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清平院士“把脉”林芝食药用菌产业,打造全产业链和“道地”产品

广东援藏
+ 订阅

日前,在中国工程院学部重点咨询项目“中国微生物安全与健康产业发展战略研究2”产业考察暨专家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所长吴清平指出,目前,林芝正关注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实验室,打造粤林产业园,提升差异化的优势;利用国家战略的优势,实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重点关注民族地区发展、边境安全及高原生态保护;充分发挥广东中药材与藏药材的优势,重点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在这些“利好”下,食药用菌产业的发展在林芝将大有可为。

吴清平院士指出,食药用菌产业是林芝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

01助力旅游支柱产业

打造白肉灵芝、松茸、天麻等为代表的西藏特色高值食药用菌产业,助力旅游支柱产业。林芝是一个旅游城市,据统计,林芝2020年的旅游人数为870万人,而林芝本地人口仅为23万多人,所以旅游人员应该是当地产品的主要消费者,那么食药用菌营养均衡且富含多种活性物质,可以大力宣传并逐步推广,形成“一荤一素一菇”的饮食习惯,加上有独特风味作为加持,可逐步扩大市场需求,满足旅游市场的旺盛需求。同时作为保健食品或药品富含真菌多糖及小分子化合等,功效卓著,可有效应对高血脂、高血糖,调节免疫,延缓衰老,甚至对抗阿尔茨海默症等,特色的食药用菌也可以作为高附加值的旅游产品。

02助力大健康产业

通过全产业链的打造及“道地”产品的打造,并与其他中药材及藏药材等进行结合,助力大健康产业。对高值食药用菌进行精深加工,通过质量分级,精品可直接销售,残次品开展加工,充分利用产品的一切价值,实现现代农业的升级。同时与其他健康产业结合,发挥引领支撑作用,产生更好的产品,成为林芝正在打造的生物医药产业当中的明星产业。

03助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食药用菌产业可实现脱贫致富,作为农村的小规模栽培较为适宜,同时其利用木屑等进行栽培也是一个环保的生产过程,过去几年食药用菌在林芝快速发展的经历表明,农牧民通过栽培白肉灵芝、天麻等高值食药用菌实现了脱贫致富。

吴清平院士指出,食药用菌作为营养均衡、风味独特、功能显著的产品,而且珍稀食用菌适宜于高原游客享用,而药用菌则可以作为很好的高原旅游产品销售。食药用菌产业是附加值较高,比较适宜开展产业集聚的一项产业。目前来说,可栽培的食药用菌主要有白肉灵芝、黑木耳、天麻以及其他少部分的猴头菇、平菇等;野生食药用菌则包括冬虫夏草和松茸,它们有较大比例是外销或者是在当地旅游市场当作旅游商品;另外的包括一些翘鳞肉齿菌,荷叶离褶伞,鸡油菌,牛肝菌等,多数在本地鲜销,消费对象主要也是游客居多。

通过顶层评估,林芝的优势在于资源、地理及政策,劣势在于人口较少,人才难以留住。应该充分利用其气候及地理资源等稀缺属性,大力开展平台建设。在平台建设基础上,重点关注商标、品牌,可以将原材料进行异地加工,最好原材料是来自于西藏本土,然后以本地品牌销售。同时,本土的企业建设中,合作社是很好的途径,可以进一步加强科技特派员的技术培训,提升本土人才的素质。

吴清平院士建议,对食药用菌产业要学会“吃干榨净”——

01品种选育

完善林芝本地的菌种资源库及大数据库,开展适合高原气候珍稀优质高产品种选育。林芝地区森林自然禀赋特别好,林下资源丰富,从国际、国内形势及我们身边的例子都能够看出,继续开展深入挖掘优异的食药用菌资源是非常重要和急迫的事情。在此基础上,产业才可能持续健康地发展。目前,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针对林芝地区持续开展的种质资源数据库正在建设中,已经积累了近3000份标本,700余株菌株,在国内积累了西藏地区最多食药用菌种质资源。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挖掘出优异的适合当地使用的菌种,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02栽培技术

结合高原气候环境特点创新栽培技术。栽培过程的工业化程度可以加强,同时结合环保意识,在发展的同时充分保护当地优美环境。可以针对高原气候,在农业生产中引入工业概念,譬如栽培食药用菌使用的地膜、棚膜,甚至是培养袋,目前已经有较为科学可回收的高分子材料用膜,可以显著延长棚膜的使用寿命1倍以上;新型地膜则可显著提升作物产量8%并缩短采收时间,同时其特性使其可完整及时回收,不污染土地;另外使用高分子改性材料可以研制可降解的培养袋,可实现零污染。此类科研投入或者是现有材料的引入,都将为食药用菌在林芝的环保可持续栽培产生重大意义。

