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镇工作队为新垌镇发展“把脉寻方”:茶果之乡播下振兴种子

南方+ 记者

南方+ 杨建雄 拍摄

金秋时节,秋茶飘香。高州市新垌镇屋背岭上的一茬茬茶梢悄悄冒出尖尖角,在阳光下泛着油绿的光。几位茶农干净利落地将一根根芽叶采下,不一会儿就装满一小箩。

“好山好水出好茶,这么好的产业基础值得我们再好好谋划。”岭头上,几个头戴草帽的生面孔走进茶农的视野中。他们正是由省法院、中远海运散货运输有限公司和省农行东莞分行人员组成的驻新垌镇帮镇扶村工作队。

自7月底进驻以来,这支工作队就扎进了新垌镇的乡间地头,或探查山野,或进户寻访,或在村委会伏案讨论,力求把准当地发展振兴的脉络,探索符合发展实际的新路径。

工作队希望,三年后这个山区“茶果之乡”能焕发新的活力。

2021年9月17日《南方日报》高州视窗02版

2021年9月17日《南方日报》高州视窗02版

南方+ 杨建雄 拍摄

转换身份  做好走访调研“必修课”

新垌镇地处高州市东部山区,辖19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过去一个多月,这支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一步步丈量新垌乡土,行程满满当当。

“走快点,再看看村尾那户的情况。”午间,工作队刚从新垌镇新德村一低保户家中走出,队长杨浩便呼喊队员朝村尾走去。这是工作队走访的第12个行政村。

入驻后,工作队迅速完成身份转换,把调查研究作为驻镇第一课,每到一处调研都仔细了解群众的家庭和生活情况。在工作队看来,现阶段群众虽然已经脱贫,但要守住这得来不易的好成绩,就务必建立起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绝不能让脱贫群众再返贫。

俯瞰新垌镇。

俯瞰新垌镇。

低保户小邓走进工作队的视野。小邓今年刚满20岁,家住高良山区。母亲区女士患病多年,哥哥也患有听力障碍无法跟人正常交流。好在有政府帮扶,一家人的生活才有了保障。近两年,兄妹俩都在外务工,患病的母亲一直是好心的邻居帮忙照应。这次小邓特地请了几天假回村,想把母亲寄养到医院,接受更好的照顾,同时兄妹俩也能在外安心务工。

但是医院肯不肯收?费用贵不贵?条件怎么样?手续怎么办?这些问题困扰着涉世未深的小邓。如果这两天办不成,会影响她返程务工,甚至可能面临失业。

工作队员史志永和李俊锋了解到情况后,周末两天顶着烈日奔波在高州市区、新垌镇政府和高良村之间。皇天不负有心人,事情终于有了圆满结局。8月29日,小邓母亲顺利入住某医院,小邓也终于能赶回深圳复工。临别时,挂任高良村第一书记的史志永让小邓放心,“以后有需要帮助的地方,可以随时找我们!”

驻村第一书记史志永入户走访调研。

驻村第一书记史志永入户走访调研。

根据前期调研摸底,工作队梳理出全镇现有脱贫不稳定户47户,并登记造册。“接下来我们要完善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严格落实好中央关于5年过渡期内‘四个不摘’的要求,针对每户不同情况制定行之有实效、有长效的帮扶措施,坚决不让任何一户因工作疏忽而返贫。”杨浩说。

一个多月以来,团队完成了前期磨合,各自的分工也更明确。这支队伍既有来自法院的人员,也有管理经验丰富的企业人员,还有金融助理的加入,可以充分发挥各单位和企业的平台优势。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安排,工作队除了队长主管全面工作外,由两人分别驻村挂任第一书记,同时队内分工一人负责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工作,一人负责乡村振兴项目,还有一人是专职金融助理。

南方+ 杨建雄 拍摄

特色帮扶  司法力量赋能乡村振兴

“感谢法院对我们一家的关心和帮助,缓解我们家庭困难,让我们感受到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9月9日下午,驻镇工作队和高州法院、当地学校、村委等部门有关人员,前往申请人小丽(化名)家中送上司法救助金,小丽的父亲十分激动地说道。

小丽一家就在新垌镇长流村,驻村的第一书记刘海文来自省法院。过去,长流村也是省法院精准扶贫工作挂点村。就在两年前,11岁的小丽因一起刑事案件身心受到伤害。据其家人反映,小丽在案发后变得敏感内向,不愿与人接触和交流,甚至2020年以来两次割腕自残。

“我们一直跟踪小丽的学习生活情况。”刘海文走访发现,小丽所在家庭原为贫困户,在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下,家庭已成功脱贫。但其奶奶年事已高,无劳动能力,一家七口仅靠其父亲在外地打工维持生计,收入不稳定,存在返贫风险。

