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气不好的你,脚气怎么样

南方+ 记者

脱皮、脚臭、脚臭、起泡……这对于有脚气的人来说,并不陌生。得了脚气,脚出汗多了奇痒无比,恨不得立马脱下鞋子,一顿挠;可脱鞋后的气味,酸爽上头,还能充满整个屋子,却很是尴尬。脚气到底是什么“气”?为什么如此难缠?

王鹏

脚臭≠脚气

清远市人民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王鹏介绍,首先,脚臭不一定就是脚气,有脚气也不一定会脚臭。脚臭是由于足部汗液多、微生物、角质细胞等导致的结果。而脚气,在医学上称为“足癣”,是由于真菌感染足部引起的皮肤病。虽然脚气有时也伴有脚臭味,但脚气和脚臭并不是一回事,所以单靠闻是诊断不出是否患有脚气。

足癣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主要有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和絮状表皮癣菌。脚长期浸水、摩擦受伤、接触洗涤剂和溶剂、免疫力低下等因素,都会增加真菌感染的机会。

“由真菌感染引起的足癣,具有传染性。”王鹏介绍说,在我国,足癣的发病率相当高。长期身处于潮湿闷热环境中、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经常穿不透气的鞋子、足多汗、糖尿病患者、常在公共浴池洗澡等都属足癣病高发人群。

由于人的足底和趾间没有皮脂腺,从而缺乏抑制皮肤丝状真菌的脂肪酸,生理防御机能较差,而这些部位的皮肤汗腺却很丰富,出汗比较多,加之空气流通性差、局部潮湿温暖,有利于丝状真菌的生长;而且足底部位皮肤角质层较厚,角质层中的角蛋白是真菌的丰富营养物质,有利于真菌的生长。

此外,妇女在妊娠期间,由于内分泌的变化,引起皮肤抵抗真菌感染的能力下降,易患足癣;肥胖者因趾间潮湿,汗液浸渍易患足癣;糖尿病患者由于缺乏胰岛素导致物质代谢紊乱,皮肤含糖量增加导致抵抗力下降,也易患足癣。

可能会继发更严重的炎症

医学上将足癣分为三种类型:水疱型、鳞屑角化型、浸渍糜烂型(间接型)。这三型皮损常同时互见,只是以某型的皮损为主。

水疱型

趾间、足跖及足侧缘出现水疱,水疱初起为针尖大小的深在性水疱,疱液清,疱壁厚,撕去疱壁可见蜂窝状基底及鲜红糜烂面,水疱干燥后出现脱屑;此型瘙痒症状明显。

鳞屑角化型

好发于跖部及足跟,皮损为鳞屑,角质弥漫增厚,皮肤粗糙变硬,界限清楚,发于足根部者可有较深的皲裂。一般无明显瘙痒,无异味,可伴有疼痛。

浸渍糜烂型(间接型)

趾间皮肤潮湿、发白如腐皮,擦破表皮呈现潮红糜烂面,瘙痒明显,可因搔抓而致继发感染如淋巴管炎、蜂窝织炎、丹毒等。瘙痒明显,继发细菌感染时可有臭味。

王鹏提醒,足癣易继发丹毒、淋巴结炎、淋巴管炎、蜂窝织炎等细菌感染,也可导致甲癣、体癣、癣菌诊等,发现足部有异样、瘙痒时,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之前就有一中老年女性患者因脚痛、红肿前来就诊,检查看到趾缝已经糜烂,引起了丹毒。”王鹏解释,丹毒是一种累及真皮或浅层淋巴管的感染,一种急性炎症。

确诊足癣需要进行体格检查、真菌镜检和(或)培养。医生根据典型的皮肤损害表现,结合真菌镜检和(或)培养即可诊断本病。足癣主要依靠药物治疗缓解病情,药物治疗包括口服、外用抗真菌药和其他药物治疗。王鹏也强调,如果自己发现可能患了足癣,不要自行买药处理,因为不同的临床类型及病情,治疗用药都有所不同。

其他部位也可能感染“脚气”

足癣经过正规的治疗是能够治愈的,但常常会复发。王鹏举例说,就像感冒,治好了也有可能会再次患病。因足癣具有传染性,日常生活中要格外注意,以免感染加重或治愈后又再次感染。

足癣可以通过鞋、袜、洗脚盆、擦脚毛巾、拖鞋、指甲钳等传染,所以足癣患者在家、住酒店、住宿舍时,这一类的物品应分别使用和清洗,以免传染他人。

患上足癣后瘙痒难忍,如果忍不住用手反复抓挠,足癣容易传染到身体其他部位,造成手癣、体癣、股癣等。患脚癣的人群中,约20%的人同时患有手癣。

足癣患者平时要注意清洁,保持皮肤干燥,保持足部清洁,每天清洗数次,勤换袜子。不宜穿运动鞋、旅游鞋等不透气的鞋子,以免造成脚汗过多,脚臭加剧。趾缝紧密的人可用干净纱布或棉球夹在中间或选择分趾袜,以利于吸水通气。

用食醋泡脚,能治好脚气吗?

单独用食醋泡脚,几乎不可能从根本上治好脚气。

理论上,酸性环境可以抑制真菌,实际应用中也有拿醋酸、醋酸铝等混合溶液辅助治疗脚气、减少复发的情况。但是,这最多只是辅助,抑制真菌也不等于杀死真菌。

想彻底摆脱真菌困扰,使用专业的抗真菌药物才是首选。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才更有针对性,避免在用药过程中走弯路。

【撰写】陈之瑜 刘秋宜

【通讯员】彭可明

二维码

编辑 叶镇祖
校对 陈大钻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