是三打白骨精的孙悟空,还是酩酊大醉的钟馗,一个个没有生命的木偶角色通过演员手中的那十几根的软线,就能在舞台上飞天遁地、舞刀弄枪,仿佛活了过来。

“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是五华提线木偶人一直坚守的信念。

“我们通过对优秀传统剧目进行复排,让新一代传承人全面继承老艺人对五华提线木偶的虔诚情怀和追求精神。”五华提线木偶文化传习所所长李浩说,在传承中创新,才能更好地展示戏剧的生命力,《木偶书法》跟《木偶茶艺》便是最好的案例。

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李新贤练得一手绝活,双手牵着三尺悬丝,十指微动,呆板的木偶便灵活扭动。只见他在宣纸上泼墨挥毫,提笔、蘸墨、落笔,横竖转折间,“国泰民安”四个大字写得一气呵成。

“如果没有硬功夫,扎实的基本功,有再多的创新都是空谈。”李新贤说,五华提线木偶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创新了诸多高难度的表演。独出心裁、神乎其技的木偶书法,是李新贤在传统五华木偶戏艺术上不断钻研而习得的成果。

同样,省级非遗五华采茶戏已有200多年历史,经历了百花齐放再到百花凋零。五华采茶戏走过了辉煌和低谷时期,如今正迎来第二春。

在五华县采茶剧团团长陈翠媚看来,第二春的背后是他们传承不守旧、发展不忘本,既传承经典又与时俱进。

五华采茶戏载歌载舞,诙谐逗趣,深受人们喜爱。张炳锋 摄

五华采茶戏载歌载舞,诙谐逗趣,深受人们喜爱。张炳锋 摄

2012年文艺体制改革,撤消五华县采茶剧团,成立五华县采茶戏演艺有限公司。“因为现代观众更喜欢看新潮的东西,改革以后传统的东西生存的空间就变小了,所以那时很多地方剧团的发展都受到了影响。”陈翠媚说。

从1990年就进入采茶剧团的陈翠媚,见证了剧团的曲折发展,对这个剧团饱含深情,不愿它就此沉寂。

“1991年我们剧团的剧目《茶山雾蒙蒙》参加广东省第四届艺术节获三等奖,从那以后就没有参加过省艺术节了。我希望有更多更高更广阔的舞台,让年轻演员们去展示,接过传承发展的接力棒。”为此,陈翠媚认为排新戏是当下的出路。

2015年,在资金极为困难的时候,她怀揣着自己的1万元钱三顾茅庐,用真诚打动了国家一级编剧尹洪波,为五华采茶戏编写了《月照城乡》剧本。将老区苏区百姓浓浓的人间亲情搬到舞台上,呈现出浓浓的温暖和爱。同时,还邀请到了国家一级导演梅晓到五华指导这部戏,促成了五华采茶剧团在沉寂25年后,再次勾起五华老百姓内心对采茶戏的无限挚爱。

在五华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历经两年的全力打造,五华采茶戏《月照城乡》一经展演便获得了观众和艺术界专家的好评,于2018年代表广东省参加首届全国采茶戏汇演。

30年河东,30年河西。迈着矮子步、甩着单袖筒、摇着扇子花,五华采茶戏这朵“山茶花”,再次在省艺术舞台上绽放出靓丽的风采。

以才为先

舞台需要更多年轻面孔

一说到提线木偶,传统印象里总是认为这是一门有阅历的年长手艺人的行当,其实不然。

1994年出生的周鹏润,是行业里的晚辈。但他在2020年成为五华提线木偶县级传承人,是最年轻的五华提线木偶传承人。

“我15岁跟着哥哥来传习所报名,没想到自己也被选上了。”周鹏润提到这个行当,双眼发光。他告诉笔者,还未接触提线木偶之前,他也认为这是老手艺。但接触后,才知道提线木偶那么有趣,便喜欢上了这门手艺。

5年前,五华县木偶剧团只有14个团员,他们既是演员,又是后勤人员、制作人员。2019年以来,剧团陆续吸收了10名学员,平均年龄20岁。采茶戏方面,陈翠媚带了6个徒弟,年龄最小的只有18岁。当前五华传统戏剧在经历过一段漫长的老龄化后,正逐渐走向年轻化。

人才是根本,传承是关键,其过程是非常艰难的。当老戏骨逐渐退场,谁来传承?实际上,人才问题仍是五华传统戏剧发展最突出的问题。

戏剧是角儿的艺术,其传承和发展的核心是人才。对此,陈翠媚深有感触。

“地方剧种的创作人员必须熟悉本土文化,且以本土为创作根据地,才能准确演绎本土故事。”陈翠媚说,采茶戏的专业人才很难从专业院校中招聘选用,只能自己培养。但培养周期非常长,短则5年10年,长则二三十年。

