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现场对接调研会在珠海举行,此次会议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广东省发展改革委、珠海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来自全国的20个省(市)发展改革委及园区代表、20余名企业代表参加会议。
会议现场,东部地区有广东珠海高新区、浙江湖州省际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北京中关村信息谷有关代表介绍经验做法,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有安徽合肥新站高新区、重庆荣昌区、广西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黑龙江深圳(哈尔滨)产业园有关代表进行宣传推介。
作为东部地区广东省的代表,珠海高新区管委会主任王小彬现场发言,与参会人员分享珠海国家高新区改革发展经验。近年来,珠海高新区始终坚守“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初心使命,坚定不移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2020年实现营业总收入3185亿元,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排名第19位。
王小彬表示,珠海将按照此次现场会精神,全力建设珠海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持续深化产业转移交流合作,大力支持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产业发展,为区域创新协作、产业协同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奋力打造一流的投资兴业环境
珠海高新区人杰地灵,是一个富有底蕴的文化古镇。走出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苏兆征、中华民国首任总理唐绍仪、中国近代民族实业重要奠基人唐廷枢、清华学校首任校长唐国安等历史名人,有唐家古镇、会同古村等古建筑群,承载着中国人民抗英胜利历史的淇澳白石街及众多珍贵的名人故居,被誉为“中国近代名人故里”“岭南百年文化古镇”。
珠海高新区朝气蓬勃,是一处充满活力的创业热土。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在这里投资兴业,上市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均占珠海1/2,拥有ABB、艾默生、佳能等世界500强企业,培育了金山、健帆、欧比特、云洲智能、魅族等明星企业,形成了软件和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智能制造和机器人等特色产业集群。
珠海高新区钟灵毓秀,是一座宜居宜业的滨海新城。位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域,广珠城轨贯穿境内,随着南中珠城际、深中通道逐步建成,与深圳、香港、广州等城市间的1小时交通圈加快形成。园区15公里海岸线环绕全境,森林覆盖率超50%,拥有珠三角最大的淇澳红树林生态保护区,荣获“全国环境优美镇”称号。
下好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两手棋”
珠海高新区牢牢把握特区发展优势、用足用好特区立法权,推进制定《珠海经济特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条例》,用特区立法激发高新区改革创新活力,将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
近年来,该区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抢抓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机遇,设立“1元创业空间”、建立“协同创新中心”助力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形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特色产业园”全链条双创生态体系,高起点规划建设深珠合作示范区,全力推动自贸区实施范围调整扩大至高新区,实现自贸区、自创区融合发展。
在招商引资方面,珠海高新区创新招商机制逐步推行招商部门企业化、市场化运作,形成“全员招商、全部门招商”的大招商格局。
开展“链式招商”。实行“一条产业链、一名区领导、一个主管部门、一个工作专班”招商模式,围绕华为系、金山系等龙头企业进行“强链、延链、补链”,促进上下游配套企业在本地落户,以华为公司主导的智慧视觉产业已辐射集聚企业25家。
拓宽招商渠道。采取“海外设点、境内派驻”等形式集聚招商资源,积极参与行业峰会、发展论坛、专业展会、招商推介会等国内外各类经贸活动,推介宣传高新区营商环境和发展机遇,现已在北美、欧洲、以色列等海外设立离岸创新中心4个,在一线城市设立产业招商办公室。今年签约重点项目130个,总投资额达745亿元。
在促进创新与产业发展方面,珠海高新区探索创新资源和产业发展互促互融新机制,打造一批空间上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集约高效的“3+X”特色产业集群。
强化创新支撑。出台促进科技创新专项政策,鼓励企业与高校深度开展产学研合作,全力支持中山大学“天琴计划”、澳科大研究生院建设,推进建设清华科技园、珠海中科先进院、UIC产学研基地等一批创新平台。
做大主导产业。以“一个办公室、一个规划、一个专项政策、一个基金、一个园区”模式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目前三大主导产业规模分别达85、62、111亿元,其中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近5年年均增长率超过20%,集成电路设计产业规模排名全国第九、广东第二。
培育新兴产业。在数字经济、海洋经济、新材料、智慧视觉等领域做强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以省南方海洋实验室、云洲智能公司为引领的“创新策源平台+产业领军企业”海洋经济产业已初具规模。
对标国际一流做优区域营商环境
招引优质人才和项目,需要良好的发展环境。近年来,珠海高新区努力画好亲清政商“同心圆”。全力营造“人才友好型、青年友好型、环境友好型、文化包容型”发展环境。
首先,练好园区提升“基本功”。按照超前规划设计理念,创新“特色园+专业园”开发建设模式,着力打造现代化国际化、未来型生态型智慧型的现代产业园区。以建设深珠合作示范区为中心,一体推进“产城融合片区”“大学城片区”和“品质人文片区”建设,打造“一中心三片区”空间布局。
创新开发模式。采取“政府主导+国企开发+市场参与”的产业园区开发建设模式,由市区国企规划建设港湾1号、中以加速器、智谷圆芯广场等一批专业产业园区,港湾1号成功入选“广东省三旧改造十大标杆项目”;通过“20年长租+集体土地流转”方式盘活园区土地资源,腾出集中连片工业用地1222亩,全面推进近10万平方米老旧工业园区提质增效项目;积极引入国内外一流产业园区开发建设团队,高标准建设1平方公里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园和IC设计产业孵化基地等专业园区。
完善园区配套。成立园区综合配套服务整体提升工作专班,全面优化产业园区交通路网、教育医疗、商业中心、休闲公园等配套设施,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出台全省首个产业人才共有产权房政策,累计配售1034套产业人才共有产权房、配租4232套人才公寓,未来3年再建1万套共有产权房和人才公寓。
其次,突出抓服务优环境。创新企业服务模式,设立高新区企业服务中心,在高企培育、上市公司辅导、专利申报、科技转化、融资担保等方面做到“一个口子对接、一站式服务”;成立知识产权纠纷调解委员会,创新实施“法治体检”新模式,为企业提供合同审查、决策论证、产权纠纷调解等全周期法律服务。
优化政务服务流程。制定出台营商环境改革行动方案,建立“容缺并联审批”制度,优化“掌上办”“一次办”“一站办”智慧政务服务,以企业办事便利为核心推行企业开办全流程电子化,完善营商环境监管评价机制。
强化金融支撑。出台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扶持政策,设立区级产业投资基金、天使投资基金和助贷授信平台,打造“高新区众创金融街”,持续加大科技金融服务力度。产投基金规模超过37亿元、累计投资23亿元,天使投资基金累计投资3.5亿元,“成长之翼”助贷平台授信额度超13亿元。
【记者】黄鹤林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