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特刊→从城市到城势!南方日报16版特刊读懂佛山城巿新局
“你们知道竹叶表面的疏水特性是如何表现的吗?”9月17日,厦门大学萨本栋微米纳米研究院客座教授张昕博士,面对台下百余名石门实验学校学子,讲述《竹叶仿生学探索微纳科技的应用》,开启该校2021年秋季学期“石门大讲堂”第一课。
进入新学年,教育迎来重大改革。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要求2021年秋季学期是中小学全面落实“双减”有关部署要求的第一个学期,如何做好“双减”,成为教育界面临的新课题。
作为教育部“未来路线图”领航实验学校(佛山唯一),石门实验学校早在四五年前就开始研究实践创新课程,其中一批学生通过培训,在第十三届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课题研究成果展示交流活动中获奖。如今学校正稳步通过扬长教育课程,进一步开拓学生视野,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个性化发展。
开展综合实践课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生活中的亲水材料有哪些?”张昕的提问吸引到石门实验学校的学子。9月24日,他还在石门实验学校和学生们一起进行相关实验,让渴望深入了解微纳科技应用的学生,有更多学习机会。
“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是简单地用书本知识去灌输,而是通过一些比较直观的科学现象,让他们对科学研究产生兴趣。”作为学校综合实践课专职教师,卢怀裕围绕这个思路去设置课程。
就目前学校开展的综合实践课程看,涵盖了机器人编程、3D打印、无人机等前沿性学科。目前每个班每周固定综合实践课一个课时,让每个学生都接受与科技、创客、人工智能等深度融合的校本课程教育。通过学习,学生发掘自身兴趣与特长,部分学生还能申请并参加相对应的专训队,接受进一步的培养和参加如机器人编程、3D打印、各类科学小创作小制作比赛。
“有的家长会有疑问,学生忙常规课程学习,再接受其他课程会分散精力,但是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培养研究能力有助于学业进步。”卢怀裕介绍,已经上九年级的曹语晨,虽在各类学科学习中成绩突出,但是总感觉学习经常遭遇瓶颈,无法突破自我。她通过综合实践课程,参加了机器人应用研究,锻炼了分析问题能力,不仅获得了全国中学生创造大赛银奖,还突破了学习的临界点,综合水平不断提高。
石门实验学校创客战队参加2021年南海区中小学机器人比赛。校方供图
“这次比赛获奖,让我对创新、创造有了更多认识,激发了我的创新思维,锻炼了动手探索和现场表达的能力。”曹语晨表示,比赛中看到全国同龄人各种创意和作品,开阔了视野,让她更喜欢物理等动手学科,而且通过培训、比赛,让她把创意想法跟所学知识、技能结合,并转化为作品。“日常学习时间紧,竞赛任务也重,但只要敢于挑战困难,勇于探索,不断尝试肯定会有更多收获。”
而且通过综合实践课程,石门实验学校还发现不仅男同学喜欢这些课程,女同学加入兴趣研究小组后,项目转化的速率会明显提升,很多女同学都愿意加入团队。“男女生性格和思维上互补,使团队有更强的作战力。”卢怀裕指出,作为教育部“未来路线图”领航实验学校,学校要为学生培养应对未来发展的思维模式,而不仅仅是让他们只会考试。
“石门实验学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导向,以科技教育为抓手,旨在为学生们插上探索未知世界的翅膀。所以学校在专题化的研究、团队化的协作、项目化的推进中成就教育事业,实现教师发展、学生成才、学校成功的良性循环,让教育品牌更好地成为改变的力量。”石门实验学校校长阳智平强调,这就是学校一直以来开展扬长教育科研周活动的原因和愿景,也是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方向。
集合“最强大脑”
支撑学校素质教育
结合学校科技教育实际需求,该校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科技教育含量高的创客型综合实践课程。该课程为学生必修课,除保障每周不少于一个课时外,还专门建设了超800平方米的专用科技场室,满足学生多样的上课需求。
该校创新实践科组长郭锦华,是首届广东省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综合实践状元(一等奖第一名)的获得者。作为“全国优秀科技教师”的他,早在2018年1月,就指导该校学生参加了第十三届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课题研究成果展示交流活动,参赛的6名同学分获一、二、三等奖,随后更是带领团队不断培养出更多“小院士”种子学生。
