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黄埔临港经济区“十四五”发展规划》(下称《规划》)正式印发。
《规划》提出了“三化”,即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港城都市化。黄埔临港经济区和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鱼珠片区)将构建“一核三带多点”的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建设以人工智能为引领、以数字技术为驱动、以信创产业体系和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为支撑、宜居宜业宜游的全球智慧创新港城。
“十三五”期间,黄埔临港经济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总部经济、航运服务、文化旅游、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等主导产业加速集聚。持续推进广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2016年至2020年,黄埔港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68765万吨、1786万TEU(标准集装箱),新增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企业1500余家,总注册资金超186亿元。
基于此,展望2035年,临港经济区将实现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社会保障、体制创新等系统升级,数字经济与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占据经济主导地位,港城一体化水平大幅提升,新发展理念全面彰显,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发展走在全国乃至世界前列。具体而言将实现五个“高”:高质量数字经济体系全面建成,高水平港城融合全域空间协同,高品质海丝休闲城区引领示范,高效能智慧治理体系充分彰显,高福祉民生服务保障广泛享有。
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趋势和区域发展条件,临港经济区将在未来五年实现以下目标:
1、人工智能引领新发展,建成数字经济试验区。基本建成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鱼珠片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2、临港产业实现新提升,建成新贸易创新中心。广州第二中央商务区(黄埔片区)功能完善,广州国际航运枢纽建设能级不断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现代服务创新区、服务“一带一路”的新贸易创新中心初步形成,航运、贸易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
3、港口转型取得新突破,建成港城融合示范区。实现黄埔港岸线与腹地、空间与配套、景观与功能“三统筹”,港、城、岸、岛一体化发展,鱼珠、黄埔老港一带更新改造有序推进,建成粤港澳大湾区港城融合示范区。
4、生态建设迈上新台阶,建成滨水生态文明示范区。
5、治理效能达到新高度,建成数字化社会治理示范区。
打造“一核三带多点”空间新格局
“十四五”期间,黄埔临港经济区的发展总体思路是“三化”,即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港城都市化。
该区将在黄埔临港经济区和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鱼珠片区)构建“一核三带多点”的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建设以人工智能为引领、以数字技术为驱动、以信创产业体系和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为支撑、宜居宜业宜游的全球智慧创新港城。
“一核”:数字经济核心区
规划范围:护林路东部区域,以中国软件CBD为核心,包括中国游戏软件谷、中国智能网联国家创新中心等,是“双轴”之一科技创新轴的关键节点。
发展定位:以中国软件CBD为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鱼珠片区)产业内核,建设以区块链为特色、以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为重点的核心功能区。
“三带”:数字创新带、滨江商务带、文旅休闲带
1.数字创新带
规划范围:护林路沿线区域,是“双轴”之一科技创新轴的重点区域。
发展定位:聚焦核心装备、系统软件、信息技术、自动驾驶、关键材料、基础零部件等领域,面向全球配置创新资源,布局大科学装置及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实现工程化、产业化突破,打造十里数字经济产业长廊。
2.滨江商务带
规划范围:沿珠江北岸黄埔港岸线,是“一岸”的沿江产业带“最强最美十公里”。
发展定位:以推进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为抓手,围绕珠江沿岸品牌段、品牌公共空间、品牌活力区建设,推动鱼珠、黄埔老港一带连片改造,实施亲水道、跑步道、骑行道“三道”贯通,全面融入高端产业带、科技创新带、历史文化带、都市景观带、滨江休闲带、公共服务带“六个功能带”建设,打造广州第二中央商务区、服务“一带一路”的新贸易创新中心。
3.文旅休闲带
规划范围:包括深井、长洲、洪圣沙、白兔沙、大吉沙、娥眉沙、大蚝沙等七个江心岛屿及珠江水道在内。
发展定位:活化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加强生态织补修复,串联沿江生态岛屿,优化水上文旅线路,将连片岛屿打造为黄埔区滨水文旅休闲带、珠江国际慢岛。
“多点”:十五个特色功能区
规划范围:黄埔临港经济区、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鱼珠片区)。
发展定位:规划建设十五个特色功能区,涵盖数字经济类、综合服务类、宜居生活类、生态休闲类、文化宜游类等特色功能,全方位保障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全球智慧创新港城。发展重点如下:
1.数字经济类。包括黄埔科学园、枢纽发展区、CBD数字产业区、双沙软件产业集聚区、智创宜居拓展区。加大重大技术装备和工业软件创新应用推广,打造高端完备的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产业生态。
2.综合服务类。包括鱼珠航运服务商务区、国际总部与产业金融中心区、数字智创集聚区、大沙地智慧商业服务区。依托产业转型升级,推动航运、贸易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打造高端航运服务、金融产业集聚区,建设港城一体、产城融合的黄埔港国际综合服务功能区。
3.宜居生活类。包括茅岗横沙智慧社区、文冲文园智慧社区、智创宜居拓展区。深挖内需潜力,完善城市配套功能,培育壮大多元化消费。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强化产业创新、居住生活、文化旅游休闲综合功能布局,打造一批智慧生态宜居社区。
4.生态休闲类。以龙头山森林公园、黄埔公园为生态保护区的中心,建成集生态功能、森林景观功能、旅游观光功能、休憩健体功能、科普教育功能、主题文化项目功能、节事活动功能、现代农业综合开发与产学研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综合性生态休闲公园。
5.文化宜游类。建设珠江国际慢岛(包括长洲岛黄埔历史文化休闲区、大吉沙隆平现代农业休闲区等)、南海神庙历史文化综合发展区,充分串联整合黄埔古港、南海神庙、黄埔军校旧址等人文优势,活化利用深井古村落等历史建筑群,探索打造新时期海丝文化与全球海洋文明的共情交融平台。
推进港城都市化,推进一批旧村改造
“十四五”期间,黄埔临港经济区将持续推进港口与城市空间整合与功能优化,注重港口与产业、城市发展有机结合,建设港城都市化与产城人融合示范区、世界级海丝文化生态休闲示范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全球智慧创新港城。
具体而言,临港经济区将加快城市更新步伐,释放高品质城市空间。深入推进省“三旧”改造改革创新试点,大力推进港湾一二村、鱼珠旧城、鱼木小区、新溪旧城、石化大院等一批旧城改造,嘉利仓码、广建·鱼珠湾、太古可口可乐、鱼珠煤场等一批旧厂改造,茅岗(茅岗路以西、茅岗路以东)、横沙、文冲(石化路以西)、双沙、下沙(珠江村、新溪片)等一批旧村改造,释放与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高品质城市空间。
在统筹地下空间开发方面,临港经济区将打造以鱼珠地下综合利用组团、裕丰围地下综合利用组团为主,以保利鱼珠港地下复合利用组团、国际邮轮城地下复合利用组团、大沙地地下复合利用组团、黄埔新客站地下复合利用组团、文冲地下复合利用组团、文冲船厂地下复合利用组团为辅的“两主六次”地下综合利用组团,立体化拓展城市空间,促进城市地上地下有机系统的协同发展、可持续发展。
在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方面,全面提升教育品质。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资源布局,继续推动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全面推进合作办学、集团化办学,建好“黄埔军校”系列学校。贯彻落实“区管校聘”改革措施,大力引进更多名师,增加优质教育供给,形成创新型教育特色。医疗方面,将形成20分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圈,实现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助餐配餐服务、医养结合服务、平安通服务、养老机构医疗服务“5个全覆盖”。
【南方+记者】吴雨伦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