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丰收啦!恩平这些画面,太喜人了!

恩平广播电视台
+ 订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2021年9月23日,秋分

我们迎来

第四届中国农民丰收节!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

江门市委书记陈岸明

向全市农民朋友送上诚挚的问候

也与大家“话丰收、庆丰收”

江门市委书记陈岸明为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打call”!稻浪滚滚,瓜果飘香,在这个丰收的节日里,向全市勤劳可爱的农民朋友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书记话丰收 #农民丰收节 #江门

9月23日上午,江门市以“庆丰收、感党恩”为主题,在开平市塘口镇举行庆祝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现场设“品丰收”八大特色展区,全面展现江门农业发展的新成果。

开幕式上,恩平农产品和农业企业大放异彩。恩平大米、恩平马铃薯和恩平簕菜获授“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牌匾,占了授牌总数的60%。同时,恩平市广东丰穗米业有限公司、恩平市丰江农业专业合作社、恩平市基龙实业有限公司获授“江深食用农产品标准试点单位”牌匾,占了授牌总数的60%。

恩平市展区

丰收节是属于广大劳动农民的节日

稻香麦浪,瓜果满园

恩平到处是一片忙碌的景象

丰收的喜悦洋溢在

每一个人的脸上

辛勤耕种了一年的农民

终于迎来了丰收的好日子

秋高气爽好年景

五谷丰登正是时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这些恩平味的丰年特色菜式

说到恩平味道

当然少不了

甘凉爽口的恩平簕菜

又是一年秋来到

一片金黄,硕果累累

恩平大米

软滑可口、粘度适中、香气怡人

等你来尝

条条分明,长韧爽滑

"嗦"一碗恩平濑粉

米香味齿颊留香

令人一试难忘、回味无穷

田野间

忙碌的农户、收获的喜悦

与一个个恩平马铃薯

构成了丰收的美丽画面

每日在山地林间追逐嬉戏

如果鸡的世界有“运动圈”

恩平凤山鸡肯定是首屈一指

最后,再煲个老火靓汤

恩平牛大力煲汤

味道鲜美浓郁,营养又好食

丰收是小康最美的表情——

江门市庆祝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

活动侧记 

春种秋收,物阜民丰;

五邑大地,美不胜收。

△摄影:郭永乐

9月23日,江门市举行庆祝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一张张洋溢幸福的笑脸处处可见,一首首满载五邑乡愁的歌曲舞蹈尽情演出,一幅幅丰收的美图实景徐徐展开……

丰收是小康最美的表情,饱含着人们对于大地的感恩,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党的带领下,江门农业逐步从靠天吃饭的行业,转变为靠机械设备、靠科技吃饭的行业,粮食产量大幅提升。同时,农村环境美丽蝶变,农民群众摆脱贫困,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大步踏进小康生活,朝着乡村全面振兴奋进。

“我们以‘庆丰收、感党恩’为主题举办庆祝丰收节活动,主要目的是营造出城乡共庆丰收的浓厚节庆氛围,增添发展活力,提振发展信心,凝聚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江门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郑少强说。

百年奋斗情

从“地里刨食”到“地里刨金”

今年的丰收节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丰收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第一个丰收节,也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局之年的丰收节。穿梭于活动现场,处处可见建党100周年来,五邑“三农”发展成果的点点滴滴,描绘出江门如何在党的带领下,一步步走上乡村振兴道路。

回望百年足迹,从温饱不足到脱贫攻坚全面胜利,从积贫积弱到乡村振兴遍地开花,江门农业农村变化翻天覆地,实现从“地里刨食”到“地里刨金”的嬗变,构建现代农业体系,促进三产业融合发展。

和水稻打了半辈子交道的李胜业是“见证者”。30多年前,16岁的李胜业结束学业,承担起家里近10亩水稻田的耕作,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多亏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我们拥有更多机会改变命运,种地也能种出精彩人生。”李胜业说。

如今的李胜业已成长为台山市都斛镇公认的“种粮大王”,带领附近乡亲增收致富的领头人。种植土地的规模超过66.67公顷,牵头成立都斛镇莘村联业农机专业合作社,拥有插秧机、收割机、烘干机、无人植保机等各种农机设备近百套。

李胜业的故事,是建党一百周年以来,江门农业农村嬗变的生动缩影。“1978年,江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仅为7.19亿元,如今‘身价’摇身一变超500亿元,生产加工、农业机械、品牌升级、流通销售等多项指标、数据位列全省第一梯队,擦亮江门农业大市‘金字招牌’。”郑少强说。

站在新起点,《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在关于现代农业与食品战略性产业方面,将江门列为最高级别的“三星级”核心城市。这也吹响江门迈向农业强市的“集结号”,朝着粤港澳大湾区(江门)高质量农业合作发展平台和广东(江门)“中央厨房”奋进。

