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林场森林面积1万多亩,沿着砚峰路步行,郁郁葱葱的山林如同城市绿肺,沁人心脾。不过,记者近日在砚峰路看到,工作人员正对道路两旁针叶变红的松树进行伐除。变红的松树为什么要砍掉?原来,这些松树患上了松材线虫病。
记者从市林业局了解到,松材线虫病是一种针对部分松科植物的病害,被称为“无烟的森林火灾”,与火灾相比,其危害更具广泛性、隐蔽性和反复性。2018年,饶平县联饶镇首次发现松树病死株,近年来,我市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展防治工作。但因其传播力强,目前,我市各县区均已发生松材线虫病。
在红山林场砚峰路两侧,工作人员正对患病松树进行伐除,并按照技术要求处理伐桩和树干枝桠。“砚峰路是出入景区的主要道路,所以我们采取的防治措施是把受侵害的松树伐除下来后进行消毒,并且运走进行处理。”市国有红山林场副场长谢淳俊告诉记者。
据谢淳俊介绍,松材线虫病是由肉眼看不到的松材线虫寄生所致。松材线虫侵入松树后,在松树体内大量繁殖并破坏松树细胞,导致树枝、树干失去输送水分和养分的功能,松树失去水分后整株枯萎死亡。不过,松材线虫病对人畜没有危害。“松材线虫病侵入后,最常见的特征就是整松树变成锈红色,树干切面发生蓝变。红山林场从2019年起就积极争取各项病虫害防治资金,通过第三方有资质的防治公司,按照相关技术要求,对发病的松树进行防治。今年已投入资金40多万,防治面积2000多亩,清理病枯死松树800多株。”谢淳俊说。
而在潮安区赤凤镇白莲农场,工作人员通过把天牛诱捕器挂到松树上,专门诱捕松材线虫的传播媒介松墨天牛。“松材线虫本身不会传播,主要是依靠传播媒介松墨天牛。通过悬挂诱捕器,利用生物技术防治松墨天牛,既能监测松林内松墨天牛的虫口密度,也能掌握松墨天牛发生规律,有效降低松树病死率。”潮安区森林病虫害防治站站长徐名川告诉记者。
近年来,我市把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作为林业生态建设重要内容,加强森林病虫害监测、防治和检疫执法,筑牢林业生态安全“防火墙”。据统计,全市现有纯松林88.21万亩,今年以来,我市普查发现松材线虫病发生面积4.15万亩,枯(病)死树株0.55万株,全市已投入防治资金466万元,防治面积1.99万亩。
“根据松材线虫病的特征,目前已进入松材线虫病高发期。”市森林病虫害防治站工程师张建生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市林业局进一步完善《潮州市材线虫病防治应急预案》,举办松材线材线虫病防治专场培训及防治现场会,开展为松树 “注射预防感染松材线虫病”的试验,探索新的防治措施。此外,各级林业主管部门、森防部门认真做好疫情的日常监测,组织开展春季普查和全面排查,加强自然保护地、高速公路两边、城市周边等重点区域的监测、并实行以地面监测和无人机监测相结合的监测方式,及时掌握实情,做到全域防治不留死角,防止灾害大面积暴发。
记者了解到,由于松材线虫病传播途径多,潜伏期较长,防治难度大,根据松材线虫病的生物学特性、发病规律,结合历年发生和防治情况,2021年松材线虫病防控形势仍十分严峻。市林业局要求各地要按照“属地管理、政府负责、部门各司其职”的原则,加大投入、加强监测、科学除治,加强宣传,全力做好松材线虫病的防治工作,实现省提出的“松材线虫病发生面积和疫点数量双下降”目标,为把潮州建设得更加美丽作出积极贡献。(潮州日报记者 梁佳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