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不是揭伤口,而是更深层的治疗。
文 / 特约撰稿 小Q
编辑 / 周建平 rwzkjpz@163.com
有人说,整个“9·11”事件的魔幻程度本身就像一部好莱坞大片。学者戴锦华曾对此表示,“9·11”的场景让她想到电影《独立日》中外星人轰炸地球的场景。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好莱坞一直实行全球战略,在世界范围内打捞传奇和故事,但在很长时间里都对“9·11”题材“敬而远之”。除了欧洲出品的《911事件簿》和好莱坞“异端”迈克尔·摩尔的《华氏911》,我们很少看到对“9·11”事件的反思性电影,甚至连以批评政治闻名的奥利弗·斯通所拍摄的《世贸中心》(2006年)都沦为了美式主旋律。
▲《世贸中心》
表面上看,“9·11”的伤口不可轻易触碰,事件的意义需要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发酵。但如果我们以这一事件作为考量美国电影文化的一个坐标,就不难发现,“9·11”的幽灵始终召唤、萦绕着好莱坞和美国电影人的创作。
在这一持续了20年并将继续持续的变局中,“9·11”不仅影响了美国的政治和经济,也深刻改变着美国的文化,并在美国人心中留下难以估量的创伤。作为大众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电影成为这种改变和创伤的重要表征。
从“冷战”到“反恐”
“9·11”加速改变了美国的对外政策。冷战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福山所预言的历史的终结没有到来,“恐怖主义”代替了意识形态敌人成为美国文化新的假想敌,而以维护国家安全为名,极权的阴影笼罩在“自由女神”头顶。
2005年的《V字仇杀队》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一部直接表达对小布什“爱国者”法案(USA PATRIOT Act)态度的“反乌托邦”电影。这个法案的核心内容是“使用适当之手段来阻止或避免恐怖主义以团结并强化美国的法律”,事实上是一条国家需要牺牲部分公民权利以换取国家安全的法律。在这项法案的支持下,警察机关有权搜索电话、电子邮件通讯、医疗、财务和其他种类的记录等,政府也有了合法的理由监视和监听公民,这极大地挑战了美国社会的自由价值观。
詹姆斯·麦克特格执导的《V字仇杀队》虚构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情境,假设纳粹赢得了二战,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被黑暗势力统治,一位戴着“V”字笑脸面具的英雄人物横空出世,号召人们反抗极权,在V死去后,无数面具英雄走上街头……这部电影面世后,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极大反响。
“9·11”事件发生后,哲学家阿甘本就提议应该改变对“国家安全”概念的理解,“自由主义所要求的那种国家(最小国家)已经变得异常脆弱,只能以国家安全需要来作为自身的正当性证明。在受到恐怖分子挑衅时,这样的国家本身便有成为恐怖主义国家的危险。”
脱胎于DC漫画的电影《小丑》则揭示了一种内生于本国的恐怖主义。近年来,《小丑》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许多年轻人的认可与喜爱。该作品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广泛的认同,与其对“小丑”角色的成功塑造有关,这个名为亚瑟的精神疾病患者是一个绝对的社会边缘人物,他在贫困线上挣扎,照顾精神失常的母亲,努力以工作向世界报以微笑,但是他的种种努力都以尊严和梦想不断被击碎为结局……
