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引凤:加速城市蝶变 广纳全球英才

南方日报

在第十九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上,光明展区以“冲锋舟”造型亮相,令人瞩目。扬帆起航的光明,将科学城人才生态环境展示推介,诚邀天下英才,吸引了一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到光明考察交流。

“依托区位优势和光明科学城优势,一大批人才被吸引而来集聚光明,投入到了光明跨越式大发展的建设中。”光明区政协委员、新阳唯康创始人田芳说道。

让城区颜值再美点,让人民生活再甜点,让人才服务再近点,正青春的光明散发着强烈的人才吸引力,加快集聚一大批高层次人才。

截至今年上半年,光明区已累计引进、培养各领域高层次人才857人。其中国家级高层次人才41人,广东省高层次人才15人,深圳市高层次人才710人,区级成长型人才91人,共有院士10名。

从科学山林到乐活城区 崛起“未来之城”

一个研发芯片固晶机的科创公司,1个多月前入驻光明的深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

因研发需要,这个团队需要很多高精尖人才来组成高阶研究团队。在与有海外工作、教育背景的博士们沟通时,团队的人事负责人发现,他们很注重工作环境,“我们感觉光明不仅交通便利,整体环境也很好,能满足高端人才的需求。”

在团队中的技术咖杨先生看来,其办公室最妙的一点就是可以看到连绵的青山,“累了的时候,我经常抬头看看窗外的景色,觉得思维更开阔了,更利于我去思考一些事情。这样心旷神怡的感觉在其他地方很难找到。”

推窗见田园,迈步入山水,光明区充分利用山水林田湖草的天然资源,按照“绿色风、国际范、科技韵”的要求,依托“疏密有致、山水共融”的空间规划布局,正在为科学家们塑造一座宜居宜业的“未来之城”。

按照《光明科学城空间规划纲要》,科学城总体呈现“一心两区、绿环萦绕”的空间布局,将打造“北林、中城、南谷”的城市风貌,即北部为装置集聚区,营造嵌山拥湖、绿荫环绕的“科学山林”;中部为光明中心区,形成科学公园、光明小镇与垂直城市错落有致的“乐活城区”;南部为产业转化区,塑造富有生态内涵和科技文化氛围的“共享智谷”。

其中,光明中心区总规划面积8.1平方公里,融合科技、商务、政务、文化、社交等功能,依托科学公园规划建设,重点打造一批立体城市项目,建设大尺度城市地标,打造多元融合的国际活力中心区。

“绿环萦绕”指以茅洲河绿廊和周边郊野公园为主体建设活力绿环,充分发挥光明小镇的旅游休闲功能,为科学城提供高品质的生态环境和公共空间,营造望山拥湖、绿荫环绕的“科学山林”。

5600亩的光明小镇、4公里的虹桥公园“飘带”、6.8公里的茅洲河碧道、26.8公里的马拉松山湖绿道、全区公园总数达到260个……如今,光明在人们心中的印象不再仅是农场,“城在园中、园在城中”的惊艳画卷徐徐展开。

从高效服务到包容氛围 成就“人才之城”

赛桥生物CEO商院芳及核心团队在清华攻读博士的专业是仪器科学与技术,在校期间承担了国家生物仪器重大专项课题,积累了扎实的底层技术基础。2015年,商院芳博士毕业后就来到深圳,就职于深圳一家军工企业,积累了尖端技术快速商业转换的经验。2019年,他拉上清华的两个博士师弟,接着做同一个课题的技术储备,一起创业。

“现在整个光明的科创氛围日益浓厚。除了产业链要完备,我觉得创新创业的包容氛围也很重要,这比资金支持更加重要。”商院芳说。

2015年创立的新阳唯康,在生物医药行业深耕多年,目前第一批产品陆续进入临床阶段,部分产品专利突破了原研专利的封锁,大幅提升了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具有明显的临床优势。

新阳唯康3个合伙人除了田芳外,另外两位分别是其在海外研修博士、博士后时的闺密,均是外籍人士。

田芳说,政府高效务实的作风也是当时促使她落户光明的重要原因之一,“从接触到入园,两周的时间就搞定,如此高效及专业化园区运作,对于初创企业来说,无疑是抓到了痛点。”

光明这所科学之城,正以“保姆式服务”理念构建最精准、最贴心的人才服务体系,擦亮“人才之城”的标签,打造创新创业乐土。

去年11月,光明科学城“国际人才街区示范点”在华强创意产业园挂牌。光明区分近期、中期、远期阶段规划建设一批配套设施完善、多元文化融合的国际人才街区,不断提升国际人才服务水平。近期则主要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增加党群服务中心国际人才服务功能,建设一批“光明科学城国际人才服务驿站”。

今年6月23日,光明科学城人才服务工作站在区行政服务大厅揭牌,工作站率先落地5G视频联办模式,在家门口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便捷高效人社业务。此外,光明区还积极筹备建设光明科学城人才综合服务平台,运用电子人才卡线上线下服务功能,为人才来光明访问、游学、参会、旅游提供全周期全要素的综合配套服务。

此外,光明区还推行领导干部、人才服务专员、行业专家共同联系服务一位人才的“3+1”模式,探索“咨询顾问—项目合作—团队引进”逐步深入推进的柔性引才模式。

从衣食住行到精神家园 托举“人文之城”

在光明区近十年,贝特瑞公司总经理、研究院院长任建国见证了这里日新月异。看到了光明区不断为人才的到来、扎根解决后顾之忧,身边的教育配套、整体安居环境在不断提升后,他在4年前将孩子从北京转学接了过来,在这边正式安家。

通过综合性大学办附校,与本土名校、科研院所等合作办学等方式,光明区引入中山大学、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等一流高校办学前教育、基础教育,打造出光明科学城独有的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全链条创新教育体系。

据统计,三年来,光明区新、改扩建学校(高中、中小学、幼儿园)20所,新增2.9万个义务教育学位,2020年全区义务教育学位总数达8.6万多个。

广纳贤士,要有地可栖。放眼全市,光明区已成为人才保障房的最大供给区和建设区,推出人才优先、科学家优先的住房保障机制,至今已累计筹集建设公共住房34620套,已建成人才保障房16000余套。

此外,通过卫生健康重大项目建设,光明区不断优化就医环境、提升服务质量,满足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医疗资源的不断充实,彰显光明区医疗卫生高地正逐步形成。去年11月,中山七院二期工程开工,该项目紧邻光明科学城,共规划床位3200张。据规划,该项目将建设成为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国家级应急与灾难医学中心、国家级保健康复中心,成为深圳市的中心医院和一流的湾区医院。市中医院光明院区病床总规模3000床,目前已完成主体封顶,预计2023年启用。

从衣食住行到精神家园,一个日渐丰盈的光明正在焕发新活力。去年,光明区文化艺术中心投入使用。今年9月15日,光明区举行十大文体设施发布会暨首批文体PPP项目签约仪式,一批新重大文体设施即将崛起。

随着城市基础配套逐渐升级,可以看到,光明区高质量高颜值城市配套体系已具雏形。

如今,很多科创人才都知道光明区将崛起世界一流的科学城。“近几年可以明显感受到,招博士不再是难事。”任建国说道。现在,贝特瑞研发团队中博士人数不断增加,已拓展到了62人。

【撰文】刘倩希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 王玮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