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档即将结束,往年炒作话题度最高、红利最大的“耽改”剧一部都没有上线。9月16日,广电总局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坚决抵制“耽改之风”等泛娱乐化现象。疯狂敛财的“耽改101”时代终于降下帷幕。
广电总局如此强硬点名严控“耽改”之风,是因为过去两三年间,资本掌握了这套专为挑动观众情绪而制作作品及衍生IP的套路,不以追求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为出发点,只一味利用暧昧的“兄弟情”,配合营销热搜、商务代言等疯狂敛财。
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正在进行的“耽改”剧项目多达80多部,此风若不止,将来屏幕上只会有数不清的男艺人尴尬或不那么尴尬地表演的“眉目传情”,一波又一波的“XX令国风演唱会”,一次一次和商家的“双人联名”礼盒。但再也无人愿意去打磨贴近生活的文化艺术作品,甚至男艺人连演技都不需要打磨了,毕竟此前通过“耽改”剧走红的部分艺人,至今也毫无演技可言。
套路化营销,“耽改”剧走上“割韭菜”之路
这里先给大家科普一下何谓“耽改”剧,这类剧为何一度成为了娱乐圈不少投资方心目中的“财富密码”。
“耽改”剧其实是指耽美作品修改过来的影视剧,耽美产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日本,原指“耽于美色”,后在我国多用于表述男同性恋爱情。“耽改”则由耽美延伸而来,指的是影视公司购买原创耽美小说版权后进行剧本改编。
2016年,《上瘾》横空出世,该剧由原著作者柴鸡蛋操刀改编,贴近原著的选角、生活化的剧情使该剧一上线就收获了大批“自来水”,耽美题材被各个圈层关注。但因尺度过大,剧集尚未完结便全网下架。
但这部网剧让影视行业资本看到了耽美题材强大的市场潜力,资本没有轻易放弃这块香饽饽,而是剑走偏锋,开启了新模式——“耽改”。
相对于其他类型的IP,耽美IP在营销推广上有其特殊优势:被买下版权的作品普遍书粉众多、自带流量,相关项目往往在筹备初期就备受瞩目;受众群体标签明显,轻易就能形成商家到顾客的销售闭环;而且在初期,因为作品的小众性“劝退”大部分当红男艺人,来参演的都是知名度不高的艺人,其后所形成的热度,让很多人觉得演“耽改”剧是艺人“弯道超车”的捷径。
不同于耽美剧的直白,2018年的《镇魂》删减了原著中大量的感情线,用若有似无的“兄弟情”牵动着无数“镇魂女孩”的心。
一年后,《陈情令》来了,剧中依旧是兄弟情,依旧是隐晦暧昧的互动,再次带来了难以预估的热度。开播过程中,网络上铺天盖地的营销不断,《陈情令》剧集播放时期曾上热搜173个,片方持续不断地曝光所谓的片场高甜花絮,营造“人工糖精”,促使两位主演肖战、王一博的“男男CP”深度捆绑,所以热度越来越火爆,获得话题阅读量394亿次。
《陈情令》大结局更采用了超前点播模式,花钱可提前一周观看全部内容。此举一开始引发了观众的诸多争议与抵制,但最终的结果显示,点播人数超过520万,《陈情令》更是凭借此举狂入1.56亿,赚了个盆满钵满。
其IP衍生更是开创了“耽改”剧的营销方式:拍摄花絮、演唱会、国风专辑、联名口红……资本的营销、“耽改”剧背后隐藏的消费陷阱已初露头角,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链。
《山河令》打响了今年“耽改101”的第一炮,多部待播或确定影视化的“耽改”剧虎视眈眈。《皓衣行》请来了罗云熙、陈飞宇,《左肩有你》选择了范丞丞、王安宇……据统计,筹备中、已经开机以及拍完待播的耽改项目超过80个,逐渐汇集知名演员,开启流量+大制作模式,寄托了不少人“一夜爆富”的梦想。
甚至连职业粉丝和商业机构,也已经提前锁定了上述这些“财富密码”。深谙粉丝文化与CP生财之道的站姐们早早地奔赴在各大“耽改”剧的拍摄地,举着长枪短炮,只为抢下主角们“甜蜜互动”的瞬间。剧方刚刚官宣,《皓衣行》的CP“飞云系”和《左肩有你》的CP“宇子丞说”就出现了近六十个CP站子。
一向对流量艺人最为敏感的快消品品牌,也提早认定了《皓衣行》主演将会是下两位娱乐圈当红男星,电视剧还没开播,先签下来当代言人了。
文艺创作不能奔着“赚快钱”而去
如果单看上述的科普,耽美或者说“耽改”剧只是小众文化的一个分支,为何会“猥琐发育”成娱乐圈中的“洪水猛兽”呢?
这正是因为当资本、艺人、职业粉丝、商家都看中了“耽改”剧的盈利空间时,就会疯狂涌入这一范畴,并且为了在短期内实现利益收割,丝毫不顾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大部分作品的剧情、制作都不是重点,重点就是为了营销剧中的“男男CP”而达到最后的IP红利。
不少“耽改”剧为了博眼球,通过设定相关的噱头来寻求利益,逻辑混乱,剧情设定俗套狗血,更有甚者,为吸引眼球强行“卖腐”,营销“男男cp”,进行绑定宣传和尴尬互动。演员之间的“撒糖营业”、一系列的衍生物料、剧方带有引导性的花絮剪辑、职业粉丝和营销号的煽风点火,更是容易让入戏的观众“上头”,从而上升到演员本人的真人cp,往往会导致粉丝群体之间冲突不断,在社交媒体上撕扯争论,侵占正常的讨论空间。
想象一下,如果没有广电总局的这次会议精神严控“耽改”,后续还有80多部“耽改”剧在等着上线,配合着资本方尝到甜头后为迎合市场需求对腐文化进行无底线炒作和过度消费,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对粉丝的不良引导与收割,将会是何等可怕的景象。资本引导的“CP营销”,更将扰乱网络环境和秩序,直接冲击和影响主流价值观,如果不加以约束,将对观众尤其是年轻群体的价值判断、自我形塑将造成严重误导。而对整个文艺创作环境来说,会因为资本的逐利性,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果,大大侵占吞噬了留给优秀文艺作品、优秀文艺工作者展现的空间。
文艺创作和任何一个行业一样,应该是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发展、去打磨、去精炼,而不是急功近利地一窝蜂奔向所谓的“财富密码”,并在追逐红利的时候忘记了初心和道德红线。当下我们需要的是通过管理和引导使文艺创作尽快走入规范化,抵制噱头炒作,回到内容本身,去流量化、去营销化的文艺作品才是观众想看到的。
【记者】梁燕 实习生 梅凌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