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捞丢失的记忆】
小时候那些“失落的记忆”,当我们有意识地将它们打捞出来,复原那或许难以再现辉煌的过去,发现那些回忆标本好似一堵古城墙的砖石缝里活生生的野菊花,独具风味。
本次,湛江发布聚焦于一门叫做“蒲织”的手艺。它以蒲草为原材料,我们小时候睡的草席、扇的蒲扇便是出于蒲织这门手艺。对于很多人来说,草席也是童年的一种代表——朴素而温暖,枕于其上,聚拢的是一段段天真无邪的时光,再摊开,是缓缓流淌的乡愁。
麻章区太平镇北山村蒲织厂外盛大的晒蒲草场景。彭镇强 摄
当地妇女将过蜡后的蒲织品在自家门前晾晒。
雷州半岛,素有“蒲草之乡”之称,古代已开始种植,至今已有4000年历史。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雷州蒲织发展的高峰期,从业人员达10万人,麻章太平镇家家户户都织蒲织,年产蒲席、草袋、草篮、草扇、草帽等近2000万件。2012年,雷州蒲织技艺列入第四批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目前极少数不能被机器替代的织造工艺。
太平镇北山村蒲织厂里的编织女工。彭镇强 摄
近日,发布君走访了麻章区太平镇,特意拜访了蒲织前辈徐少文。
她4岁便开始接触蒲织,在与她的交谈中,发布君了解到蒲织不仅考验美感和关乎数学的精确度,还认识到蒲织对于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意义。如今,席梦思、竹席等正在挤占草席的市场,但我们无法否认,这些只能纯手工的草席,应得到值得拥有的敬意。
穿过寂静
蒲织前辈的回忆冲决而出
通过对过往的打捞
过去那些失落的、丢失的场景渐渐显影——
蒲草是一种多年生水生植物,有植株高、纤维坚韧等优点。
留在农村的妇女靠蒲织织出自己经济来源。
巧活:美育与数学精确性
蒲织只能纯手工
蒲织的工序有10多道
主要有割草、选草、晒草、舂草、染草
起头、织肉、织花、织角、穿边等
十几道的人工工序,还原了最朴素的本质
人们把蒲草晒在路中间,让客车碾过去,减少舂草的时间。
将编好的成品过蜡。
细长的蒲草在徐少文的指间
快速地翻飞穿梭
一张草席虽有千头万绪却又不显凌乱
神奇的是看不到两条草之间接驳的痕迹
一整张草席非常平整
徐少文编织创新的草帽样式。
同时,编织草席也暗含数学运算的精确性
雷州半岛的蒲织具有浓厚的本土特色
席面会绣上“囍”“双喜临门”“吉祥如意”等文字
并配以创新的“水波纹”“棱形纹”
这就要求手艺人要精准排列蒲草的位置
估算每一个部首的位置
计算直角等
徐少文指出右边的织品对称,左边的精确度不高,一般人看不出来。
织了“梦”字的小草席,稍有两根织错,那就要拆掉重编。
累活:要用上全身的力气
舂草要用一根
一米多高、重二三十斤的木头来砸草
砸草的时候必须掌握好力度
看似轻松拿起
再落下可是非常精准的一点
掷地有声,就像打鼓一样
舂草要保证蒲草
每一处都要被砸到
并且每一处都要受力均匀
要不然前段太软
后端偏硬
织出来的手艺品肯定不够精美
蒲草要砸到适宜的软度,这个要靠经验。
蒲织的“累”也体现在力气的运用上
徐少文解释
便宜的草席和贵的差在结实度
一张好的凉席
平日要花很大的力气来编
一抽一拉
要用上全身的力量
陈文 摄
用上力量的草席
席边才能够硬
睡下去不会歪歪曲曲
保证舒适度
外行人可能只看花纹
觉得漂亮就行
但其实要配上好价格
是差在硬度和结实度
留守妇女:可以兼顾家庭的工作
在太平镇,摆在妇女面前一个现实的问题是
他们留守家中,奔忙于家务琐事
那些既能顾全家庭又能赚钱的方式
是两全其美的计划
而蒲织这种零活手艺
镇上留守妇女的确能够实现
在空闲时间靠自己双手织出稳定的经济来源
徐少文为了打开蒲织品的销路
开始尝试多种花样
编螺顶草帽、结合当下审美的草编袋、草编花篮等
慢慢地也越来越多的订单找上门来了
徐少文展示自己编织的草编袋。
虽然这份保障不多
但是“织一个篮子就可以有十几元
那就可以过一天了啊
干的都是贫苦人
如果日子稍微好过一点
谁会干这个呢?”徐少文说
徐少文正在教同镇的妇女编织。
未来之路:成为生活中的美学
近几年来
这些只能纯手工的草席订单越来越少了
谢叔一直都在赤坎各大市场卖草织品
而因为“并不好卖”
他已经快有1个星期不出摊了
但是
徐少文这些老前辈们仍然在创新样式
并且蒲织早已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
它可以作为花瓶,也可以收纳孙子们的玩具
还可以是一件妈妈想让女儿在舞台上大放异彩的草编裙
客人将徐少文的草篮子当花瓶。
陈文 摄
蒲织,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
可能是正在流失的记忆
但对于这些编了几十年的织女来说
无论草织品走俏或继续沉寂
只要她们还有一双手
便会一直做下去
END
湛江发布编辑部
采写/编辑:康韵怡
摄影:陈玉云 康韵怡
校对:曾慧雯
审核:顾大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