随即,工作队联系高州法院主动开展多元化救助,帮助其申请国家司法救助金,多次与高州市妇联、共青团、当地镇政府、学校、村委等部门协调沟通,努力为小丽提供学习和生活帮助,并联系心理治疗机构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和辅助治疗,形成司法救助工作合力。

这是省法院驻镇工作队结合专业优势,进行特色帮扶的一个案例。工作队调研后发现,山区相对闭塞,继续加大司法惠民服务十分必要。

长流村民代表在司法惠民中心观看庭审直播。

长流村民代表在司法惠民中心观看庭审直播。

长流村于2019年10月率先在全省设立了司法惠民服务中心,帮助村民用法解决了一件件邻里关系、抚养赡养等纠纷,越来越多的村民相信法律的力量。根据长流村的实践经验,如今在高州市建成35个司法惠民服务中心,瞄准基层善治,把“诉源治理”挺在前面,让大量纠纷通过前端防控消化在萌芽状态,打造基层治理的“前沿战斗堡垒”。

“司法惠民服务中心是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服务乡村振兴的创新方式,为群众提供了家门口便捷高效的司法服务,有效促进社会治安持续好转,助推诉源治理工作取得明显实效。”刘海文表示,下一步,工作队在驻镇期间将注重发挥司法惠民服务中心作用,为群众提供便捷、优质的司法服务,创造性开展咨询服务、普法宣传、司法调解、以案说法等,提高干部群众、企业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能力,引导人民群众在法治轨道上解决问题,让法治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南方+ 杨建雄 拍摄

谋划产业  让“茶果之乡”品牌更响亮

新垌镇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土质肥沃,盛产茶叶、黄皮、荔枝、龙眼等,素有“茶果之乡”美誉,多次荣获“高州市农村经济综合实力十强镇”称号,农村经济基础较好。

在茶叶专业村明星村,种茶历史悠久,绿茶生产还保持着比较传统的手工制茶工艺,以荔枝木为柴火,用铁锅烘烤,使茶叶色香味形独具一格。目前,该村种茶面积近千亩,而全镇则有3500多亩。

而新垌种植的黄皮也量大质优,近年年均产量超过2500吨,为高州市乃至茂名市产量第一大镇。

“刚到新垌我们就注意到,这是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农业镇。”杨浩告诉记者,工作队进驻后,已经对镇内的农业产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详细调研。同时他们也发现不少问题,“有的农产品量产虽大,但收益不高,有的产量上不去,发展受限。”

怎么引导优化产业结构,促使经营模式转型升级,延长产业链,让“茶果之乡”的农产品品牌更响亮?这是驻镇一个多月以来,工作队不停思考的问题。

驻镇工作队实地调研新垌茶产业。

驻镇工作队实地调研新垌茶产业。

“新垌茶是镇上的拳头产品,首先要增产增量发展。”杨浩介绍,新垌茶依托当地特有的红土栽种,每年供不应求,应帮助其扩大生产规模,力促绿茶产业向基地化方向发展。在保持古法烘培的基础上,考虑引进科技人才和专家团队,加大科研力度,确保量质不降。未来继续打造“茶园经济”,积极发展生态茶园观光游,开发衍生产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针对黄皮产业发展,工作队拟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大力培育推广新优品种。推动“鸡心”“牛心”优质黄皮种植规模,稳步提高产量,逐渐形成规模效应;邀请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等专业科研机构共同参与帮扶,研发改进新优品种,打造每年4-8月均有新品上市的超长供应时长,实现即可“提早上市”、又可“压轴出场”的发展目标。其次是全力做强做优市场品牌。着力提升新垌黄皮产量、质量,巩固茂名市产量第一大镇地位,向全国产量大镇进军。最后还要全面立体打造黄皮经济。大力推进跨区域、跨境电商物流,解决保鲜保质难题,让新鲜的黄皮以最快的速度进入消费者家里;开展“新垌黄皮文化节”,广泛邀请各地经销商实地参观、采购、旅游,体验新垌黄皮文化,品尝黄皮美食;做好黄皮深加工,建造黄皮生产线,生产黄皮糕点、黄皮饮料、黄皮保健品等,提升黄皮经济产值效应。

工作队还计划深耕镇级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依托并扶持当地发展基础较好的高州市屋梁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联合企业负责人、“广东省优秀创业致富带头人”、高良村党总支书记邱伯全,从新垌镇层面对公司进行升级改造,统筹运营新垌镇辖区相关各村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养殖、初加工、深加工、包装、销售等工作。连同相关种植、养殖帮扶,目前该项目已纳入5年规划项目库。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杨建雄

【通讯员】朱祖永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