03全产业链模式

深入实施食药用菌的全产业链模式,打造“道地”的精深加工产品,服务大健康产业。

在研究方面,目前白肉灵芝、西藏虫草等都是西藏的“道地”产品,需要深入挖掘其特性,宣传其特有功效(譬如白肉灵芝的有效成分高等),加强相关基础研究,利用医食同源等做出本地的高值食药用菌精品。

在产业链条方面,加强保鲜、加工等环节的研究及产业发展,开展“道地”产品加工(包括分割、包装、保鲜、物流等),打造自有品牌,使农产品蜕变为工业产品。

在产业策略方面,目前我国的60岁以上的人口有2.2亿,占总人口的18.7%,大健康产业已经来临。在林芝的食药用菌产业集聚过程中,要注意高附加值产品的加工。举例说明,一种食药用菌,精品可直接销售,残次品可提取做成高质化产品,将其“吃干榨净”,充分利用好。

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国家的政策和计划,开展“道地”食药用菌等地理标志的确认,同时针对一些重要品种(如白肉灵芝)进行新资源食品的申报。

林芝市米林县米林镇红太阳科技示范家庭农场种植的白肉灵芝。

林芝市米林县米林镇红太阳科技示范家庭农场种植的白肉灵芝。

院士点评灵芝(白肉灵芝)

灵芝(赤芝)是一个可以全链条打造的产业,缺点在于没有地域特点,成本过高(灵芝栽培在高原上不是特别适宜,但是也可以通过选取合适的菌种进行改善与提升。栽培过程在林芝可以实现,缺点是成本较高。灵芝可以直接进入精深加工环节,如果在当地建设提取车间及其他加工车间暂时还未能实现,就可以以当地品牌、当地原料(由于天麻、茶叶、白肉灵芝等在高原栽培后有效成分都可以得到大幅度提升,所以采用当地原料应该是有较大优势),异地加工等方式进行全产业链的集聚。对于加工产品,目前国内该领域已经有较成熟的方式,暂时不需要特别多的创新,但是引进合适的企业在当地进行原材料控制生产、加工等,实现该模式的正常盈利非常重要。目前,林芝经发开区有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在招商引资的环节上可以倾向于引进这方面的有实力的企业。等到时机较为成熟,产品打开市场后,本地自主建设更进一步的加工企业就变为可行。

在白肉灵芝这个品种上,其优势在于是发表于林芝的一个新种,在国内灵芝属中独一无二,且具有较高的有效成分含量(多糖、三萜),只短短的数年间,就从一个没有的产业实现了稳定的规模栽培,且消费市场逐渐成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价格有一定优势,可以先以初级产品为主销售。前端菌种的研发和生产还需要加大力度,确保藏族群众生产用种安全。但从长远来看,需要加强后端的深加工环节的开拓。目前,深加工问题主要是卡在政策上,可以从几个层面解决,一是争取先进入西藏自治区地方药典,目前该项工作正在进行中;二是争取进入国家药典、普通食品或保健食品目录,那么需要做的是深入核算其药用价值、食用价值、产业价值(包含其规模链)等,从价值、保障西藏经济及稳定等方面进行深入挖掘,结合其规模、效益等,形成重要信息,呈送中国工程院,提出建议,促成较快进入药典、普通食品或是保健食品目录。

南方+直播采挖林芝松茸。

南方+直播采挖林芝松茸。

院士点评野生食药用菌

野生食药用菌的销售是一个传统产业。这部分的产业集聚一是在采集的环节注意环境保护,尽可能少破坏,这一点目前来说农牧民已经有较好意识,同时也仍需要加强对农牧民的教育与培训;二是在销售环节打造林芝当地品牌。譬如林芝的松茸是有别于东北的一个品种,颜色较浅,日本学者将其命名为一个松茸变种,但迄今没有人针对其开展深入研究,为其正名或者是挖掘出其独特的产品属性,打造属于林芝特有松茸的品牌。所以虽然是品牌问题,其实需要科研力量的支撑。又譬如学术界认为冬虫夏草发源于林芝,然而最贵的冬虫夏草在那曲,林芝的冬虫夏草作为起源,有没有什么特色可以挖掘,这也是一个需要整理现有资料或者加强研究解决的问题。另外针对其后端加工,目前已经初步有松茸醇等提取物出现,接下来仍然有大量的珍稀食药用菌的有效成分需要开展研究,进行提纯,以产生高附加值的产品。

编辑:李凡  谷立辉

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

建队口号:

向林芝人民致敬,

做光荣的林芝人,

用实效回报林芝。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