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均海拔4800多米的“高原戍边模范营”,让我们感动流泪的那些瞬间

艾艾探军营
+ 订阅

视频|记者探访在平均海拔4800多米驻守的高原官兵

▲视频 | 记者探访在平均海拔4800多米驻守的高原官兵

西藏日喀则市,海拔3800余米;日喀则市岗巴县,海拔4600余米。这是我第三次上高原,目的地是距离广州4000多公里外的西南边境。

2016年8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签署中央军委命令,授予西藏军区日喀则军分区岗巴营“高原戍边模范营”荣誉称号。近日,习近平给“高原戍边模范营”全体官兵回信,向他们致以诚挚问候,也让更多人关注到了他们。

巡逻官兵和国旗合影  南方+ 董天健 拍摄

在日喀则稍作停留后,我们出发前往岗巴县。岗巴,藏语意为“雪山下的村庄”,这是一座人烟稀少、坐落在喜马拉雅山脉中段的小县城。

海拔从3800多米逐渐上升,胸闷、头痛的感觉越来越明显,吃了布洛芬、红景天还有胃药,才稍微感觉舒服些。

前往“5592”观察哨途中  南方+ 董天健 拍摄

抵达岗巴营时是中午,天空湛蓝,但都无心欣赏。我们看了下手机,岗巴营驻地海拔已经到了4600米,下车后,每走一步都喘起来,而按这天计划,还要前往“5592”观察哨。

以海拔命名的“5592”观察哨,是全军海拔最高的驻兵点。观察哨设立以来,官兵们承担着边防一线观察警戒任务。

“5592”观察哨  南方+ 董天健 拍摄

上哨所,有些路靠的只是车轮印记,这个位于极限禁区的“千里眼”,环境更加恶劣。哨所外时常都是八级以上大风,空气含氧量不足平原一半,而且最低温度会达到零下40摄氏度。

从现在看来,哨所也是简陋的。在通道里行走,两旁是没化完的积雪,经过狭长通道后就是哨所的观察点,几名战士在紧张值班中。因为高反严重,我们的采访也只能在空气稍微流通点的室外进行。

哨所官兵在执行观察警戒任务  南方+ 董天健 拍摄

下士黄新宇对这样的戍守环境已经很习惯。2018年中专毕业后,冲着对边防的向往,他主动写了申请书,朝着一个和同龄人相反的方向,到了西藏。

对于边境,那时的他还没有太多概念,以前也只在电视里看过,等到真正到了高原时,这个19岁的年轻人才体会到戍边的感受。

下士黄新宇讲述刚到高原经历  南方+ 董天健 拍摄

和大多数刚上高原的新兵一样,黄新宇一开始的“进藏”日子很难过,“嘴唇发紫,眼睛无神,而且胸闷吃不下任何东西。”在新兵连时,只有靠着吸氧才好受些。

数着天过的日子在半个月后有了好转。和他一样,新兵们也在日复一日的驻守中逐渐习惯高原生活。

哨所驻守  南方+ 董天健 拍摄

连长王旭告诉我们,去年前,观察哨还是一处乱石堆,官兵们连续几个月吃硬干粮,喝冰化水,住地窝子,睡沙石地。

在这样极端恶劣的生活执勤环境,他们靠着一锹一镐建成了完整的观察哨。

哨所的“观察日志”密密麻麻写着观察哨建哨以来的观侦情况,也记录了不少官兵日常执行任务的感人故事。

2020年春节,中士魏兴多和战友担任潜伏任务,在海拔5500多米的山口雪地一趴就是两个小时,他们死死盯住通道,直至冻僵失去知觉,最后还是战友们将他们从雪堆里刨了出来。

