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霞山:非遗技艺“猪笼饼”走进“红色课堂 ”

南方+ 记者

日前,湛江霞山区东新街道文化站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中秋亲子 寻梦童年”——猪笼饼DIY制作主题活动。讲台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在讲述猪笼饼历史演变中拉开序幕,接着悉心演示猪笼饼制作秘决,讲台下,小朋友们或跟着师傅一本正经地搓、捏面粉团,或在用勺子将馅料填入饼皮,或是出神地盯着手中彩色的小猪笼,或在妈妈的帮助下将面料压进模具中……

猪笼饼是一种特制月饼,因其饼形像小猪,装在竹笼中而得名,是粤西地区和广西钦州、玉林及海南等地中秋时节儿童传统礼品和食物,其历史悠久,制作技艺传承了300多年, 2015年被列为湛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猪笼饼的原料取自普通食材,但配方独特,制作工艺考究,经过烘烤后的色香味俱全,装进小巧美观的笼子里,颇受少年儿童喜爱。

这次活动是霞山区“红色课堂”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之一,旨在培养青少年对非物质文化兴趣,让他们在观摩、动手中感受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一样的魅力。

望着自己的劳动成果——一只只胖乎乎、香喷喷的金色小猪从烤箱中被拉出,装入超萌的小猪笼,“神兽”们乐开了怀。

参与活动的陈妈妈高兴地说:“这个活动太有趣、太有意义了,既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又让他们直接参与制作,近距离体验了一把非遗文化,希望以后多多举办。”

作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的霞山,在“我们的节日”中秋节来临之际,利用小朋友喜闻乐见活动来传播与传承非物质文化, 弘扬优良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以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

【记者】刘梓薇

校对 冯志坚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