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投荟|和信健康李晨阳:力争走在呼吸道疾病诊断细分领域前列

科技与金融杂志
+ 订阅

成立5年多的和信健康冲破重重挑战,凭借高质量的快速攻关能力,抓住了新冠肺炎检测诊断市场的庞大机遇,实现公司跨越式发展。

李晨阳

广东和信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总监

采访丨李慧 文丨苏宝茵

责任编辑丨李慧  图丨由受访者提供

入围之战

2020年3月11日,广东和信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和信健康”)的名字首次出现在国家药品监督局公布的新一批新冠病毒检测产品应急审批名录中。此时,已在实验室苦战多个日夜,作为本次攻关总指挥的和信健康产品总监李晨阳博士,脸上扬起了久违的笑容。

公司入选产品——“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IgM抗体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采用的是免疫层析技术,通过间接法定性检测人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IgM抗体。产品主要用作对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阴性疑似病例的补充检测指标,或在疑似病例诊断中与核酸检测协同使用。

李晨阳表示,核酸检测与免疫检测(抗原检测、抗体检测)均是当前常用的新冠病毒检测手段。和信健康的抗体检测产品具有灵敏度强、特异性高等特点,尤其在简单高效方面优势明显,突破了荧光定量PCR核酸检测技术对实验场所、人员等的限制。“检测人员只需凭借一滴血,在室温下即可反应,15分钟出结果。即使患者的血浆稀释500倍至1000倍,仍能检测出阳性条带。”他说。

和信健康攻关新冠检测产品的号角在2020年的农历大年初二正式吹响。当原料获取、供应链物流等困难被一一打通,临床成为卡在最后的一关。为了采集患者血清以获得第一手研究数据,公司先后派出3批人马奔赴疫情重灾区,由和信健康董事、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病毒学专家周荣教授带领的团队更率先打前锋。

与他们挥手道别的一刻,从事诊断试剂研发逾三十载,被称为“病毒猎人”的李晨阳忧心忡忡:狡猾的新冠病毒传染力强、传播方式广、发病急,如何做好研究人员防护也是当中一大难题。

深厚的技术积累是团队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反应、高质量完成攻关的基础。李晨阳表示,公司的胶体金检测抗体平台早在疫情前已建立起来,同时团队的肺炎支原体IgM与IgG抗体检测产品研发也已取得一定成果。然而技术角力并非“入围战”的全部。“其中还包括了临床、公关、营销等,都是企业在这场综合能力比拼的砝码。”

与“家底”深厚的大企业同台对垒,初创企业和信健康需要克服由资源、规模等条件制约所带来的重重挑战。他举例道,“每一批从武汉返穗的研究人员需停工接受隔离,规模庞大的大企业有充足的人力去填补岗位空缺。但对于当时不足100人,正同时开展抗体与核酸两个检测项目攻关的和信健康而言,这是严重的‘折兵损将’。”李晨阳为团队基于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在抗体检测项目的突围深感自豪,然而核酸检测项目的最终落选也令他分外遗憾。

现时,和信健康正加紧发力以弥补这份遗憾,这项广泛适用于海关、社区等场景的快速核酸检测技术(POCT)正是团队研发的聚焦重点之一。他向记者透露,目前研发已获得一定的进展。

“在未来3年至5年内,行业对新冠肺炎检测诊断的需求依然存在,这是公司发展的难得机遇。但随着更多企业甚至行业龙头加大对呼吸道疾病诊断的布局,竞争难免越来越激烈。”李晨阳对记者说。可见,更多的入围之战仍在前方,和信健康团队不敢松懈。

最后一搏

2015年,曾在耶鲁大学和美国一家上市生物科技公司担任要职的“海归”博士李小峰创立了和信健康。李小峰与李晨阳、周荣等人同是武汉大学病毒学专业的校友。

同样一份融入了家国情怀的技术理想让这群师兄弟走到了一起。在和信健康的产品研发中,李晨阳主攻成果转化、落地,总经理李小锋则主事前沿创新性研究。两人优势互补,双剑合璧,带领团队快速发展。

在成立两年内,和信健康已完成A轮融资,今年初又在资本寒冬的大背景下逆势而上,公司喜获8,300万元人民币的B轮融资,并实现了收支平衡。藏在亮眼成绩背后的,却是不为人知的曲折艰辛。就连见惯技术难题的李晨阳,在采访时也不禁长叹一声。