悠悠小康梦

从甩掉“贫困帽”到走向新生活

历史洪流巨响,全面小康梦圆。在全市上下不懈努力下,江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5097户16659人全部出列,甩掉“贫困帽”,走向新生活。

“脱了贫,丰收的滋味格外甘甜!”今年56岁的余彦石原是精准扶贫对象,台山市台城街道桂水村人。尽管贫困,他却从未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年轻时,独赴广州寻找优质果苗,引领“种”下一条“黄皮村”;成家后,宁可身背20多万元债务,也要一双儿女学有所成……

近年来,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帮助下,余彦石将自家产的优质黄皮放到网上销售,打造了“石叔鸡心黄皮”品牌,大大拓宽了黄皮的销路。“现在每年都是供不应求,不愁卖。”余彦石带旺了乡村产业发展的同时,他也实现了从建档立卡贫困户到乡村产业领头人的华丽“转身”。 

“据统计,江门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5974元增加到2020年的21087元,年均增长28.69%,扶贫工作更是连续5年在全省考核中被评为‘好’的最高等次,全面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一提升’目标。”郑少强说。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活动现场的消费帮扶专区,摆满了来自广西崇左等地琳琅满目的特色农产品,一旁的乡村振兴帮扶专柜,陆续有市民扫码支持。“我们从3月起在江门布局乡村振兴帮扶专柜,遍布政府机关、医院、学校等地,目前数量已超过100个,帮助崇左的农产品进入开拓市场,助力当地乡村振兴。”中科锐星(广东)投资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牛怀东说。

△摄影:毕松杰

“我们将按照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继续结对崇左,组建派驻崇左前方工作组,并从深化产业协作、深化消费协作、深化劳务协作和深化人才交流等方面开展新阶段对口协作工作。”郑少强说。

逐路现代化

从“镐锄镰犁”到全面振兴

记者走访活动现场发现,各大展区多了不少年轻、新鲜的企业面孔,其中不少年轻人是充当着主力军的角色,向过往市民朋友热情地“吆喝”着自家的产品,说起来头头是道。

△摄影:周华东

在江门市邑之橙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邑之橙”)展区,一个个卖相精美的脐橙吸引众人驻足。“我们这个脐橙品种上市比较早,别看它‘早熟’,实力不容小觑。我们通过有机材料改土种植,品质皮薄易剥,清甜无酸、花香味浓,特别是化渣方面口感极佳。”邑之橙负责人李兆林说。

△摄影:周华东

李兆林的目标,是打造一个原产地的高端水果品牌。从2018 年起,他在台山市海宴镇开始技术实践,累计研究投入超过450万元。“今年4月,我又在开平百合镇承包土地106亩开始扩大发展,计划3年呢再投入400万元改土种植以及购买设施。”李兆林介绍,预计5年后,两个基地年产量将可达到120万斤以上。

对于未来,李兆林也做足了规划。“我一方面准备在赤坎古镇开设特色的“上邑”果茶店,售卖茶饮同时推广鲜果品尝并引导游客至中心村农场基地采摘体验,第二方面是在各旅游、美食 APP上发布旅游攻略,把基地打造成网红打卡之地。”

李兆林的故事并非一枝独秀。从传统的“镐锄镰犁”到踏上乡村全面振兴道路,越来越多的人才逆流回到乡村,在乡土大地闯下自己的一番天地,推动农村农业不断走向现代化。

80后的陈奭荣和90后的麦春梅是一对年轻夫妻,出生于台山农村家庭。多年来,他们为了生计相隔异地,在外打拼。后看中乡村发展前景,两人决定回乡从零创业。从最初返乡创业的小打小闹,发展至百亩大耕户,陈奭荣夫妇一路摸爬滚打,经营的农场也获得了“省级示范家庭农场”称号。

“尽管没有大城市的车水马龙、繁花似锦,但在这里的日子充实且平和,还能带动乡亲们一起机械化种植,带动大家共同富裕,生活充满盼头和意义。”陈奭荣夫妇一致认为。

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金种子”。“近年来,我们不断强化政策倾斜力度,开展技能培训服务,搭建干事创业平台,引导人才要素下沉,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008人,累计创建省级高素质农民培育示范基地27家,认定72名省农村乡土专家。”郑少强说。

△摄影:徐卫良

江门市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是一个小窗口,折射出江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动力。从“三农”工作的巨大改变,到脱贫户“丰收”小康的激动心情,再到实力农企、热心农人的扎根兴起,充分说明了江门重农强农格局持续强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决胜心和行动力的日益高涨,激荡起乡村振兴走在全省前列、迈入全国第一方阵的奋发气象。


部分来源:江门发布

记者、编辑:陈卓锋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