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疫情防控成效是一个社会治理能力的集中体现。大亚湾区委政法委从系统部署、统筹兼顾、治理逻辑、风险意识等方面,进一步构建起科学、主动、精准、高效常态化疫情防控体系,用一个个精细化的治理妙招力求社会基层治理“亩产”最大化,以常态化疫情防控提升城市韧性的确定性。我们陆续推出系列报道,讲述大亚湾区委政法委社区基层治理的常态化疫情防控样本。
(澳头街道南边灶村一间心理咨询服务室里,配备资深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以及专业辅助器材。)
从“心”服务暖人心
心理疏导解民忧
8月26日上午,在澳头街道南边灶村一间心理咨询服务室里,随着音乐声起,黄女士在心理咨询师的引导下敞开了心扉。“据您观察,小孩最近精神状态如何?回归家庭后言行上有什么异常的表现吗?”“孩子持续有情绪低落、悲观、兴趣减退等症状,这些都是抑郁症表现,家长应提起重视,要与其多沟通,了解其想法需求……”。这是发生在澳头街道南边灶村心理疏导服务队在网格内家庭开展服务的场景,南边灶村充分发挥“网格+心理服务”优势,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针对社区人员开展专项心理服务。
“现在我家的亲子关系比以前好了很多,我们夫妻俩吵架的次数也少了,家庭更和睦了,说起来还要感谢“网格+心理服务”专家的帮助。”家住南边灶村的黄女士,自从有了二孩之后,两个孩子的情绪照顾不过来,孩子常常哭闹,夫妻俩也跟着烦恼,相互指责对方对家庭不够上心。一次偶然的机会,黄女士向社区内网格工作站心理咨询服务平台求助。对于服务对象提出和反馈的各类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志愿者志王建军都耐心细致进行一一答询,通过了解分析家庭成员的性格,讲解孩子发展的心理特点,提出处理家庭关系的矫正建议,渐渐地解决了黄女士的困扰。
(南边灶村组成心理疏导服务队,定期上门为心理问题易感人群开展心理疏导和干预服务。)
今年6月,南边灶村网格员联动心理服务平台,南边灶村联合社工、心理咨询志愿者组成心理疏导服务队,加强对心理问题易感人群的心理服务和管理,组织网格员定期上门服务,与网格内的职场人士、老年人、妇女儿童、青少年等群体谈心,为辖区精神心理障碍患者及其家庭开展心理疏导和干预服务,利用所学心理服务技能帮他们排解压力,并将他们的心理状态进行精准摸排、调查记录。
为民解心忧
创新“网格+心理服务”模式
“网格+心理服务”模式也是大亚湾区委政法委、澳头街道办积极推进民心工程落地的具体实践之一!去年10月,南边灶村在网格试点工作开展中,将心理服务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关键一环,不断整合辖区网格内的专业心理服务资源,积极探索“网格+心理咨询服务”新模式。
“防疫人员工作压力大,用心理疏导的方式可以为他们有效解压。”疫情期间,长期高压的工作状态,可能会让防疫工作人员产生不良的情绪反应,心理咨询师则通过聊天、询问的方式,帮助防疫人员正确面对压力、合理调节情绪及学会减压,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在南边灶村网格工作站,设立了心理咨询服务环节,在站内配备资深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以及配置心理模具、沙盘、放松椅等专业辅助器材,在南边灶村网格内定期开展心理疏导工作,通过为村(居)民提供专业心理培训、精准心理辅导,解决网格员、居民心理诉求,夯实网格“微治理”基础,逐渐形成“宣传、教育、疏导、干预、赋能”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工作格局。
(南边灶村组成心理疏导服务队,定期上门为心理问题易感人群开展心理疏导和干预服务。)
作为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微窗口”,积极探索实践社会心理服务新模式是文明实践的生动体现,更是推进党史学习教育与深入落实为群众办实事结合起来的生动体现。南边灶村“网格+心理服务”模式进一步丰富了辖区内公共服务供给,给社区普通群众和有需要的特殊群体提供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排查、心理咨询、心理帮扶等服务,更好满足了社区居民群众精神需求。
来源:大亚湾政法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