目前,五华采茶戏相关专业人才除演员外,其他本土编剧、作曲、乐队等专业人才呈现空缺状态,这对剧种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不利。

陈翠媚极为不安,但作为采茶戏第九代传承人,她只能竭尽所能、尽力而为。

当老戏迷逐渐老去,谁来捧场?地方戏剧也面临着观众减少、市场萎缩的发展困境,五华亦如此。

“我们需要找回演出根据地,不断开拓市场,把创作扎根在民间,把舞台搭建在民间。”国家一级编剧、梅州市戏剧研究工作室主任林文祥认为,但凡有生命力的剧种,都是生长在民间、活跃在民间。从地方小戏成长为影响力大的剧种,是在群众中演出来的、在市场中闯出来的。

好戏是口碑传出来的,是跑场子跑出来的,市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此,无论是提线木偶还是采茶戏,他们都在不断增加各地展演。送戏下乡、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等,既能扎根基层,又能登大雅之堂。

“3年来,我们先后到市、县共55间中小学、幼儿园开展演出活动。其中五华县第一小学每周有两个课时开展提线木偶传承培训,至今已开展了80多场。”李浩说,通过进校园培训课程,五华县第一小学被授予“广东省特色艺术学校”。

前不久,五华采茶戏剧团一如既往送戏进校园,但这次有些不一样。

“这次不只是在校园唱戏,更是长期开班,我非常开心有很多学生主动报名。”陈翠媚说,今年新学期在五华县中英文学校开设了戏剧兴趣班,每周三下午上课,目前已有20多名学生上课。

五华采茶戏走进校园,为学生们带来了生动且有趣地戏剧课。采茶剧团提供

五华采茶戏走进校园,为学生们带来了生动且有趣地戏剧课。采茶剧团提供

据了解,采茶戏剧团不断送戏下乡、进校园,扩宽戏曲受众,且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搭配,有效吸引更多观众和年轻人。同时,做好采茶戏后备人才发现、培养,有效搭建人才梯队。

以剧为媒

创排新剧好戏连台

经历过《月照城乡》给五华采茶戏带来的新生,深知“一部剧挽救了一个团”的重大意义,至此,采茶戏这面大旗,在五华采茶剧团如灯塔般指引着采茶人为艺术传承和文化传播竭尽所能。

三年两部曲、五年三部曲,五华正努力为“梅州现象”摇旗呐喊。

近年来,五华采茶剧团不断编排复排老戏、编排新戏,创作更多能走出去的优秀剧目。2019年10月30日,一部反映精准脱贫的原创采茶戏《春来南粤》在广东粤剧院艺术中心震撼首演,近千名奋斗在精准脱贫攻坚一线的干部和群众一起观看了演出。

去年,五华县重点打造了大型红色题材采茶戏《红土百姓》。于2020年初启动剧目创作准备工作,邀请国家一级编剧、梅州市戏剧研究室主任林文祥及其徒弟陈双媚共同创作剧本。

大型红色题材采茶戏《红土百姓》剧照。张炳锋 摄

大型红色题材采茶戏《红土百姓》剧照。张炳锋 摄

据悉,大型红色题材采茶戏《红土百姓》将成为全县党员干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一个鲜活教材。通过可看、可听、可读的红色文化艺术作品,让全县党员干部在观赏中感悟苏区精神、汲取智慧,凝聚起为民办实事的无穷力量。

“我们非常期待有更大的表演舞台,不仅是剧本题材出新,更重要的是编剧、主演、导演、现场乐队等,全部是梅州五华的‘土专家’,灯光和舞美都全面展现五华当地人文风采。”陈翠媚表示,五年三部剧,《红土百姓》将会是一个里程碑意义的杰作。

五华认为,如今已不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这对传统戏剧提出了内外兼修的要求。

《红土百姓》的灯光和舞美全面展现五华当地人文风采。张炳锋 摄

《红土百姓》的灯光和舞美全面展现五华当地人文风采。张炳锋 摄

于内,立足本土,修炼内功;于外,走出围龙,开拓市场。

推陈出新是弘扬提线木偶技艺必经之路。为此,传习所在传承好、表演好现有传统节目的同时,借力外脑,借鉴其他艺术表演形式,精心研究,着力打造木偶戏精品节目。

近年来,五华陆续推出《沙家浜·智斗》提线木偶版、提线木偶传统大戏《金鳞记》、创新剧目《球王故里茶香飘》《少年李惠堂》等,获得了一致好评和荣誉。其中,《金鳞记》在全国木偶皮影剧(节)目展演中,荣获优秀传承剧目奖、优秀操纵表演、偶型设计制作奖。