官兵们巡逻路线位于茫茫雪原  南方+ 董天健 拍摄

“5592”观察哨是我们这次采访岗巴营的其中一站。岗巴营的驻地平均海拔4800多米,采访的每时每刻,高反带来的不适都如影随形。

中国陆地边界线长2.2万多公里,西藏约占六分之一。而陆地边防的一个意义在于,到达某片领土,宣示主权的存在。

在中秋节那天,官兵们要进行一次例行的战备巡逻,我们也跟着一大早出发。

准备出发巡逻  南方+ 董天健 拍摄

在岗巴,徒手站立就相当于在平原地区负重50斤,医学上控制甚至禁止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剧烈运动。但岗巴边防营官兵戍守着上百公里的边防线,需要定期执行战备巡逻任务。

在曲登尼玛冰川这一段巡逻路,要经过沙石堆,爬碎石坡,最后过冰川。这些在探险者眼中的绝美风景,也是官兵们例行巡逻路线。

巡逻要爬石坡,过碎石路  南方+ 董天健 拍摄

每当有媒体记者来访,西藏军区干事晏良总会尽力全程陪同,一同上哨所采访,然后跟着走完巡逻路。

在西藏军区服役了21年,他走过了这里大大小小的地方。他觉得,大多记者职业生涯很可能就来这一次采访,不能留有遗憾。

巡逻官兵手拉手走上石坡  南方+ 董天健 拍摄

而远道而来的记者都会尝试走一段巡逻路,但不少都因高反望而却步。

对于我们来说,也是如此。在这样的路上走一步都难,更何况还要爬坡,但巡逻官兵们轻松蹚过冰河,爬上石坡。实在累了时,弓腰,双手撑在膝盖上,喘着粗气,就算休息了。

等到终点后,官兵们例行和国旗合影,大声喊出熟悉那句“边防有我在,请祖国和人民放心!”

巡逻最高点位海拔6000米  南方+ 董天健 拍摄

等到五六个小时的巡逻结束,他们顺利归来时,大多人是一脸终于得以放松的状态,因为这段巡逻路得十分小心,一不小心就有掉落冰川的危险。

战士们特意给我们看了看脚上的作战靴,一双崭新的靴子,有时巡逻一次就坏了,有战士抬了抬脚开玩笑说,自己这双还可以穿几天。

不是因为他们不爱惜,而是因为巡逻路格外崎岖险峻,所以作战靴容易磨破。

巡逻途中休息  南方+ 董天健 拍摄

此前,有战士负重登山,突发高原肺水肿几乎休克;有人遭遇险情差点滑下山涧,手臂受伤流血……

在荣誉室里,我们了解了更多关于他们的故事。

一代代官兵接力戍守  南方+ 董天健 拍摄

西藏边疆,一个接近与世隔绝的地方,极端环境自古不变,但一代代官兵戍守于此,奉献青春和热血。

早在1961年,岗巴营的官兵们经过长途跋涉,走到这里扎下了营地。根据岗巴县志记载,这个边陲县城2001年才开始全天候供电。

岗巴县志  南方+ 董天健 拍摄

上士鲁周扬班长这几年在负责荣誉室的资料收集,每当了解一段历史,都能让他触动一次。

他2010年入伍时,哨所还没有信号,战友们和家人联系就用插卡电话,等到4年后才用上“棒棒机”。那时很多路还没通,保障难度大,大家吃点新鲜蔬菜都难,有时就吃冻土豆。

后来,当他了解到刚进藏时有岗巴战士就是冻死在冰天雪地里,一时没忍住眼泪。“在你以为自己生活在艰苦环境时,老一辈过得更加艰辛,甚至付出过生命。”

“5592”观察哨曾使用过的加热食物石板  南方+ 董天健 拍摄

现在荣誉室里还陈列着以前官兵们巡逻的装备,比如绿色的长棉靴,鲁班长说,这不是直接穿的,而是要在里面套一个毡靴,两重靴子穿着去站岗,才能够达到勉强防寒效果。

有资料的记载是,岗巴营进驻以来,先后有33名官兵献出了年轻生命。有家属来队,最短的只待了3小时就被劝下山了。军士长黄颂的未婚妻本来是到连队完婚的,却因突发高原疾病去世,成为岗巴“永远的新娘”。

