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减少碳排放约100吨,中山小榄近零碳社区这样做

南方+ 记者

“社区里的低碳设施,又环保又省钱,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家住中山市小榄镇北区社区福兴新村的麦建权兴奋地向记者介绍。

为扎实开展 “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山市小榄镇北区社区福兴新村,把低碳理念融入居民生活的衣食住行,建成近零碳排放社区。

目前,社区各类低碳设施设备每年可下降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00吨,可再生能源利用占比达21.5%,生活垃圾分类参与率、知晓率、准确率达71%,回收物达9.6吨,社区成功入选首批省级“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也是广东省唯一一个社区类近零碳排放试点项目。

北区社区福兴新村的社区农园。  南方+ 苏芷妍 拍摄

从“衣食住行”推动低碳社区建设

北区社区福兴新村占地面积近5万平方米,共有135户家庭,常住人口约600人。社区居民均为户籍人口,包含新老中山人,居民构成类型较为多元化。

“这个社区非常具有代表性,多元化的居民构成类型是珠三角城镇化的鲜明体现。”中山市小榄低碳发展促进中心主任何益清表示,选择北区社区作为低碳社区建设的试点,也是考虑到居民类型的多样性,有利于低碳社区模式的复制推广。

自2015年开始,在居民的衣食住行方面,北区社区开始积极进行低碳化改造,目前已经建成太阳能光伏发电板、社区农园、智能垃圾回收机、低碳驿站、充电桩、雨水回收站等 低碳设施。

北区社区福兴新村的智能垃圾回收机。  南方+ 苏芷妍 拍摄

以社区农园为例,原本这片闲置的空地,是社区居民经常堆放垃圾的卫生黑点。通过跟居民反复沟通、征求意见,社区将这片1200平方米的土地,划分为32块种植区域,由居民自愿认领进行种植。在种植过程中,居民不得使用化肥,但可以利用餐厨堆肥设备进行施肥。同时,社区农园定期开展有机种植课程、家居绿色种植活动等,引导居民进行有机种植。

目前,社区农园种有生姜、四季豆、小白菜、花生等植物,呈现出芳草如茵、蝴蝶翩迁的景象。在农园中劳动的居民冯婆婆表示,通过在社区农园种菜,她既锻炼了身体,又收获了有机的瓜果蔬菜,足够自家享用,还能分享给街坊和亲朋好友。

家中安装了太阳能光伏发电板的麦建权则表示,以前自家每月电费达到五六百元,在去年五月份安装了光伏发电板后,每月能够节省花销约150元。以前对于低碳节能更多停留在概念上的认知,现在通过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低碳改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感受。

同时,宿舍引入智能垃圾回收机,该系统将可回收物分为12类,分别对应不同的市场价格。居民按类将垃圾投放入机器后,即可获得收益“呐吉币”,可在平台提现或购买商品。截至今年8月底,合计回收可回收物达9.6吨,社区居民平台注册率达70%。

北区社区福兴新村的低碳科普园。  南方+ 苏芷妍 拍摄

积极开展低碳科普宣传

除了低碳设备的引入建设,何益清表示,北区社区也将在低碳科普宣传方面持续发力。目前,社区内建设有低碳科普园,内有社区孩子与家长共同创作的低碳画廊,以丰富的图绘及科普展板,积极宣传低碳生活理念。

同时,社区内建设有集“展示、教育、体验、实践”于一体的低碳驿站,设立“可再生能源应用”“生活垃圾分类”“应对气候变化”“低碳生活如何做”等主题教育板块。

此外,面向社区、学校、学生等群体,北区社区将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每年举办4-5次低碳教育宣传活动。2015年至今举办超30场次,参与活动超2万人次。

中山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娟表示,目前已经有多个社区主动到福兴新村“取经”,接下来将把福兴新村的近零碳社区模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向符合条件的社区进行推广复制。

【图文】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苏芷妍

编辑 卢子衡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