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中秋宴,总结起来就一个字:niang

美好生活实验室
+ 订阅

“我们客家人过中秋,没有太多山珍海味,食材朴素且以山货为主。大家吃的是一种家乡味、妈妈的味道”。在广州打拼多年的85后赖治良来自河源,是客语出品总监。在他记忆中,小时候妈妈中秋节做的菜,和现在并没太大区别和变化,来来去去离不开豆腐、鸡和土猪肉。

赖治良与客家的阿姨一起制作酿豆腐  通讯员/受访者   供图

“这些看似纯朴、几十年不变的家常菜,背后其实是一部客家人的衣冠南渡史,是‘客家’这支独特的民系漫长迁徙过程中生存智慧的味觉体现,”广东省乐昌市博物馆馆长欧伦彬说,正因为此,娘酒、酿豆腐这等多道有代表性的客家饮食,被列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酒里藏着妈妈的味道

“客家娘酒是一种黄酒,之所以称它为娘酒,是因为在客家人中,每个家庭里的女性都会酿造黄酒。“

通讯员/受访者   供图

赖治良解释说,而且客家女子坐月子时用黄酒煮鸡补身体,所以客家人自出生起,就闻着黄酒煮鸡的味道,对黄酒有着很深的记忆。

特别是在梅州、连平等粤西北,客家人聚集的地方,几乎家家户户都会酿制酿酒,且品种丰富,有“黄酒”“浸缸烧” “黑米酒”“吊楼陈酒”等。

◎万物皆可酿

说起客家美食,不能不提一个“酿”字——酿豆腐、酿苦瓜、酿节瓜……

赖治良解释,在客家话中,“酿”是一个动词,有“包”“植入馅料”的意思。

做法是将素菜包住肉馅,猪肉用量不太多,一点荤,就能让素菜鲜味度大大提升,酿豆腐是酿菜系列中最经典的代表。

通讯员/受访者   供图

酿菜系列中,还有一种“酿粄”,外形接近饺子,但外皮是糯米、粘米粉混合制成。这也是客家人的祖先来自中原的一个重要印记。

中原人迁徙到南方,但苦于当地不能种植小麦,没法制作饺子皮,于是发明了“酿粄”。用糯米米粉米,包住各种馅料。客家饮食保留了大量的古味。

◎客家人的月饼:月光饼

客家人中秋除了吃月饼,还有一种当地特有的饼糕,属于客家人独有的月饼,唤作月光饼。

“如今过中秋节,大多是买月饼吃,而且越买越贵,越买越大或越买越精致,里面的馅也各有不同,异常丰富。”欧伦彬说,但在过去,由于生活困难,经济条件有限,我们本地客家人会自制各种饼糕,替代月饼,以接待来客。如炒米饼、状元糕和炒米糕等。

通讯员/受访者   供图

炒米饼将粘米用开水浸泡片刻,捞起后炒熟,磨成粉,加芝麻、花生碎片,再加黄糖或白糖水搓匀,用特制的印模印成一个个烘干,坚硬久放不坏。

状元糕以糯米粉、杏仁粉与白糖混合,用特制印模印成一块块,并印上“福”“吉祥如意”等字样,俗称杏仁糕。相传明弘治年间解元伦文叙赴京科考,途经粤北以杏仁糕充饥,后高中状元,状元糕由此得名。

炒米糕以糯米蒸熟晒干,然后爆炒松化,把白糖煮成能起丝时,将炒米下锅混合,取出压扁切块而成。是中秋佳节的礼品,尤以乐昌乐城、廊田一带的炒米糕出名。欧伦彬说:“不过时至今日,由于人工制作成本高,加之生活水平提高,客家人已很少做这些饼糕了。保护这些传统制作技艺,任重道远。”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进入中秋、国庆双节攻略专题

【采写/剪辑】李劼

【旁白】周中雨 陈秀华(客家话)

【海报】付宗亮

【策划/统筹】蔡华锋 赵兵辉 郑洁琳 马华

【鸣谢】客语餐饮

【出品】美好生活实验室

编辑 马华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暂无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