漫漫探亲路,岗巴营一共有4位军嫂长眠在了雪域高原。

西藏日喀则烈士陵园  南方+ 董天健 拍摄

现在条件好了,但是在海拔这么高的地方驻守,高寒缺氧,风雪肆虐,紫外线强烈……年轻战士的脸上写满了与年龄不相符的沧桑。

黝黑带着高原红的脸颊依旧是战士们的“标配”,有些新战士脸上脱皮,而且不同程度的“高原病”也难免。

在这里的官兵们时常会提起一句话“宁可向前十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  南方+ 董天健 拍摄

在这里的官兵们时常会提起一句话“宁可向前十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  南方+ 董天健 拍摄

还有一些肉眼看不见的变化。由于缺氧和缺维生素,很多官兵血色素严重超标,以及不同程度的高血压、心脏移位等……

到日喀则后的每一天,遇到的每一个人,都会和我们讲起他们的“岗巴”刻骨经历,大多人都会笑笑说着同样的回答“习惯了”。

刚来高原时,官兵们也会被超过4000米高原的绝美景色震撼,不过,这样新奇感也在日复一日的驻守中日渐平淡。他们会开玩笑提起,休假回家时,听家人说想去丽江玉龙雪山时拒绝,“在这看够了雪山,哪里的雪山有这里好看。”

官兵们休息时和家人联系  南方+ 董天健 拍摄

遥远的边关早就变成了故乡。有时候,他们回到老家时不知道怎么融入话题,总感觉格格不入。

而在荣誉室,当我们看到这些年轻官兵守土不失寸土现场资料的那一刻,倍感辛酸,潸然泪下。

这里的战士们,时常会提起一句话“宁可向前十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而包括鲁班长在内,不少战士都写过“遗书”。

反复看了一名21岁战士一段写给父母的话:“儿子深知脚下的土地,是我用生命守护的意义,谁不想拥抱妻儿,谁不想家人团聚,那谁又来守卫这面国旗,为了祖国安宁,我早已做好牺牲一切的准备,我的名字无人知晓,我的功勋祖国不会忘记。”

21岁战士的请战书  南方+ 董天健 拍摄

鲁班长动情地说,对岗巴营战士们来说,这片高天厚土就是家,“我站在这里,这里就是中国的领土,我这身军装代表的就是中国军人,我们现在有强大的后勤保障,有新鲜血液的补充,我们为什么不热爱这样的土地。”

到岗巴的第三天,高反依旧严重,但我们再去了一趟“5592”观察哨,想了解他们更多。

和第一次来的时候不同,这一次哨所仿佛坐落在云雾间,降了温,不少地方都结了冰霜,战士告诉我们,这样的温度也就零摄氏度左右,而哨所冬天最低温度会到零下40摄氏度。

在哨所取暖的战士  南方+ 董天健 拍摄

到了午饭时,哨所的战士们自己煮火锅,他们说,现在的后勤保障好了,饭菜送上来,假如冷了就再热一下,基本想吃的东西也能吃到。

看到他们苦中作乐的样子,想起他们所戍守的环境,顿时心酸不已。

我知道他们戍守背后的故事,了解了更多一代代岗巴官兵把热血和青春付诸高原的牺牲奉献精神,与其说这一次我们是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艰苦地方做报道,不如说是接受了一次震撼心灵的教育熏陶。而采访完后,最大的感受是,不管时间过去多久,条件变化如何,这片高天厚土,英雄常在。

【文字】曹嫒嫒 见习记者杨琼

【摄制/摄影】董天健

【剪辑】罗斌豪

【通讯员】晏良 宋小理 卢亚鹏

编辑 吴昂霖
校对 牟元凯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