▲《小丑》
这是一部“反类型”的电影,小丑一改“反派”的形象,反而被塑造成另外一种“超级英雄”,这个人物以“逆袭”的形式完美演绎了小人物被欺凌和剥夺之后最彻底的反抗。他将矛头指向了“虚伪”的精英阶层,并以煽动暴力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愤怒。他无视规则,以自己的方式展开报复,他说“我本来以为自己是一个悲剧,但其实我是一个喜剧”。许多人对这个角色持赞同态度。哲学家齐泽克认为,小丑的杀戮所指向的并非暴力本身,而是“绝望”。然而,当人们的愤怒转化为无差别的暴力,一种新的“恐怖主义”也在滋生。美剧《傲骨之战》就直接表现了一生坚持民主信念的女主角,在特朗普败选后国会山被暴徒占据时的崩溃。这个现实案例与《小丑》的故事如出一辙。《小丑》的社会寓言性大于社会效果,电影指向特朗普政权下越发撕裂的美国社会,而特朗普的当选恰恰被认为是后“9·11”时代美国内伤加剧的产物。
“创伤必须通过电影表达”
奥利弗·斯通曾在“9·11”事件发生后表示“创伤必须通过电影表达”,五年后他交出了答卷《世贸中心》。这位曾以《野战排》激烈抨击美国对外战争的导演,这次选择了歌颂两位被困在双子塔的救援警察,讲述他们如何克服一切困难最终成功脱险的故事,试图以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来激励受到重创的一代人。
创伤让人们的情感结构发生变化,重新呼唤家庭价值和“浪漫爱”也成为自新世纪以来美国影视的一个转向。就拿当时最流行的美剧《欲望都市》来说,这部以纽约为背景的爱情喜剧讲述了四个单身女性大胆的情与爱的冒险,主创原本设定女主角凯莉没有和男主角走在一起,但因为“9·11”事件,纽约人的心情低落,有着对美好和圆满的集体性期待,于是就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结局:四位风姿卓越的时代女性最终走进了传统婚姻,信守她们爱的誓言。作为新自由主义女性主义(neoliberal feminism)的代表性文本,《欲望都市》的价值转向很能代表创伤中的美国人集体意识的变化。
有趣的是,一贯以温和的形象示人的华人导演李安,在2016年的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却借用一位从伊拉克战场回国、深受PTSD折磨的19岁男孩的视角,对美国国家主义进行了诗意的嘲讽。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这部电影大胆采用了全新的120帧技术,没有直呈战争的惨烈,却依然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压抑感。在电影技术的推动下,观众得以更加逼近林恩所处的现实。因为一段偶然被拍摄的伊拉克战场视频,林恩成为了人们眼中的国家英雄,但却没有人可以理解他和战友所经历的一切恐怖。
为了安葬丧生的班长,林恩和战友获得了回国的休假,并受邀参加了一场重大的橄榄球比赛。在这场比赛的前后,林恩的姐姐、偶遇的拉拉队员、经纪人、球迷和球队老板乃至普通民众都在以各自的方式想当然地“消费”战争和士兵。这些人当中有的是以“爱”为名进行情感绑架,有的对英雄充满幻想,有的则受到利益的驱动。林恩在短短几个小时内所遭遇的喧闹只能让这个年轻脆弱的生命更加感到孤独。
没有人真正关心战场上发生了什么,和平的现实世界竟然变得比战场更加令人恐惧。林恩拒绝了回到现实生活的可能性,“原本战场特别危险,回到日常生活中,才觉得战场上更安全。”
电影始终在捕捉林恩的微妙变化,作为一个深受PTSD影响的男孩,他已经无法融入真实世界,因此电影里的现实反而显得疏远。李安借助林恩对球队老板的一番话表达了对美国决策层的批判,“你还不如‘圣战’分子懂得对我们尊重,那些人至少还是以命相搏,而你这个衣着体面的富人,不过给出了打发乞丐的价码,就企图买断这几个战士的叙述权……”
