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万江 | “太阳之染”,把万江的秋天染成金黄色!

万江政法
+ 订阅

进入农历八月,便是柿子们的高光时刻,不仅可以做柿饼吃,这个季节的柿子也正适合做天然染料。你瞧,万江金泰村里的青青姑娘,将这项草木染“非遗”技艺带到村里,将万江的秋天染成金黄色。

“太阳之染”耗时费力

在万江金泰社区的小巷里,有一家天然染坊,店主青青会取材于生活,将洋葱皮、荔枝皮、红酒、茶叶末等各种食物、植物等材料,制作出不同颜色的染剂,继而为白色物料上颜色。

在染坊可以看到,一走进店内,就如同坠入一片蓝色海洋,草木染的衣裙、挎包、丝巾、鞋袜等林林总总,品种多达几十种,关键是没有一款重复,让人目不暇接、爱不释手。

缕缕阳光洒在门前,青青将柿染染好的布料、衣服、帽子,直接放在阳光下暴晒,柿染的颜色偏向于焦糖色,像极了秋天特有的颜色,令人赞叹之处可不只有颜色,就连布的质感也会发生明显变化。用双手触摸可以感受到,柔软的棉质布料经过柿染后,就能变身坚韧而具有皮革质感的布料。

青青向我们介绍,这款柿染工艺是草木染工艺的其中一种,其染色液是通过将尚未成熟的青涩小柿子捣碎后榨汁,然后发酵半年以上制作而成。因此,染料十分珍贵,柿染会比蓝染的价格要高两三倍。

“草木染工艺,大多是将布料浸泡在溶液中染色,而柿染却有所不同,经柿染的布料在晾晒到太阳下,才开始被染成茶色并逐渐加深。因此,柿染也被称作‘太阳之染’。”青青边说边捣使起未完工的柿染T恤。

只有浸泡、拧干、晾晒三个步骤,柿染的步骤看似很简单。然而,由于每次晾晒都能加深布料的颜色,同时也能增加布料的强度,常规每次都要晾晒7天。为了避免出现染色不均匀的问题,每次晾晒时,都需要对衣服的内外和晾晒地点细微调整,这项工作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土黄、黄褐、深褐到焦褐、灰黑,这些颜色的变化都是柿染的色域。这是一种质朴的颜色,厚重且沉稳,再用笔创意绘染,还可以创造出更加多变的颜色。

务必选青涩的柿子

因为青柿子内含有丰富的单宁,制作柿染染料通常在初秋进行,趁柿子还是青涩的状态,采摘来做成的染料可以常年使用。今年8月,青青便和染坊的小伙伴开车前往广州从化的果园,亲手采摘回来上百斤的青柿子。

“你们别摘!这柿子还青得很,吃不得。”在采摘时,这是青青听到的最多的话。用长长的竹竿工具,剪断树枝,以便把柿子击落。青青和小伙伴们分工明确,大家带着草帽,有的负责剪,有的负责捡。看起来这样的采摘显得随意了些,但没有关系,即便是柿果摔破了,只要上面没有沾上太多的污泥,也不用特意清洗。有没有破损,对后面制作柿漆都没有影响。

经过数小时的采摘,青青提着满满一筐又一筐柿子回程,采集回来的柿子,切碎、搅拌、压汁、去渣,入缸待汁液发酵即可。回想起摘柿子的这段经历,青青记忆犹新,摇了摇头苦笑道:“别看我说得容易,其实做柿染也是体力活,忙活一天,接连几天身子骨都仿佛散架一样。”

尽管每次忙完都心神疲惫,但青青还是很热爱这项草木染工艺。正如柳宗悦在《工艺之道》中说:“皈依自然才能企盼完整之美,遵循秩序才会有真正的自由,继承传统才会得到安泰之美”。在各类手艺中,“草木染”便是将上面这句话呈现得淋漓尽致的其中一种。

青青对草木染的记忆,来源于小时候,外婆、妈妈身上穿着的蓝染布的衣服,耳濡目染下,对蓝染有个很亲切的感情。在一次贵州旅行中,看到年迈的老奶奶安静地坐在门口完成一件件蜡染作品,这种纯粹的手工艺打动了青青。

她便开始在贵州、湖南、江苏等地求学,渐渐对草木染的文化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决定将“爱好”转化为“事业”。青青干得比任何时候都发狠,磨练技艺,钻研产品,让她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学习型糊染,老师要求在2天内完成刻板作业。为了完成作业,青青的手指被刻刀压出水泡,肿了整整20天。对于青青而言,只要能完成作品,这都不是事。

青青坦言,草木染繁复、耗时、考验耐性,染出来的东西,不仅好看,还环保、原生态,对皮肤有很好的消炎保健作用,皮肤过敏的人士也很适合穿。

“只要有人愿意来学,我都可以免费传授。”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项文化,青青经常办培训班,仅收材料费,在她看来,年轻人只有了解、理解老手艺之后,才会有兴趣、有热情去享受它、传承它。从最初东莞无人制作草木染工艺,作为“开荒牛”,青青凭借着对工艺的热爱与坚持,一干就是5年,如今收获了一群“迷妹”,学员还在虎门、广西等地开设草木染工作室。

图文来源:魅力万江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