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器云集!子龙鼎、大盂鼎、大克鼎合体亮相国博

南方+ 记者

9月14日,商周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三件青铜大圆鼎——子龙鼎、大盂鼎、大克鼎,首次齐聚国家博物馆。“礼和万方——商周青铜鼎特展”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上海博物馆携手推出,汇集了近40件商周时期极具代表性的青铜礼器,这批时代见证物的“前世今生”随展览缓缓展开。

展览海报。

展览海报。

展览分三个单元,多方面综合呈现商周青铜礼仪文明的源远流长。第一单元“圆鼎之尊”,集中展示商周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三件青铜大圆鼎:子龙鼎、大盂鼎、大克鼎。第二单元“鼎见万象”,重点文物有㺇鼎、㺇簋、南宫柳鼎、禹鼎、爯鼎、任鼎、柞伯鼎等。第三单元“吉金遗墨”,分别展示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的几种全形拓。

展览现场图。

展览现场图。

重器云集:圆鼎之尊联袂亮相

恰逢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子龙鼎、大盂鼎与来自上海博物馆的大克鼎联袂亮相。这种规格的青铜器鲜有机会在单一展览中共同亮相,本次三尊重器齐聚一堂,殊为难得。

子龙鼎,因其腹壁近口缘处铸有铭文“子龙”二字而得名,造型雄伟稳重,是迄今所见商代圆鼎中体积最大的。相传于20世纪20年代出土于河南辉县,后流入日本,又辗转至香港。 2006年4月,国家文物局将子龙鼎征集回国。

子龙鼎。

子龙鼎。

大盂鼎,相传于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岐山县京当乡礼村,几经辗转,后为潘祖荫所有。抗日战争期间,为躲避日寇劫掠,双鼎被装入木箱安置于潘宅地下。1951年,潘氏后人潘达于女士将其献于上海文物管理委员会,后藏于上海博物馆,1959年,前中国历史博物馆开馆,大盂鼎应征北上。

大孟鼎-现场图。

大孟鼎-现场图。

大克鼎,于清光绪年间在陕西省扶风县法门镇任家村出土,后不久为工部尚书潘祖荫所得。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主持潘氏家事的潘达于女士决定让大克鼎等再次入土埋藏,苏州沦陷后,先后有数批日军闯入潘家搜查,所幸始终没有找到。1951年,潘达于女士决定无偿捐赠大克鼎和另一件国宝大盂鼎给国家,后成为上博最重要的“镇馆之宝”之一。

大克鼎-现场图。

大克鼎-现场图。

这三件鼎是中国古代青铜鼎中的经典之作,承载着中华早期文明的灿烂成就,它们在近代出土、保护、流失和归藏的颠沛命运,也充分见证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光辉历程。考其体量与内涵,可称“圆鼎之尊”。

前世今生:让观众看懂青铜器

这些重器的价值并不局限在器物本身,其出土、收藏、流传的经历,以及参与其身世历程的鉴藏家、守护者赋予了它们额外的时代见证物的属性。对于青铜鼎的前世和今生,本次展览均有所关注和呈现。

展览将子龙鼎、大盂鼎、大克鼎安排在相对独立的空间内,以物质遗存和礼仪文明为核心,营造多角度、全方位的展示效果。青铜器铭文既是商周青铜器的特色和标志,也是本次展览的重要内容。展览以图片、拓片、多媒体等多种手段,着力呈现更加多元、更加清晰的铭文面貌,让观众领略中国早期文字的独特魅力。

大克鼎-铭文拓片。

大克鼎-铭文拓片。

此外,展览还以释文、译文等方式,全面解读大盂鼎、大克鼎、子龙鼎等代表性重器的铭文内容,让观众了解古代文字,读懂古代文明。

㺇簋-铭文拓片。

㺇簋-铭文拓片。

精品裸展:与观众零距离对话

得益于科学的文保措施和精心的展陈设计,在本次展览中,名冠宇内的子龙鼎、大盂鼎、大克鼎三大重器以及禹鼎、雷纹鼎等同样具有极高历史、美学价值的精品文物将以裸展形式与观众“零距离对话”。

由此,观众可以更加真切地观赏青铜重器,感受商周礼仪文明带来的震撼和冲击。

据悉,疫情防控特殊时期,展览还将综合利用新媒体技术,以丰富的文字、图片、音视频、虚拟展厅等形式,通过多种渠道持续推送“云看展”精彩内容。广大观众可足不出户,在手机和电脑上欣赏展览相关精彩内容。

【记者】刘长欣

【实习生】张娇

编辑 彭奕菲
校对 黄买冰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