“乌托邦”的破产
美国的敌人是谁?在好莱坞大片里,毁灭地球的往往是对地球垂涎的可怕外太空生物,他们只有强权,没有文明,对地球的攫取是毁灭性的。这套叙事是冷战时期好莱坞科幻片的典型套路:将外星人(其他文明)塑造为和地球人(美国)截然不同的邪恶生命,报之以绝对的反击。
“9·11”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美式全球化的破产,知识界对“文明冲突论”的讨论又热烈起来。按照亨廷顿的说法:“冲突的主要根源将是文化,各文明之间的分界线将成为未来的战线。现代化有别于西方化,它既未产生任何有意义的普世文明,也未产生非西方社会的西方化;文明之间的均势正在发生变化,西方影响相对下降;亚洲文明正在扩张其经济和政治权力,伊斯兰国家动荡,非西方文明正在重新肯定自己的文化价值。”
2008年席卷全球的电影《阿凡达》几乎是对“文明冲突”的影像思考。该电影更新了好莱坞科幻电影的范式。在这部电影里,外星人不再是威胁地球安全、面目模糊不清的天外敌人,而是善良、勇敢、热爱和平且拥有自己文明体系的物种。在这部电影里,最大的反派恰恰是人类,为了攫取潘多拉星球上的宝贵资源,美国政府不惜以骗术将男主人公改造为名成“阿凡达”的混血物种,一边刺探潘多拉星球的原著居民纳美族的信息,一边准备大规模侵略。最终,在一番激烈的斗争后,正义战胜了邪恶,人类退出了潘多拉星球,善良的阿凡达与纳美族结合……
▲《阿凡达》
无独有偶,2009年的电影《第九区》延续了《阿凡达》对文明冲突的思考,片中的外星人作为宇宙难民被地球收容。但是,由于长期受到不公正对待,外星人在地球渐渐酝酿出反抗情绪,而此时,一位地球人维库斯感染了某种神秘病毒,渐渐变成了外星人的模样,为了不沦为悲惨的实验对象,他只能逃往唯一安全的“第九区”。
▲《第九区》
在对现实的隐喻上,《第九区》比《阿凡达》走得更远,不仅揭示出后“9·11”时代的“西方VS东方”、“基督教VS伊斯兰教”等意识形态,甚至批判了本国曾经的“种族隔离”。通过一个随时“转变”为外星人的人类遭遇,表达了对基于“文明冲突”而造成混乱战争的质疑,同时颠覆了美国对外战争的合法性。
值得注意的是,“9·11”不但改写了科幻电影外星人亚类型的“元叙事”,更改变了在美国拥有巨大群众基础的“超级英雄”电影叙事。或许是“9·11”惊醒了处在美国强大幻梦里的美国人,他们意识到自己所处的国家不再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据统计,2001年“9·11”事件之后,原本在电影市场沉寂的“超级英雄”电影卷土重来。2002年,在事件发生仅8个月后,山姆·雷米的电影《蜘蛛侠》问世,一度刷新北美电影票房纪录。此后“漫威”和“DC”两大漫画巨头厂牌展开了一系列票房争夺战。“超人”“蝙蝠侠”“钢铁侠”“神奇四侠”等一系列电影纷纷被重拍或者改编。
▲《蝙蝠侠前传:黑暗骑士崛起》
在这股浪潮里,超级英雄联合起来保护纽约的《复仇者联盟》、回应“爱国者”法案的《美国队长3:内战》、反思现存制度与法律的《蝙蝠侠前传:黑暗骑士崛起》等作品都让人印象深刻。其中,拍摄于2008年的《钢铁侠》还直接表现了男主角托尼·斯塔克被阿富汗的恐怖分子俘虏的情节,在传递美国“维护世界和平”主旨的同时,暗指正是失控的军火交易促发了激进的国防政策,造成了某种全民焦虑。有趣的是,“钢铁侠”本人正是一位军火商人,正是他支持超级英雄应该被监管,成为了捍卫“自由”价值的美国队长的敌人。
▲《钢铁侠》
▲《复仇者联盟》
尽管知识界和严肃电影人对“超级英雄”电影一直持批判态度,认为其将电影观众带入了“反智”时代。但现实与文艺作品的关系就是如此微妙。它们之间的有机互动,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寓言和反思的文化空间,这个既虚拟又真实的空间,在不只有新冠疫情造成间隔的当下,将全世界的观众有效地连接起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