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试验”成长记 | 汕头华侨试验区7周年特别报道(上)

南方日报

汕头华侨试验区,顾名思义就是一个试验性平台。越是试验,越需要改革开路,越需要创新引领。

2014年,国务院批复同意在汕头经济特区设立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时,要求充分发挥华侨华人资源优势,把试验区建设作为汕头经济特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的重大举措,积极开展先行先试,为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探索新路。

华侨试验区成立之初,直管区东海岸新城还是一片滩涂。  南方+ 杨立轩 拍摄

华侨试验区成立之初,直管区东海岸新城还是一片滩涂。  南方+ 杨立轩 拍摄

7年来,“大胆试、大胆闯”成了这个国家级发展平台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初心和动力。基建先行、金融探索、产业赋能、人才引进、聚侨引侨……汕头华侨试验区一路大刀阔斧、披荆斩棘,创造了多个“全国首个”“全国率先”“粤东第一”。

金融探索——

打造全国首个“华侨板”

2015年,汕头华侨试验区设立一周年之际,全国首个以华侨为核心概念的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华侨板”正式开板。2019年,“华侨板”升格为广东股权交易中心汕头分公司,融资通道和孵化转板功能更趋完善。

“华侨板”面向广东省内中小微企业,特别是侨资企业以及粤东地区中小微企业,截至2021年8月31日在板企业达到630家,累计实现融资超10亿元,托管股本超102亿股。

金融探索,步履不停。

汕头华侨试验区设立运作粤东首只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华侨产业母基金,启动科创子基金项目投资。科创子基金投资项目4个,合计投资金额4155.85万元。

目前,已有华润、比亚迪等注册基金公司、互联网小贷公司、融资租赁企业等35家金融服务机构,合计注册资本约25亿元。同时,探索借助自贸区政策,开展跨境金融业务。今年3月,汕头华侨试验区牵头中国银行汕头分行联手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辖属自贸区分行,办理粤东地区首笔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业务,金额1亿元人民币。目前,该项业务规模已扩大到8亿元。

汕头华侨试验区还在全国首创出台“助企贷”金融扶持政策和配套办法。由财政出资5000万元作为信贷风险补偿资金,通过与4家银行合作,为“华侨板”挂牌企业提供贷款支持。截至2021年8月12日,“助企贷”累计帮助89家企业取得银行贷款共约3.6125亿元,有效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全国首个以华侨为核心概念的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华侨板”。  南方+ 杨立轩 拍摄

全国首个以华侨为核心概念的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华侨板”。  南方+ 杨立轩 拍摄

产业赋能——

数字基地培育现代产业

有了金融服务作支撑,产业发展就更有底气。

7年来,汕头华侨试验区把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作为主攻方向,着眼新经济新业态,创建数字科技产业基地,持续引进高产值数字科技创新企业。

位于汕头东海岸新城新津片区宝能时代湾T3栋6至10层的数字科技产业基地,是汕头华侨试验区探索培育现代产业的一个全新平台。自今年初成立以来,该基地积极发展电商直播、供应链、大数据、信息技术等新经济产业,先后引进广东臻和实业、稻谷传媒等一批数字经济、供应链服务中台、短视频内容、智慧航空等企业落户,进一步加快现代产业聚集发展。

“这里各种政务服务让我们感到满意和暖心。”广东臻和实业负责人刘鸿表示,企业从前期登记注册、场地提供,到后续政策优惠申请等,都得到了试验区管委会的大力支持。在他看来,试验区在产业扶持方面不断创新及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是企业落地的最大吸引力。

数据显示,该数字基地已有49家企业正式入驻,合计注册资本5.65亿元;今年1-7月,入驻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合计94.66亿元,纳税合计1946.62万元;为43家新落户企业提供了注册登记地址,注册资本合计9.28亿元。

