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听党史》推出8期“轻音频”:从声波中聆听汕头红色故事

南方日报

从“潮汕七日红”到“红色交通线汕头站”;从潮侨抗日救国的那段古,到汕头青年抗日同志会用“潮汕歌册”动员民族抗日;从“中国进步电影先驱者”汕头人蔡楚生对革命岁月的记录,到解放前夕汕头电信局护局小组对电报设备的拼死维护……

自8月底开播以来,由汕头市委网信办、南方日报汕头新闻部联合出品的汕头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百场,党旗飘扬”网络主题宣传·电台栏目《周末听党史》已推出8期,每周六、周日连推两期,重新梳理并讲述汕头的党史故事点击链接收听往期节目)。

汕头是一片有着光辉革命历史的红色热土,拥有丰富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见证着革命先驱浴血奋战的艰苦历程。这些故事也隐藏在潮汕人耳熟能详的歌册中,一纸情真意切的侨批家书中,甚至家喻户晓的革命故事里也有鲜为人知的细节。节目采取“轻音频”的形式,每期6-7分钟,着眼细节,选择独特的角度切入,将一个红色汕头娓娓道来。

南方+ 王涵琦 拍摄

以节日节点引出红色故事

9月10日是教师节,作为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老师对每个人一生的影响都至关重要。而在潮汕革命道路上,革命先驱以坚定不移的意志和不懈奋斗的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投身革命斗争,引领着他们前行的方向,同样起到“领路人”的作用。

在9月4日和9月5日的第三、第四期节目中,为听众介绍了两位潮汕革命道路上的引路人——“左联”五烈士之一的冯铿和“中国进步电影先驱者”蔡楚生。

第三期节目从陈列在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的一件弹痕累累的羊毛背心开始讲起。冯铿在1931年最冷的冬日,就是穿着这件羊毛背心在龙华从容就义的。从一个追求进步的青年成长为勇敢献身理想的革命作家,冯铿短暂的生命历程充满了传奇色彩。虽然她在24岁的青春年华就惨遭杀害,然而所留下的遗作,真正显示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先驱女作家、女战士的心灵世界和成长历程,成为潮汕广袤土地上的一个永恒印记。

第四期作品从一首家喻户晓的歌曲——《渔光曲》引入。这首歌曲广为人知,但很多人不知道这首歌是1934年电影《渔光曲》的同名主题歌,更不知道电影的编剧和导演是汕头人蔡楚生。作为“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奠基人”,蔡楚生的电影创作紧扣时代脉搏,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作品斩获了诸多国际奖项,更记录了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

9月21日是今年的中秋节,在这个团圆的佳节来临前夕,《周末听党史》推出了两期关于潮侨的故事。坊间素来有“海内一个潮汕,海外一个潮汕”的说法,阖家团圆的日子里,海外的潮籍侨胞也在欢庆着同样的节日。不仅文化习俗上一脉相承,潮侨的爱国之心也同样热忱。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寇的铁蹄肆意践踏中华大地,抗日烽火燃起的时候,是海外侨领一呼百应,为祖国抗战日夜奔波直至被日寇暗杀;大批华侨告别舒适温暖的家庭,回到战火纷飞的祖国。有的战斗在最前线,同侵略者进行殊死搏斗;有的担当机工,为抢运抗战物资奔波在滇缅公路上;有的参加战地服务团、华侨记者团和华侨救护队,活跃在前线和后方;还有的不远万里回国慰问抗日将士,在全民抗战中发挥难以替代的作用,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第五期的节目就讲述了潮侨抗日救国的故事。

一段歌谣一段家书声声入耳

在讲述潮侨抗日的另外一期节目,以一封特殊的回批作为故事讲述的切入点。这封特殊的回批的撰写者,是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驻武汉代表周恩来、叶剑英,驻广东代表潘汉年、廖承志;收信人则是3位以“口批”的形式向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捐资国币200元的潮籍旅泰青年侨领——苏君谦、郭子纲、黄奕。

