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幅扎马,蓄势待发……”在讲师李朝旭的引导下,一群年轻人有模有样地扎起马步,摆起了南拳起手式。
9月25日下午,由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指导,南方非遗传播志愿服务队主办的南方非遗学堂第三期:“南派武术的技法、风格及其精神内核”讲座在海珠区新时代驿站会展东举行。
广州体育学院武术学院教授、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带头人李朝旭展演南拳动作。
讲座邀请广州体育学院武术学院教授、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带头人李朝旭,与现场的市民分享新时代下如何科学认识南派武术,领会岭南武术的精神内核,并现场示教南派武术经典套路洪拳之“虎鹤双形拳”中的技法内容。
南拳“能打”,更讲“武德”
“今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佛山咏春拳、北胜蔡李佛拳和莫家拳都是发源于广东的南派武术。”讲座伊始,李朝旭与市民侃侃谈起南派武术的典型代表与历史渊源。“中国功夫素有‘南拳北腿’之分。”李朝旭表示,顾名思义,北腿重腿法,南拳擅拳法。“南拳”的特点便是以拳法进攻,有“手是铜锤,脚是马”的特色。
南拳“手是铜锤,脚是马”。
南拳运动手法多,腿法少,多桥手,擅标手。步法灵活多变,多有扭拐动作,如骑龙步、拐步、盖步等,使身体可以灵活转向。“步稳刚烈,才能蓄势待发。”李朝旭一边讲解,一边演示南拳招式“冲拳”,向市民示范南拳的独特风格。
南拳的精妙招式中,亦蕴含着南派武术的武德。李朝旭告诉观众,中华武术包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内涵,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还有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习武者,讲究忠孝节义。”李朝旭说,南派武术“尚武崇德”的内核是“止戈为武”,教育习武者既要谦和忍让,也要见义勇为。
现场模拟南拳在实战中的应用。
也正是这样的精神内核,让“南拳”得以和“北腿”各显特色,甚至分庭抗礼,占据中华武术的半壁江山。在讲座现场,李朝旭以南派武术中最常见的“抱拳礼”为例,阐释了武德武礼在南派武术中的体现。行抱拳礼时,行礼者用左手掌遮住右拳的拳面,表示来者友善而“非攻”,但与此同时,抱拳的姿势也能迅速地防御住对方的攻击。行礼者的谦逊并不意味着逆来顺受。
“传统的武术道德规范里讲究的谦和忍让、立身正直、见义勇为、尊师重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契合的。” 李朝旭说。
在讲座现场,李教授还解析并展示了广东洪拳之“虎鹤双形拳”的基本打法、技法及其原则和规律。现场市民热情高涨,踊跃参与其中。经过李朝旭教授的一一指点,其中不少人在讲座结束时已基本掌握拳术的练习技巧,追问其中,许多人表示有兴趣、有意思,还喜欢上了南拳招式。
“狮武同源”系联湾区
“有南狮的地方,就有南拳。”在讲座中,李朝旭以南狮作为切入点,阐释了粤港澳大湾区中各地拳法的共同点。他告诉观众们,南狮的步型、步法、舞法和姿态都和南拳相似,在醒狮活动发展迅速的村镇,几乎村村都有武术班。
“南派武术是大湾区民众的同根同源之技。而岭南各地武学的运动原理也相对一致,如‘步不稳则拳不发’’阔幅扎马,蓄势待发’”。李朝旭认为,南派武术具有强烈民俗性、民间性和民族性,是粤港澳三地一条文化相系的纽带。
观众提问。
“南派武术之所以长盛不衰,正是源自湾区民众这份血浓于水的文化认同感。”李朝旭说。
新时代也赋予南派武术新的精神内核。李教授讲到,武术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是通过身体语言展现自己的内心境界。所以,今日的南派武术在技术招式、传承方式上不能固步自封,要不断地与时俱进,同时也要坚守初心,坚守南派武术的本质属性与技法原理。
观众们练习“虎鹤双形拳”。
在李朝旭看来,“武术进校园”不是将原来在训练馆、比赛场上所练的武术,再换个地方,在校园里来练,而是要考虑到学校教育培养人的需要,循循善诱,由浅入深,针对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对南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优化改良。“孩子们当然喜欢看打得帅的拳法啊。”他笑着说。李教授还特别强调,“武术进校园”应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培育起一批拳术过硬、长于教学的武术老师。因为再好的内容,还是需要教师规范的专业示教,通过学生的直观感觉,提升起学武兴趣。
据主办方介绍,南方非遗学堂是南方非遗传播志愿服务队的一项品牌活动。接下来,南方非遗传播志愿服务队将继续邀请广东省内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专家学者加盟,通过提供公益性非遗讲座、培训、演出、展览、体验活动等服务,为广大群众提供认识非遗、了解非遗的多元渠道,同时为广东省志愿服务事业在非遗传播领域作出更多贡献。
【记者】孙羽嘉 杨逸
【摄影】仇敏业
【通讯员】曾剑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