产业项目是发展之本,更是强区之基。

除了搭建新兴产业平台,汕头华侨试验区近年来多次赴广州、深圳等地,对互联网、数字经济、金融等领域的新经济项目进行上门招商、精准招商。

截至目前,已有宝能、明园、太安堂、雅士利等13个总部经济项目落户,总投资约200亿元,吸引200多家企业注册入驻。

深汕协作——

首个深汕协同科技园落地

建设深汕协同创新科技园,也是汕头华侨试验区发力现代产业的一番创新探索。

作为深汕深度协作背景下首个落地汕头的园区,深汕协同创新科技园建成后,将对接深圳创新资源和承接深圳产业转移,培育一批独角兽企业。

该科技园位于汕头华侨试验区东海岸新城新溪片区,总面积1400亩。园区借鉴深圳湾科创园先进建设模式,充分发挥华侨试验区独特的政策和区位优势,规划布局高新技术产业区、产学研基地、企业孵化器、金融商务区、总部商务区、配套生活服务区等功能单元。同时,将目光瞄准深圳的优质企业,重点引进深圳的大型国企、民企和高新技术企业。

目前,首期深圳市汕头商会科技园项目、深汕数字科创产业园两个项目已入驻园区,总投资约15亿元。接下来,汕头华侨试验区将以首期项目为着力点,吸引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打造粤东特色产业示范区。

深化深汕深度协作,除了“引进来”,还需“走出去”。

今年3月,汕头华侨试验区管委会和深圳前海合作区管理局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在政策互鉴、产业联动、港澳侨合作、文化交流、干部交流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

“深圳前海和汕头华侨试验区同属国家级发展平台,服务国家战略是双方的共同使命,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双方的共同基因,对接港澳侨资源是双方的共同优势。通过合作,汕头华侨试验区能更多地学习借鉴深圳前海的先进经验、对接高端资源、借力加快发展。”华侨试验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陈斌表示,在双方已有的合作基础之上,近期深圳前海“一平台一枢纽”战略定位及实施,将成为汕头华侨试验区汲取发展动力的新源泉。

基建先行——

全国首条填海造陆区综合管廊

对于一个新设立的国家级发展平台来说,基础设施建设俨如区域发展的根基。7年来,汕头华侨试验区通过布局超前规划,构建交通路网及市政管网,完善功能配套。

不久前,全国首例填海造陆区综合管廊在汕头市华侨试验区东海岸新城竣工。该综合管廊位处东海岸新城新溪片区地下,全长约14.54公里,由三纵三横6条管廊组成,设计为电力舱、水信舱、燃气舱共三舱截面。

在综合管廊的监控中心,一个LED大屏监测着地下实时动态。哪里出现事故,哪里发生异常,不仅一目了然,更可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在汕头华侨试验区,全国首条填海造陆区综合管廊已竣工。  南方+ 杨立轩 拍摄

在汕头华侨试验区,全国首条填海造陆区综合管廊已竣工。  南方+ 杨立轩 拍摄

“这是自动化的监视与侦测系统,地面上设置大数据操作平台,地下管廊内则安装了700多个摄像监控,24小时动态监测。”中交汕头城市综合管廊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工程建设部副经理杨志勇介绍,地下综合管廊最大的特点,就是实现管理智能化。以往普通市政管网一旦出现问题,需要人工开挖检查维修,但在地下综合管廊,任何角落出现异常都会自动传至监控中心,管理人员可通过掌握情况进行精准修复。

“地下综合管廊隐藏在道路绿化带下方,市民驱车在新溪片区主干道,是看不到井盖的。”杨志勇说,地下综合管廊是一种集约化、科学化的先进管线敷设方式,能够有效解决了空中“蜘蛛网”及路面“马路拉链”等城市管理难题,大幅提高城市基础设施配套现代化程度和建设标准,保证管线布局合理、维护便捷、运转高效,节省城市空间,同时还增强管线综合防灾抗灾能力和使用寿命。

