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溪醒狮,传承200多年的民俗,竟然是国际体育运动!

遂溪县委政法委
+ 订阅

鼓槌落,铜锣响

湛江龙湾龙狮团训练场里

一头“狮子”一跃而上

在梅花桩上灵活地舞动起来

龙湾龙狮团来自“中国醒狮之乡”遂溪

醒狮起源于广东省南海县,后传入遂溪

经过200多年的沉淀发展逐渐壮大

如今,遂溪全县拥有近200个醒狮团

2006年,狮舞(广东醒狮)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地相关部门的积极引导扶持下,近年来,遂溪民间醒狮团活跃于国内外,成为湛江非遗的一大名片。徜徉于传统与现代之间,架起民间艺术与文化产业的桥梁,遂溪醒狮闯出了独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发展

集民间艺术和体育项目于一身

逢年过节,遂溪人总会以醒狮助兴

祈求平安吉祥

湛江特有的年例文化

更为醒狮的传承提供了土壤

随着时间的推移,遂溪人不满足于原有的醒狮套路,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粤西地区唯一国际级龙狮运动裁判的“遂溪狮王”李荣仔为代表的一批醒狮艺人,在技巧上不断探索创新,将武术中的梅花桩、杂技中的走钢丝等高难技法融入舞狮招式中,使其将力学与美学完美结合。

1995年,中国龙狮运动协会成立

此后舞龙舞狮被纳入正规体育运动项目

在时代的发展中

遂溪醒狮亦不断更新自身内涵

“湛江是一座滨海城市,拥有独特的海洋文化,我们的狮子在采青时,采到的是生蚝、鱼、螃蟹等,采完青之后又将其放回大自然,这体现的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李荣仔说道。

中国民间文艺奖最高奖“山花奖”、中国民间艺术节金奖、高桩上狮跃跨度载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记录……无论作为民间艺术,还是体育项目,遂溪醒狮均打响了名堂。

传承

基本保障推动舞狮人越走越远

对一项技艺的传承而言

接班人的培养发展尤为重要

一套完整的体系支撑

能让这项技艺行稳致远

在舞狮这行,几天不训练便会影响效果

为了让热爱舞狮的人

能够更专心投入其中

龙湾龙狮团率先探索现代化管理机制

龙湾龙狮团目前共有16人

团里最小的徒弟刚满18岁

龙狮团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薪酬机制

包括底薪、提成等

对这群热爱舞狮的人来说

生活有保障能让他们在舞狮的道路上更专注

2012年,在省、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广东狮舞龙湾醒狮团传承基地成立,越来越多人慕名前来,每年都会有学校组织夏令营、冬令营到这边来参观、学习。为了让年轻人对传统文化认识更深,在当地文化、教育部门的支持下,遂溪醒狮走进了湛江地区不少学校,通过表演、讲解、体验等方式,在年轻人心中播下非遗的种子。

辐射

文化产业发展扩大影响力

“我们做彩扎之外,也做一些文创产品,包括摆件、香薰、手机壳这些,一个巴掌大小的手扎狮子头摆件能卖600元,每个月能卖出上千个。”1995年出生的李祖杰是李荣仔的儿子,从小受家庭熏陶,大学毕业后也步入醒狮行当。

受访者供图

上世纪80年代,李荣仔开始制作狮具,供舞狮团使用。2003年,由于看到潜在的市场,李荣仔成立了家庭小作坊,后来逐步扩大产业规模,如今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狮具工厂,厂里近40名工人几乎都是附近村落的妇女,工作时间自由。

狮头彩扎的步骤主要包括

扎作、扑纸、写色和装配

彩扎的改良也与醒狮的发展同步进行

扎作以韧性较高的广宁竹子为原料

狮子毛用进口优质羊毛

有的狮子头适当改小以适应高难度动作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醒狮。”李荣仔总是这样说。如今,他的醒狮远销国内外,每年能卖出约1万个彩扎狮子,包括东南亚地区、美国、德国、日本等地,连醒狮故乡佛山的狮子都是从这里订做的。此外,工厂也生产其他民俗道具,包括龙、鼓、演出服饰等。

无论何时,只要谈起醒狮,李荣仔总是语调高昂、眼里有光:“这代人不做,下代人也不做,文化就没办法传承下去了。我们希望能把传统的民间文化、中国文化推得更远。”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