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小米宣布推出一款穿戴概念新品——小米智能眼镜探索版。
通讯员/受访者 小米 供图
据小米介绍,作为一款全新交互的穿戴式智能终端,它有着普通眼镜一样的轻巧形态,仅重51克。眼镜内部集成了Wi-Fi/蓝牙模组、摄像头等497个传感器和通讯模块,依托先进的MicroLED光波导技术显示,用户佩戴即可实现通话、导航、拍照、翻译等众多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它还可以运行Android系统。日常佩戴时,用户可以在眼镜上接收通知消息,只筛选重要信息显示避免过度打扰;通话时,用户透过镜片就可以直接看到对方号码,并利用眼镜内置的麦克风和扬声器清晰对话;导航时地图信息实时呈现眼前;利用眼镜前方的500万像素摄像头,眼镜还可以实现快速拍照和拍图翻译功能等。
通讯员/受访者 小米 供图
从技术角度来说,打造这样一款智能眼镜并不容易。由于形态的限制,智能眼镜的显示和堆叠是必须攻克的难题。据介绍,小米本次采用了MicroLED光波导技术,将芝麻粒大小的MicroLED微型显示屏隐藏于镜架之中,通过光波导镜片的折射和扩散,让图像画面即时呈现至眼前。相比于其他技术方案,光波导技术仅通过单一镜片实现了复杂的光学结构,可以明显减少设备体积和重量,是唯一一个可以让智能眼镜接近传统眼镜形态的技术。
不过,打造智能眼镜,小米并非第一家。早在2012年,谷歌面向大众消费者打造的,能通话、能收发信息、能联网、能用语音控制的“谷歌眼镜”就已亮相,且一度被认为是“革命性创新”,被无数圈内人士赋予厚望。只不过,由于功能不完善、支持的应用数量过少、售价过高等原因,该产品在2015年就早早退场。
而据业内人士分析,第一代“谷歌眼镜”短命的背后,充分暴露除了用户对隐私数据泄露的担忧:眼镜支持拍摄功能,在公开场合可能被用作“偷拍神器”;谷歌在为用户提供导航、信息收发等服务时,也需要收集大量的用户数据,数据会否会被违规使用也未可知。
针对第一点,小米已经提出了初步解决方案:在拍照时,眼镜上的指示灯会在摄像头工作时亮起,提醒路人保护隐私。但围绕第二点,小米要获取用户充分的信任,恐怕没有那么容易。但无论如何,作为一款充满想象力的产品,智能眼镜还是值得用户期待的未来。
【记者】许隽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