据了解,该综合管廊未来将承担新溪片区水、电、通信、燃气等必需资源的供给与循环,同时成为对接深汕协同创新科技园的重要基础设施。

人才引进——

汕头首创博硕士人才挂钩企业

从“一张白纸”起步,汕头华侨试验区要发展,始终要靠人试验,靠人实现。近2年来,汕头华侨试验区通过引进博硕士三年行动计划成功引进了120名博硕士,试验区管委会工作人员硕士以上学历占比更超过了70%。

如何进一步发挥高学历人才的潜能和价值?汕头华侨试验区给出的答案是:博硕士人才挂钩联系直管区企业制度。

“高学历人才引进后,如何助力产业发展,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汕头华侨试验区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吴长林告诉记者,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汕头华侨试验区近年来不断探索新模式,希望能更好发挥新引进人才的专长,完善政企沟通机制,优化区域营商环境,最终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按照人才挂钩联系企业计划,汕头华侨试验区新引进博硕士人才,均要挂钩联系企业活动。其中,硕士人才负责联系面上企业,每人对接约10家,提供企业所需的支持和服务;博士人才挂钩1家重点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联合创新,甚至可直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下来还要组建若干科技服务团,定点联系服务试验区重点项目。

王迎是汕头华侨试验区一名新引进的博士人才,他挂钩的企业是广东航宇卫星科技有限公司。在日常工作中,他一方面要当好“店小二”,做好服务企业的工作,另一方面利用自己的专长和技术协助企业开展科研工作,激发双方的创新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自王迎挂钩联系广东航宇卫星科技有限公司以来,已延伸出一个全新项目——成立大健康产业研究院。目前,该项目正进行前期准备工作。王迎告诉说,未来争取把项目落地,吸引更多行业相关的企业加入,将产业做强做大。

华文教育——

粤东首个面向海外的“云课堂”

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汕头华侨试验区被寄予厚望。探索文化输出的试验路径,也延伸至海外。

疫情之下,援外华文教师无法正常到位,海外华文教育受到影响。汕头华侨试验区就利用互联网探索华文教育新路径,打造粤东首个面向海外的“云课堂”。

2020年9月,汕头华侨试验区连同汕头市委统战部、汕头市教育局启动海外华文教育在线直播基地建设。最初,以泰国作为试点国,由汕头华侨中学老师对6所泰国华校开展常态化线上华文教育,直播授课135课时,累计服务小学至高中的学生逾3000人次。

华文教育直播基地打造粤东首个面向海外的“云课堂”。  南方+ 杨立轩 拍摄

华文教育直播基地打造粤东首个面向海外的“云课堂”。  南方+ 杨立轩 拍摄

之后,“云课堂”将逐步铺开,先后增加了柬埔寨、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华校作为新的试点学校,计划在新学期服务海外华校10所以上,覆盖学生超1万人次。

同时,该基地不断完善功能,开发线上教学系统“华文教育创新发展智慧平台”。在泰国试点建设“智慧课堂”,进一步扩展以“潮菜师傅”为重点的职业技术教育视频制作;向菲律宾青少年提供潮汕美食、文化、中华传统艺术课程40课时,累计服务超过2000人次。

互联网赋能,多角度创新……显然,一条传播侨乡文化的独特路径正在汕头华侨试验区逐步形成。

“希望利用这一平台,继续讲好中国故事、汕头故事,搭建海外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平台。”据介绍,汕头华侨试验区将积极申请海外华文教育创新发展中心,积极打造华文在线教育特色品牌,构建一个以语为侨、以文化人的通侨联侨新模式。

华侨试验区7周年。

相关:新高地 | 汕头华侨试验区7周年特别报道(下)

【策划】孙朝阳 廖奕文 

【统筹】赵文君 辛均庆

【记者】杨立轩 

【实习生】 吴宏彬 

【通讯员】 陈妍彤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1

编辑 肖俏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