李晨阳坦言,和信健康在A轮融资中的顺利完成,主要基于公司团队在业界的声望而且要价相对不高。但进入到需求金额更高的B轮时,投融双方便陷入了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拉锯战中:投资人想要实打实的凭证保障收益,而当时公司多个项目的注册证申请仍未批下来。于是,李晨阳和李小峰尽管在1年多时间里共谈了100多位投资人,但却未见丝毫进展。恰逢此时,急速发展的和信健康处处离不开用钱。李晨阳把心一横,主动拿出个人积蓄,还把自己的房子抵押出去,套出现金给公司的员工发工资。

“好,我投你!”这份拼家当的勇气把投资人给“震”住了,一位投资人感叹道,“连公司高管都能孤注一掷,将身家投进去(和信健康),这不比几百页的PPT更有说服力吗?”

实际上,信息不对称的情节贯穿于李晨阳团队融资经历的始末,这在生物医药行业里并非孤例。

李晨阳表示,融资难根本的症结,在于生物医药行业投资大、回报周期长。“诊断试剂研发要达至盈亏平衡过往平均需时5年至6年,疫苗、药物研发等则至少10年。随着相关法律法规收紧,这一时间还将往后推延。”其实,自和信健康拿下项目注册审批后,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抛出橄榄枝,即便如此,蹒跚学步的和信健康,其成长的路依然漫长。

“没有再多的机会了,”今年55岁的李晨阳坦承,和信健康作为他的第二次创业,大概也会是他最后一回创业。他深知前路难行,不管是拼出家当,或是拼尽心力,他说无怨无悔,“这是一份事业情怀所在。”

顶天立地

和信健康是钟南山院士产学研团队成员,位于广州市黄埔区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产学研基地内。基地主楼的一则墙壁上,由钟南山院士提写的八个金色大字闪烁着耀眼光芒:顶天立地,医药创新。

在李晨阳看来,“顶天”与“立地”概括了两类科学研究的特性与使命:“顶天”的是由国家研究机构担当主力的基础性研究,目标剑指原始性创新与高精尖技术探索;要“立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体是应用性研究,这是企业的特长。

推动应用性研究成果的落地,不同机构通力合作是关键。多年实践告诉李晨阳,科技成果孵化很难仅凭“产学研”三界之力便能成事,政府、金融等机构的参与和支持相当重要。“产学研政金”,五指拢成拳。此次在40多天内获批落地的新冠肺炎抗体检测试剂盒,正是和信健康联合多家单位共同攻关的成果。

在这个优势互补的过程中,背靠一流科研资源配置的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在短时间内实现理论产出,具有丰富产业化经验的和信健康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快速转化,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则为研究提供大量的临床资源。还有国家相关部门的帮助和扶持、一路护航……

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的创新创业扶持政策为和信健康的成长提供了充沛的阳光雨露。李晨阳表示,相关部门近期推出的一些引导基金计划有效促进了“产学研政金”协同发展。

“该引导基金规定每个项目必须由临床、研究、产业等不同机构共同申报,由此把这些以往甚少交流的单位联系在一起,发挥各自所长。”李晨阳还表示,广州开发区每年举办的创新创业大赛,对由投资机构及专家多轮评审出来的优秀初创企业给予资金扶持,真正做到把钱花到“苗子”上,培优作用明显。

扎根于这片创业的沃土,和信健康一直朝着“成为呼吸道疾病诊断试剂解决方案的全面供应商”的目标迈步。李晨阳透露,公司至今已获得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10个,预计未来1年至2年内将有超过20个产品完成注册并推出市场。

和信健康正积极研发针对呼吸道病原体的各种检测项目,检测范围涵盖大部分呼吸道病原体。同时,公司还开发了不同方法学检测平台,涵盖抗原、抗体、核酸全检测,确保满足各类型医院需求。“希望未来和信健康在呼吸道疾病诊断细分领域能走在前列。”

《科技与金融》以“把握创新脉搏、挖掘创新故事、引领科技投资”为办刊宗旨,其中【创投荟】栏目,致力于挖掘国内外科技企业家和投资人的创新故事。以创业人物、投资大咖访谈、创业项目介绍等多种表现形式,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内容。

搜索文章/转载

请戳菜单栏

qkbj@ste.gd.cn

投稿合作请洽

+86 20-8316-3251

商务合作请洽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