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对于多个领域推进新能源替代、优化产业结构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之一的汽车产业,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变局,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将有利于进一步推动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发展,实现我国汽车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目前,广东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已经正式获批。那么,广东在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有什么特点?具备怎样的基础优势?未来又该如何调整如何发力,持续先行?
对此,南方日报、南方+推出“碳”路新机系列——碳绿·氢风粤起,我们将对广东氢燃料电池产业龙头企业进行系列走访,探寻最新的技术突破与应用成果,探寻产业链上下游布局与产业化发展的状况。
在广州市黄埔区氢能孵化中心前,有一排蓝白相间、整洁漂亮的崭新泥头车,这一批氢燃料电池泥头车即将正式投入运营。以往马力呼啸的“城市尾气制造机”形象焕然一新,取而代之的是更静、更净的氢燃料电池汽车,全工作周期只排放水。
让氢燃料电池装上泥头车,这正是雄川氢能的首创。不只是较为常见的氢燃料公交车,从雄川氢能驶出的还有氢燃料环卫车、物流车和泥头车,实现了多种应用场景的开拓,同时摸索着克服高成本问题,并加速落地终端应用。雄川氢能科技(广州)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李荣军表示,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产业链很长,需要人才、技术、企业的集聚效应来加速产业形成。在政策扶持与创新的市场化探索下,这里诞生了独具一格的“广州模式”。
01 从车到产业链
“大家聚集在一起才有可能”
“这里有广州市唯一可以涉氢的甲级实验室,前端研发在这里进行。像是智氢科技、仑擎能源、骥翀氢能都是做电堆的,而我们(雄川氢能)还有氢驰科技、洺源科技都是做燃料电池系统的,湾区氢能孵化中心是开放的。”对着湾区氢能孵化中心入驻企业清单,李荣军细细数来。目前在湾区氢能孵化中心里,研发核心电池电堆技术的企业有三个,研发燃料电池系统、从事检测装备生产和认证、氢燃料电池汽车运营的企业也分别有三个。
“氢燃料电池汽车背后的产业链太长,只做一个点是很难把产业整合在一起,大家聚集在一起才有可能。” 雄川氢能科技(广州)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17年11月21日,团队创立之初便瞄准了加氢站建设与氢燃料电池汽车运营这块终端市场,很快他们就发现自己并不能如此“单纯”——光是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动机,上下游关联零部件就达到400多个,同伴的力量尤其重要。
在2017年底,黄埔区引进了鸿基创能项目,2018年引进了加拿大国家工程院院士叶思宇,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国内燃料电池电堆核心部件膜电极的“卡脖子”问题得以解决。
通过内育外引的方式,目前,由雄川氢能负责运营的湾区氢能孵化中心已经形成一个“小而全”的产业链集聚,涉及核心材料、核心零部件、电堆、系统、检测认证、供氢加氢等产业链上下游及终端环节。这不仅仅有黄埔区2019年就出台的“氢能10条”扶持政策加持,更是产业人才、技术、企业集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的成果。
李荣军指出,产业链与终端应用的完善将加速氢燃料电池汽车产品研发与成果落地转化。“通过车辆推广运营,我们寻找更有需要的场景和市场,加氢站的建设也从使用角度带动整个产业发展。”
02 创新推广模式
加速产业化落地
今年4月,雄川氢能中标500辆氢燃料电池泥头车采购及租赁项目,这是全球首批、规模最大。500辆的订单,对氢燃料电池汽车来说,是多大的规模呢?截至2020年底,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累计保有量为7000多辆。
应用规模不大,成本是最主要问题。“一辆氢燃料电池汽车采购价格动辄一两百万,因此,在全国范围内,财政买单成为推动产业落地的主要保障。”远在北京、上海,近在佛山,氢燃料电池公交车试运行已经玩得风生水起。然而,为了让氢燃料电池产业的终端应用更加持续可行,创新型应用场景迫在眉睫。
“我们推出了全国第一款氢燃料电池环卫车,18吨的洒水车,还有全国第一款燃料电池自卸车。”在不断探索发展的过程中,雄川氢能发现氢燃料电池因为氢的固有属性,能量密度、加氢效率的表现优于锂电池,在重载、长途、商用领域比纯电车更具优势。
政策扶持带来了可观的发展加速度。在设计、研发、整合过程中,氢气瓶和燃料电池系统占用车厢空间问题十分突出,车厢空间减小会严重影响到氢燃料电池泥头车的市场接受度。而广州市为氢燃料电池泥头车画出一道“绿线“——拦板加高。
今年3月,广州市道路交通秩序大整治行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广州已在路权、工程项目及末端处置等给予纯电动和氢燃料等新能源车辆政策扶持,修订完善地方技术标准。
雄川氢能科技(广州)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李荣军
谈起政策能为产业带来的活力,李荣军认为不仅是项目引进、财政支撑,“通过修订拦板高度标准、上路时间规定,放宽氢燃料电池商用车的路权,或者要求重大项目优先使用氢燃料电池车,这既符合环保要求,又能带动终端市场的活力。”李荣军感叹道,通过政策创造商业环境,促进整个产业的生态突破尤为重要。
【记者】魏泓泉
【统筹】郭小戈 邵玉梅
【策划】陈韩晖 郭小戈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