“那一年全国有1万多名中小学生参加,甄选出600多个入围全国课题答辩项目,共计2300余名参赛者赴京参加课题研究成果全国展示交流活动,竞争非常激烈。”郭锦华回忆称,当时学校首次出征,就有3名同学获得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称号,刷新了佛山市初中学校在此项赛事的最高获奖记录。
为让学校的综合实践课融入更多科技和创客元素,进一步提升该校的科技教育水平,学校正积极引入高校优质资源,打造更高层次的综合实践课程教育。
“目前,我们已经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建立了合作机制,通过导师培训、实验室应用、工作室参观体验等,多方面提升课程的质量。接下来,我们打算与华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组成合作关系,助力学校科技教育。”郭锦华称,石门实验学校将借力高校的科研实力和社会资源,集合“最强大脑”为自己所用,丰富“石门大社区”内涵。
石门实验学校的素质教育核心是“扬长教育”,在科技教育和美育教育加持下,该校学生都能实现个性化可持续发展,学生评价也不再唯分数论,而是多维度、多角度的综合评价,最终实现“每个学生都有一套个性化课程”的目标。
“石门实验学校一直非常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开发,而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一直以来都备受重视,所设计和开设的课程也深受学生喜爱。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着重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日常的各种综合实践活动和SMES育人理念及扬长教育校本课程进行有机整合,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获得全方位的发展。”阳智平指出,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石门实验学校将充分发挥自身教育教学优势,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更多适应新时代要求、全面发展的优秀中学生。
一些简案例就可以证明学校推动个性化教学后取得的明显成效。
近年来,石门实验学校已有9名毕业生因信息学特长被保送清华北大两所高校。2020年5月,该校初中学生李安灏参加全国高中组竞赛,两次获得全国信息学高中组一等奖,并在清华大学信息学冬令营中成绩优异,获得清华大学青睐。
已获得VEX机器人南海区比赛一等奖的梁炜枫表示,自己从小就对机器人和未来世界满怀憧憬,进入学校后报读了机器人课程。“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我成功进入了校机器人创客队,也成功任职了队长,带领着队伍不断地测试、改进机器人,最终获得了比赛一等奖,我感到非常荣幸。下一个目标,就是向2018年获得华南地区VEX机器人大赛一等奖的师兄师姐们学习,争取打进全国赛!”
■焦点
资源有效配置推动学校“双减”教育
开启“双减”教育模式,具体来讲就是强化学校育人主体,提高校内课后服务水平;同时拓宽服务渠道,引入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共同为学生提供“菜单式”丰富多彩的综合素质类课程。总之,要吸引学生回归课堂、回归校园,让孩子们健康成长,发挥每个人的优势特长。
如今走进石门实验学校弘毅楼七楼的科技中心,各种机器人一一亮相,原来,那里在进行一场机器人趣味对抗赛。在这个近800平方米的专用科技教育场室里,人工智能机器人、VR实验室、3D打印机、无人机、地震模拟仪等设施一应俱全,未来科技触手可及。
目前石门实验学校以“智能化、现代化、未来感”为特色,优化智慧校园新系统,推进智能选课系统、教师智慧助手,开展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教学研究;完善VR实验室、智慧书法室、生命体验馆、天文地理中心等数智化学科场室,拓展开放式阅读区域、劳动教育基地、科创项目孵化平台,以丰富的资源、融通的空间、真实的情境,面向未来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阳智平认为,在学校的“双减”教育里老师既是导师,也是学生,在扬长教育课上,教师突破自己本身的专业领域,以自己的专业外特长爱好,为学生们提供更多样的课程。另外,学校积极引进校外优秀教学资源,如非物质遗产藤编工艺、机器人、无人机等,让学校形成了乐教乐学的良好风气。“学校要通过‘扬长教育’,使SMES育人理念不仅用在学生身上,更用在教师身上,促进他们不断完善自我。”
【撰文】尹辅华 罗敏清
更多阅读: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