而《沙家浜·智斗》则成为梅州唯一入选第14届省艺术节小型舞台艺术作品小剧场作品展演剧节目的项目。这是一部弘扬红色文化的经典之作,对五华县提线木偶戏中的现代小戏这一领域,进行了大胆探索和提升,克服了木偶自动喷烟和身体伸缩两个创作难点,在业内尚属首次。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利好政策措施出台,五华传统戏剧早已呈现回暖迹象。

2018年10月,《梅州市推动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进一步推动地方戏曲传承保护与发展,繁荣梅州文艺事业。2019年12月,《广东汉剧振兴发展工作实施意见》印发,不仅对广东汉剧振兴发展有了明确的路径,还专门提出了要对提线木偶戏、采茶戏等进行整体性保护,助推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发展态势。

五华县委书记朱少辉表示,五华文化底蕴深厚,要继续坚持守正创新,深入挖掘非遗价值,创作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文化作品,提升传统非遗节目艺术水平和欣赏水平。做到传承不守旧、发展不忘本,推动优秀传统节目进校园、进景区,走进寻常百姓家,以体验式的传承保护,让广大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非遗文化、享受非遗文化带来的愉悦。

■相关

国家级非遗项目五华提线木偶:指尖上的绝技

整冠、甩袖,捋须、瞪眼,栩栩如生;耍葫芦、换兵器、书法茶艺,独具特色。

木偶是死的,可是当它被演员的手指拨弄系在身上的线表演时,便会“活”起来,达到“变无生命以生命化,无情物以有情物”的效果。这就是五华提线木偶。

一口道尽千古事,十指操弄舞乾坤。

提线木偶戏,在明朝初年由福建传入五华后,便被赋予了浓浓的客家风情,深受群众喜爱。明清时期,五华提线木偶戏已经兴盛,至20世纪初,五华全县拥有20多个木偶戏班。1930年后,五华县的提线木偶戏班更是远涉重洋,享誉海内外。

五华提线木偶是用线操纵木偶,提线分硬线和软线。木偶造型精细,高度约为90厘米,一般由12-30条线操纵。表演形式分为“唱、做、念、打”4个部分,演唱以汉调为主,间唱客家山歌、民歌、采茶小调,对白多用客家方言。五华木偶戏传统剧目有200多个,大多是以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为题材的正本戏和杂耍戏两类。

“手中有线、口中有词、脑中有景、心中有数,每一步骤每一环节的完美配合,才能使得木偶表演达到拟形入神的效果。”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李新贤说,五华提线木偶不断创新表演,其中人偶同台的“木偶书法”“木偶茶艺”表演,颠覆以往“人在台后、偶在台上”的传统表演形式,让人耳目一新。

省级非遗项目五华采茶戏:绽放的山茶花

迈着矮子步,甩着单袖筒,摇着扇子花,五华采茶戏这朵曾经隐匿于山野之城的“山茶花”盛放在众人面前,惊艳了世人。

据《五华县志》记载,五华采茶戏大约在清代乾、嘉年间从江西赣南九龙山传入。在粤东地区广泛传播,并在五华生根、开花、结果,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最初,采茶戏表演的节目多是表现茶山劳动生活场景的小戏,角色只有一生一旦或二旦一丑。后来,在发展过程中经采茶戏艺人不断丰富、改进,逐渐发展出生旦、老旦、花旦、老生、丑公、丑婆等行当角色。由于表演动作的创作,来源于茶农采茶、制茶、上山、下山等劳动场景,后来改称为采茶戏,俗称“大茶戏”。

“采茶戏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把这些采茶的动作融入到戏里面,最后就形成了我们采茶戏表演的一种特色。”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陈翠媚说,采茶戏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表演动作有扇花、手巾花、高步、碎步、云手、搓手等。其中“云手”正是从茶农劳动时的动作演变而来,象征炒茶、筛茶,别具特色。

五华采茶戏唱腔以板腔体为主,借鉴合唱、伴唱等配合形式。它的唱词、念白都是以通俗易懂的客家方言为标准,表演既保持了传统的采茶风格,又借鉴花朝戏、山歌剧、歌舞剧等剧种的表现手法,形成载歌载舞、诙谐逗趣、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采茶表演特色,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原标题:

琴江两岸处处曲声 方寸戏台薪火相传

五华县坚持守正创新,传统戏剧走上振兴之路

【来源】南方日报·梅州观察

【南方日报记者】汪思婷

【通讯员】张炳锋 郭思敏

编辑 罗蔚然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