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特刊→从城市到城势!南方日报16版特刊读懂佛山城巿新局
全市将有5万名孕妇和6.3万名新生儿接受出生缺陷筛查;通过“银龄安康行动”,将减轻老年人因意外伤害产生的经济负担;年底前,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全面应用电子健康码,市民看病等待时间有望缩减……2021年,佛山市民将能够享受到从孕前到产前、从婴幼儿到老人,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呵护。
这一切正是佛山全面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成果的体现。
新院新貌
让患者就诊更便捷
6月30日,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狮山新院举行了首批试运营科室揭牌仪式。这标志着该院新院区正式进入试运营阶段。
首批进驻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狮山新院的科室包括健康管理中心、中医治未病科、精神心理科。到这里就诊的市民发现,医院环境宽敞明亮、医院配备有方便的自助设备,而就医流程也便捷了。这种就医体验背后,是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狮山新院的智慧医院建设。该院通过先行先试,利用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建立新一代智慧支撑体系,让信息贯穿每一个管理、诊疗和服务全过程中,实现“信息多跑路、百姓少跑腿”让患者就诊更便捷,体验更美好。
这样的就医体验在佛山医疗机构中并非个案。
南海区人民医院新院区已经投入使用。南方日报记者 戴嘉信 摄
2020年12月启用的佛山市妇幼保健院新城院区内,也随处可见导诊机器人、自助打印机、自助挂号机、医院物流机器人等智能设备。其中,智能化采血系统还可以自动联网至采血护士处,既能防止血液样本出错,又节省了患者的等候时间、提升了满意度。
市民就医时感受到的一系列变化与佛山全面推进的“一码通用”“一网联通”“一键诊疗”“一站会诊”及“一体服务”五项措施有关。在一系列措施的推动下,市民的就医习惯也在悄然改变。如今,通过互联网医院提供便捷的诊疗服务,线上就能看诊;通过“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一些长期慢性病患者和重点人群的护理、康复及生活照料问题得到了解决;通过“互联网+公共卫生”服务,在线上即可预约疫苗接种,并实现孕产妇线上预建档、线上家庭医生签约及服务……
今年,佛山卫健部门还将重点推进智慧医院建设,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统筹全市建成统一的卫生健康移动综合服务平台,实现预约挂号、移动支付等全流程“一键诊疗”。今年底前,全市所有的公立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将全面实现应用电子健康码开展服务,届时市民看病排队等待时间长的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就医体验感、获得感也将大大提升。
学科赋能
提升医疗综合服务能力
紧扣全省“1+1+9”区域发展格局,佛山积极推动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设一批高水平医院,提升学科发展水平。
2019年,佛山启动的高水平医院建设“登峰计划”中明确,到2022年力争建成10个国家级重点专科,重点建设单位综合实力力争进入全国同类医院排名前100名。
在此目标推动下,“登峰计划”建设医院主动对标国内一流医院和专科水平,紧抓健康佛山建设、大湾区建设、互联网+医疗健康等机遇,经过几年的发展,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多项考核名列全国前茅。
2020年公布的“2019年度公立三级医院绩效考核”中,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在综合类医院类别排名全国第75、全省第8;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在妇产科类医院排名全国21、全省第1;佛山市中医院在中医医院内排名全国第32、全省第4。不久前,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还获得“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建设单位”称号。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相关负责人指出,该院持续提高医疗服务智慧化水平,引进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等高端先进的新型医疗设备,不断提升医疗质量和精细化诊疗水平,提高市民就医获得感。同时,大力推进临床高水平专科建设,强化对外学科交流,还在院内成立转化医学研究院,助推全市生物医疗转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学科建设作为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为人民的身心健康提供了最根本保障。佛山市中医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院将传统诊疗与现代化医疗技术有机结合,通过持续打造名科名院名医名药工程,建成4个国家级重点专科、18个省级重点专科。同时还创新服务模式,推出预约诊疗、日间手术、检验结果一站式服务等,并在全省第一家试点线上医保结算、药品配送一体化服务,为患者就医、用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高质量发展
构建“顶天立地”医卫大格局
近年来,佛山市全面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顶天立地”医疗卫生健康大格局,不断完善医疗服务体系。佛山市先后印发了《“健康佛山2030”规划》《关于推进健康佛山行动的实施意见》等,持续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不断提高市民健康获得感。
根据《“健康佛山2030”规划》,到2030年,佛山基本实现健康公平,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健康科技创新整体实力位居全国前列。与此同时,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同期高收入国家(地区)水平,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2.5岁,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超2100亿元。《“健康佛山2030”规划》还提出了将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新理念。对此,佛山将建立健全慢性病综合防治管理体系,对高危人群进行健康管理;推动癌症、脑卒中、冠心病、精神疾病等重大慢性病的机会性筛查,为患者提供预防、筛查、干预、治疗、护理、康复全程防治管理服务。
粤港澳大湾区是卫生健康共同体。今后,佛山还将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和广佛同城卫生健康合作交流。推动市级高水平医院与香港、澳门和省内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合作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医学联盟。全面加强广佛两地医疗卫生合作和资源共享。
佛山将加快构建“顶天立地”医疗卫生大格局,并不断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提升中医药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基层健康服务能力。
■关注
加快建设中医药强市
让“治未病”深入人心
9月23日秋分当天,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来了不少做“秋分灸”的市民,医护人员通过艾灸的方法为他们开展穴位熏灼、温熨。对佛山市民而言,用中医药调理身体早已经融入了生活。
2020年,佛山召开全市中医药大会,提出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重点突出服务体系建设、中医药人才培养、产业现代化、预防保健、开放发展“五大领域”,通过打造“五大高地”,大力发展中医药卫生事业,加快建设全国中医药强市。
在推进中医药强市建设中,佛山不断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中医药服务能力也在稳步提升。目前,全市已基本构建了覆盖城乡,涵盖预防、医疗、康复、保健、养生等领域的中医服务网络。全市中医药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2020年,全市就有中医类医疗机构308个。全市98%的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设有中医科,所有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建有中医馆,并配备中医师和中医诊疗设备。与此同时,佛山中医药人才队伍还在持续壮大,目前,全市有中医师3400多名。并拥有从国医大师到市名中医的各级名中医传承工作室40个,有力地促进了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和发展。
健康中国行动中,明确了从注重“治已病”向注重“治未病”转变。为建立健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推广中医“治未病”理念和实践,探索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2021年,佛山市卫生健康局制定印发了《佛山市中医治未病方案项目管理办法》,计划每年立项资助20个中医“治未病”项目并向各医疗卫生单位推广,为群众提供有效、简便、价廉的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
【南方日报记者】夏小荔
更多阅读: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