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叶片上的疙瘩是什么?要这么防护才行

农财网荔枝龙眼通
+ 订阅

有一些果农反映,荔枝叶片长了许多“疙瘩”,这些疙瘩是因为得了荔枝叶瘿蚊,叶片上的“疙瘩”称为虫瘿。据此,小编查找了相关书籍和文献资料,对荔枝叶瘿蚊的发生、发展做一个梳理。

(图源:《荔枝龙眼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

为害症状

为双翅目瘿蚊科,分布于广西、广东、海南等省(区)。成虫产卵于嫩叶背面,每片小叶可先后着卵几粒到几百粒不等。

幼虫孵化后自卵壳底直接蛀入嫩叶危害,受害部位初期呈水渍状,后形成两面凸起的虫瘿。幼虫老熟离瘿化蛹前不转移。老熟幼虫离瘿后,虫瘿干枯穿孔,严重时叶片干枯脱落,影响树势。

发生规律

广州一年发生6~7 代,世代重叠。幼虫在被害叶片的虫瘿内越冬,每年2 月中下旬,幼虫在瘿内发育至老熟,脱瘿入土化蛹;3 月中下旬羽化出土并交尾产卵;4月中上旬、5月上旬是越冬代两个相对明显的羽化高峰期。

叶瘿蚊幼虫脱瘿入土化蛹和成虫羽化出土都需要较高的空气湿度,在荫蔽、潮湿的荔枝园为害较重。

易为害的区域

在同一年份,春梢比秋梢受害重,而夏梢、冬梢受害轻,这是因为春季温、湿度适宜,越冬代叶瘿蚊羽化成活率高,此时中、迟熟种荔枝春梢盛发,故春梢受害重。

以后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干旱、荔枝新梢老熟等因素影响,叶瘿蚊成活率低,虫口密度有所下降,故受害少。

此外,果园偏施氮肥,荔枝叶片组织柔软,老熟期延长,叶瘿蚊入侵率高,因而受害也重。

成龄投产荔枝园比幼龄树果园受害严重。

在茂密的荔枝园和发梢次数多的苗木及幼树上受害较重。

同一植株靠近地面或内膛荫枝的叶片受害率高,树冠内膛和下层抽生的新梢受害较多。

果园荫蔽、通风透光性差,则受害重。

测报方法

由于叶瘿蚊主要为害嫩梢,一般从3 月初果树春芽萌发时开始调查,选择不同树龄类型的果园作为测报点,分别在果园的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定点5~10 株树进行系统观测,定期5d 或7d查一次,每个方位各检查2 个复叶,记载各复叶上的幼虫、成虫数量,并调查天敌(主要是寄生蜂、瓢虫、蜘蛛等),结合气象资料等作为测报的依据,当检查到每单叶有低龄幼虫2~3 头时就可下药防治,一般可在荔枝新梢抽发期进行树冠喷药保梢。

综合防治措施

严格执行检疫措施由于荔枝叶瘿蚊目前只是局部发生的一种虫害,因此,对虫区要实行隔离防治,从虫区调运种苗应严格进行检疫。

加强肥水管理合理施肥,促进荔枝整齐抽发新梢,缩短梢期,杜绝桥梁梢,以利于集中喷药防治;避免偏施氮肥,防止枝叶徒长造成果园过度荫蔽而利于虫害发生;注意排灌,以降低果园内空气和园土湿度,形成不利于叶瘿蚊幼虫入土化蛹和羽化出土的环境。

果园修剪,减少虫源。一是每年果实采收后,即着手进行修剪,对于重叠枝、交叉枝、内膛枝、病枝、纤弱枝、枯枝实行疏枝,对没有利用价值的徒长枝进行短截,以使枝梢分布均匀,通风透光,提高光合作用,促进新梢萌发,减少瘿蚊为害。二是结合冬季清园将病虫枝剪去,并集中园内枯枝落叶一起焚烧,减少病虫来源。

适时进行化学防治由于叶瘿蚊成虫产卵和幼虫的入侵仅限于荔枝幼叶展开的幼嫩阶段,因此防治工作一般可根据各荔枝园的梢期物侯来安排。结合其他害虫防治,在新梢抽出5公分左右喷药一次,10-15天再防治一次。

生物防治在荔枝非抽梢期间切忌盲目喷药,应寻找专业人士指导,以免杀伤天敌,以利于保护和利用果园原有天敌来控制该虫的发生为害。

来源:沈金发. 荔枝叶瘿蚊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J]. 江西植保, 2006, 29(1):41-41.;《荔枝龙眼病虫害害的识别与防治》(李剑书等编著);《荔枝高产技术问答》(向旭等编著

编辑:轻红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