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情女友竟是“抠脚大汉”!英德法院揭露网恋陷阱

南方+ 记者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社交软件拉进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距离,但同样也隐藏各种各样的骗局,在犯罪分子的精心包装、刻意设计之下,制造骗局真假难辨。近日,英德法院审理了两起通过“男扮女装”在网络上交友恋爱从而实施诈骗的案件,最终两名诈骗者均获刑。

妙龄少女主动搭讪

制造网恋陷阱

小谭是一名90后小伙,2021年2月在一网络交友相亲软件上认识了同龄人付某,付某将自己伪装成年轻单身女性,与小谭主动搭讪互动。二人在网络上熟悉后,付某让小谭添加其事先包装好的微信号,并在微信上自称“吴某琪”与小谭继续聊天。2021年3月1日至3日,在取得小谭的信任后,付某以找工作、零花钱、买手机、交友见面等各种理由,通过支付宝转账的方式多次骗取小谭钱财共计人民币1.4万余元。在小谭发现受骗拒绝转账后,付某仍不甘心,又让小谭添加其另一个微信号,又自编自导,自称是“吴某琪”的男朋友可以帮女朋友还钱,但需要小谭支付手续费,继续骗取谭某钱财。

小谭发现被骗后,到公安机关进行了报案,直至公安机关破案后,谭某才知自己热恋的“女友”居然是一个男人,自己落入了“男扮女”的网恋骗局中。

英德法院审理认为,付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电信网络,通过冒充女性身份以发展男女朋友关系的方式骗取他人财物,数额较大,其行为已构成诈骗罪。结合付某的犯罪事实、犯罪情节及到案后的表现,一审判处付某有期徒刑一年四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一万元;并责令付某退赔被害人谭某被骗取的财款1.4万余元。

营造“身世可怜”人设骗取钱财

纯情漂亮的女孩主动加微信,且对方身世可怜、际遇悲催,总会让人动情,却不想这是诈骗分子的陷阱。

2020年12月,李某通过购买微信账号,编造虚假女性身份信息,冒充女性,吸引男性网友添加微信账号,然后通过聊天增进感情发展成为男女朋友关系。期间,被害人阿森在朋友圈看到李某的照片是一个清纯漂亮的女孩,便搭讪聊天,李某通过变声器每日在微信上嘘寒问暖,很快便与阿森发展成为“男女朋友”关系。见时机成熟,李某编造其父亲住院治疗,无钱交住院费、手术费,营造楚楚可怜而又孤立无援人设,李某见阿森不相信,便将事先准备好的父亲住院图片、医院检查报告、诊断证明书以及身份证发给阿森,见阿森相信后便以借钱为父亲治病为由,利用阿森的同情心理,骗取其钱财人民币1.5万元。

2021年3月10日,公安机关根据掌握线索将李某抓获,到案后,李某如实供述其涉嫌犯罪的事实,其亲属代为退赔了被害人的损失,并获得了谅解。

英德法院审理认为,李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假冒女性身份以发展恋人关系的方式骗取他人财物,数额较大,其行为已构成诈骗罪。结合其犯罪事实、犯罪情节及到案后的表现,一审判处其有期徒刑十一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八千元。

识别诈骗“三步曲”

网恋交友需谨慎

近年来,英德法院已受理多起以婚恋交友为名实施的诈骗犯罪案件,不法分子通过交友网站寻觅猎物、营造人设获信任、各种理由骗财物等“三步曲”对受害人实施诈骗。

第一步:找寻目标。犯罪分子为达到诈骗钱财目的,善于自我包装,制造出自己形象气质佳、家庭条件优越等假象,通过网络弹窗等可以添加好友的方式,主动寻找或者伺机等待目标上钩。

第二步:营造人设。通过制定固定话术、剧本、窃图发朋友圈等方式继续营造自己的个人形象和生活境况,从生活琐事到感情等心情分享,展现出善良温柔、体贴大方,利用被害人的同情心理和情感需求,熟练掌控对方心理,刻意设计,步步为营,制造骗局。

第三步:找借口要钱。通过前期的铺垫,再以家人生病、见面费用、公司资金周转、找工作等各种理由,若被害人不轻信,还有团队或者交流群分享各种身份证件、诊断证明、病历、照片等资料,“有图有真相”让对方信任并给自己转账。若被害人深信不疑,便一而再再而三以各种理由要求转账;若被害人怀疑,便删去所有聊天方式并拉黑。

在此,法官提醒广大网友在网络交友多加谨慎,尤其是警惕涉及经济往来的陌生网友。要加强自我防范意识,不要轻信对方;要树立较强的反诈骗意识,做到三思而后行,三查而后行。必要时果断报警。

【记者】焦莹

【通讯员】王敏 包翠婷

编辑 叶镇祖
校对 刘珺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