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北京火车站,两列火车并道而停。
北京-东北的火车即将发车,青年萧闯仍在焦急地望着站台。
上海-北京的火车晚点到达,女孩谢航飞快下车,在站台寻寻觅觅。
这对异地恋人本可利用两个班次火车的时间差,在火车站里短暂见面、诉诉衷肠。但随着火车晚点,他们连见面都成了奢望。
萧闯搭乘的火车缓缓开启,谢航跟车疾奔,两人不住喊话,直至对方消失成一个小小圆点。
90年代,车马邮件都慢,情人们不轻易说爱,但许下承诺便是一辈子。
这一桥段是近期热播剧《启航:当风起时》的名场面之一:30年前的年轻人如何谈情说爱、如何激情搞钱,随风往事都藏在了剧中。
01
《启航》的故事背景是风起云涌的90年代,这是一个野心与理想交织的年代,恰逢经济体制改革,不少有志青年纷纷下海。
萧闯(吴磊 饰)和裴庆华(侯明昊 饰)却有些不一样,他们是上岸后的下海人。
上岸指的是:他们均为燕京大学计算机系研究员。
下海指的是:研究所成为华研公司,两人摇身一变成为电脑销售。
有人会问:为啥不死守编制,而是要冒险做生意?
随着90年代进一步开放的市场经济政策,不少人开始下海搞事业。而计算机专业需求大,人才少,因此研究所转型为知识经济民营公司。
《启航》讲述的就是:以萧闯、裴庆华为首的研究员下海搞事业的故事。他们的事业线,每一步都与时代潮流相辅相成。
一开始卖汉卡(将外国电脑的英文系统翻译成中文的硬件卡片);后来引入康朴电脑在全国范围内销售;紧接着趁热打铁以分销制把电脑业务做大做强……
萧闯和裴庆华无疑是时代的弄潮儿,凭借技术支撑和团队助力,他们逐渐扩大了商业版图。但在飘摇岁月中接受挑战和历练的,除了事业还有友情和爱情。
02
萧闯和裴庆华是研究所里的师兄弟,同住一个宿舍,但不管是性格还是背景都差异巨大。
用流行语来讲,萧闯有社交NB症,而裴庆华则是轻微社恐患者。
同为研究员时,萧闯在院里混得风生水起,校内校外都吃得开,闲时看看录像带打发时间,忙时捣鼓汉卡投入市场赚赚外快。
裴庆华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霸,汉卡的核心技术就出自于他之手,但他从不跟着萧闯搞副业,一门心思扑在研究课题上。
性格差异多半来源于原生家庭的不同:萧闯是本地人,家庭条件较好,拥有更多试错成本,所以敢想也敢闯,乐于尝试新事物。
裴庆华来自偏僻山村,家境贫寒,父亲又早早去世。所以他一方面想在北京打拼学业和事业,一方面又趋向于选择更稳定的工作。
两人开始卖电脑后,风格也大相径庭。
萧闯走噱头派,在上海阔阔气气举办展销会,借报纸打了几天神秘广告,最后一天吸引来无数买家。
裴庆华走实干派,为了让广州老板签单死磕到底,一口气灌了55杯酒,换来 55台电脑销售额。
萧闯和裴庆华,一个灵活如水、一个沉稳如山,一动一静,一热一冷,既是互为镜像的存在,又位于南辕北辙的两极。
就像他们在河边畅想未来时对自己的比喻。萧闯想当搏击海浪的大船,潮起潮落永屹立;裴庆华却说搏击海浪的只有礁石,所以他愿意成为礁石。
剧中引用了80年代末红极一时的两部电影《最佳损友》和《英雄本色》,正好能形容萧闯和裴庆华的关系。
他们 “促膝把酒,倾通宵都不够”,又如小马哥和子杰一样相互信任依靠,在一致对外时可以安心把背后交给对方。
当萧闯和裴庆华合体时,才能把合力发挥到最佳模式,打遍天下无敌手。前者的拼劲可以带领他们大踏步向前,后者的稳健又始终如一道保险栓扣住安全底线。
剧中,两人先后赴东北收拾同伴的烂摊子。一家大型工厂决定与他们的对家合作,却不知对家的产品之问题。
裴庆华一夜间拿出可信的数据支撑和技术支持,萧闯口吐莲花般揭穿了对家以低进价赚高保养费的策略,最终夺回了本应属于他们的订单。
青年人的友情总是这样简单纯粹,他们或许一个像夏天一个像秋天,但共同的奋斗经历总能让两颗心逐渐靠拢,成为肝胆相照、互相扶持的好兄弟。
年轻的爱情也单纯而炙热,在恋人间熊熊燃烧。距离、家境亦或整个世界,都不是阻拦他们双向奔赴的借口。
萧闯的爱情模式是“一见谢航误终身,从此思君朝与暮”。
两人相识于录像厅,两个港片爱好者借《秋天的童话》打开了话匣。
萧闯和谢航,一如周润发和钟楚红,中间横着无数阻挠,但兜兜转转到最后还是选择了TA。
谢航原本是北京的银行职员,后调至上海工作。她外表淑静娴雅,内心非常坚韧,有主意也有想法。
萧闯在上海销售电脑时,曾苦于报纸广告无人问津。还是谢航给他指了条明路,强调广告一定要吸引人。
谢航经历了前男友的薄幸后,毅然与其划清了界限,哪怕放弃编制内的铁饭碗,也要回到北京再找新工作,最终在外企里闯下一片天。
萧闯和谢航的嗑点在于:又苏又野的直球“浪子”如何捕获温柔坚定乖乖女的心。
萧闯的直球式恋爱莽莽撞撞中带着几分可爱:他会在谢航住院时第一时间赶到她身边,会在信笺里写下大段大段直抒胸臆的表白,会为谢航的困境不管不顾地跑到深圳去冒险。
而刚柔并济的谢航能承受住他炙热的追求与告白,也能包容他偶尔的肆意与幼稚。更重要的是,在适当时刻给予回应。
中二魂上身的萧闯在火车站恣意表白:“我是一个囚犯,是一个坏人,是一个不法分子,是一个江洋大盗,你愿意跟我这样一个江洋大盗在一起吗?”