节目原文朗读了这份情真意切的回批,以真实还原真情。周恩来、叶剑英、潘汉年、廖承志回复给三位潮籍青年侨领的批信中,交代了捐赠的200元国币已妥善处置,又讲述了近来抗战的进展,最后呼吁3位侨领在海外鼓励华侨青年返国就学,学习抗战知识,投身民族抗战行动。

字字句句,皆为肺腑。批信中可听出海外侨胞的忠公爱国,可听出潮帮侨批局的笃诚守信,可听出当时抗战一线的爱国人士的全力以赴,亦可听出全民族抗战的坚定决心。饱含情感的朗读让潮侨抗日的历史更加生动立体,不再流于书面。汕头市档案馆侨批分馆的名誉馆长林庆熙也为这期节目点赞。

而9月18日和9月19日的两期节目则以极具潮汕特色的歌册引入,极富地域特色的歌谣引起当地听众的强烈共鸣,也将非本地的听众立马带入地域情境中。

“恁勿笑阮奴仔鬼,奴仔细细上色水(活跃),衫袖扎并(卷到)“老鼠仔”(上臂),裤脚扎到脚大腿。”这首《奴仔歌》是汕头口口相传的潮汕歌册,不仅老一辈汕头人十分熟悉,年轻一辈的汕头人或许也曾在长辈的口中习得。但就连当地人也未必知道,这首潮汕歌册是当年潮汕沦陷时,党领导的潮汕青年抗日救国会教唱给当地儿童的抗日方言歌曲。

从这样一首潮汕歌册引出的是汕头青年抗日同志会的故事。汕头青抗会不仅成立了由战乱中失学的孩子们组成的青抗会少年工作队,更组织了一支20多人的汕头青抗会抗日儿童流动剧团,巡回于潮汕各县,把《儿童流亡剧团团歌》唱遍潮汕各乡村。这些铿锵有力的歌声在潮汕乡村口口传唱,激发更多的同胞奋起抵抗日寇入侵,争取了民族独立的信心和决心。

而新的时代赋予了潮汕歌册这种极具地域特色的艺术形式以新的内涵。在第八期的节目开头,截取了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讲师麦微纯带领学生们学唱原创作品《红色鸿雁李沛群》的直播录音,以此来引出中央红色交通线旧址汕头站的故事。

以声为引赋予历史新活力

第八期的节目没有按照以往党史故事讲述的形式,介绍发生在红色交通线汕头站的历史故事,而是抓住了两大问题重新对历史进行梳理:红色交通线的使命是什么?为什么选址汕头?

对于1927年后的红军而言,要生存,要发展,就要打破敌人封锁,打通对外联系。当时的闽西赣南苏区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干部奇缺,物资匮乏,打通一条闽西往上海的陆路秘密交通线刻不容缓。这就是红色交通线建立的起因。

而作为枢纽中转站,汕头既是港口城市,往来便利,又是全国第七盛的商业之都,便于乔装隐藏,同时国民革命军两次东征和“潮汕七日红”的辉煌历史为汕头打下了坚实的革命和群众基础。基于这些原因,汕头成为了红色交通线的其中一站。

这两个问题的梳理不仅解释了红色交通线成立的必要性,也让汕头站的成立与先前国民革命军东征和“潮汕七日红”的历史串联起来,让单期节目更清晰的同时,也令整个系列节目更加完整。有听众在后台私信称,虽然自己是潮汕本地人,对很多革命故事耳熟能详,但《周末听党史》节目所分享的很多细节是他从来都不知道的。

在第二期节目中,结合时下有声市场最受欢迎的广播剧形式,简单模拟了1949年11月25日“庆祝汕头解放大游行”时,汕头电信局护局小组的电信职工忍不住高呼“解放到哪里,电报就通到哪里!”的情景,由此引出电信局的技术人员和工人骨干组成护局小组,联合广大职工千方百计在解放前夕保护汕头电信机器的故事。这样的形式活泼新颖,情景感极强,也收到了评论区的一致好评。

【记者】 王涵琦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1

编辑 肖俏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