谢航不理会旁人的目光,笑着反问:“那你愿意一直为我打家劫舍吗?”
他们总会做出令旁人不解的举动,但也总这么合拍。
谢航回京后,开始忙忙碌碌找工作,并频频碰壁。萧闯本欲为她介绍工作,但一向独立的谢航拒绝了他。
两人在高处放纸飞机的一段,奠定了他们的感情基础。如果说之前只是萌动的两情相悦,那么从此刻起他们把对方纳入了自己的未来计划中。为了自己的理想,也为了两人的未来,他们决定携手奋进。
裴庆华的爱情模式是“细水长流始见真,青山一道同云雨”。
初见谭媛时在主任办公室翻翻捡捡时,他误以为她是小偷,两人都没给对方留下好印象。很长一段时间,他们见面就掐(以谭媛的单方面进攻为主)。
但谭媛是个性格极为明快豪爽的姑娘,她古灵精怪、独立特行。90年代还不流行女追男,但谭媛逐渐喜欢上裴庆华后便开始主动出击。
在她的世界里,爱一个人就不要藏着掖着。相对而言,裴庆华是较为被动的性格,但也在交往中逐渐明确心意。
和萧闯x谢航一样,裴庆华x谭媛的性格差异也比较大。伪高冷真内敛忠犬男友和又甜又辣鬼马少女,反差感一拉大,就更好嗑了。
谭媛听闻学院举办舞会,怎么会错过邀请裴庆华“亲密接触”的机会。裴庆华虽武艺不精,但还是欣然答应。为了心仪的女孩,日夜在宿舍对着空气练习。
谁知临时有事要出差,未能出席谭媛的舞会,惹佳人不快。谭媛的气来得也快、去得也快,“逼迫”裴庆华写下弥补过失保证书后,立刻恢复了往日的快乐,开始盘算着两人的新行程。
谭媛临近毕业,开始思考原定的出国计划。她会拥有很好的未来,但她担心这个未来里没有裴庆华。她和裴庆华见面时心绪烦忧,不禁喝了很多酒。
最后,裴庆华只好把她背回宿舍。途中,广播站正好念了谭媛写这段恋情的一篇短文。一直没有捅破玻璃纸的两人,终于在听到文中表白时破防了。
背景乐恰是电影《初吻》的主题曲,轻快的音乐道明了酸酸甜甜的初恋,更多难以抒发的情绪尽在不言中。
虽然《启航》没有狂撒工业糖精,但我们还是能从其中的两段恋情中咂摸出让人会心一笑的淡淡甜味,这便是90年代特有的纯纯爱情。
03
看完《启航》前12集的感觉是:欸,怎么萧闯和裴庆华把事业搞得这么红红火火啊?
因为他俩是技术型人才,眼界不同于普通下海人,所以在创业初期肯定会吃到不少甜头。
《启航》的前12集展现了创业人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但生意场上没有永远的赢家,从预告来看,后续也会出现“潦倒新停浊酒杯”的局面。
老对家又来添堵,华研公司陷入商业危机。而萧闯也一改之前的嘚瑟,坠入低谷期,甚至和裴庆华也有了各种分歧。
即使是爱情线也蒙上了一层阴影,面对谢航父母的阻挠,面对谭媛的出国规划,萧闯和裴庆华都难以应对。
90年代的迷人之处恰恰在于它难以把握、难以看清,只能以身试错。但只要敢想敢拼、只要心怀理想,就不会害怕试错。
这就是现实的模样,有光芒万丈,也有阴霾横生。
正如原著《我们的时代》所言,
“无论美好与无奈、狂欢与落寞、收获与付出,这都是我们所亲身经历的时代;无论大与小、现实与荒诞,这都是我们的时代。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机遇,也有各自的挑战。只要你愿意做一个开拓者而不是享受者,只要你愿意做一名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你仍然可能在时代中占据一席之地、无负于这个时代。”
萧裴二人象征的是那一代人不畏困苦、拼搏向上的拓荒精神。而这精神,也从90年代绵延至当下。
那是他们的年代,如今是我们的年代,三十年间,时时都是激情燃烧的岁月。而锐意进取之道,无论何时也不会过时。
只要努力为理想拼搏,都能时代的参与者,舞出新天地。
就像片尾曲里的歌词——
凭一身热血,逞今生英勇。
浪潮起伏,多暗涌,多奔腾,
难改我不甘,此生随波平庸。
当风起时,该启航了。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