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补评论缺位:反击“流量至上”亟待专业评论及时发声 | 文艺观

南方日报

【编者按】

中央网信办“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于今年6月启动以来,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不断掀起热议。近日,中宣部又印发《关于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的通知》,针对流量至上、“饭圈”乱象、违法失德等文娱领域突出问题集中力量整治,廓清社会风气,更是令人拍手称快。

与此同时,广电总局、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中国文联等相关部门、单位纷纷发布管理条例,出台自律公约,推进演艺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日前,广东省文联在穗召开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和行风建设工作座谈会暨广东省文联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委员会成立大会,旨在加强文艺工作者职业素养,营造昂扬向上、风清气正的文艺环境,促进新时代广东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

互联网时代,如何理性、深刻地认识病态追星、畸形审美等现象的逻辑成因和危害性?怎样有效阻断不良风气的蔓延,强化审美和价值观引领,推动网络生态持续向好、保持“清朗”?在颜值、流量和话题大行其道的今天,“崇德尚艺”为什么仍然是文艺工作者“一生的功课”?“饭圈”乱象丛生,又暴露出青少年素质教育上还存在哪些亟待弥补的短板?2021年9月14日《南方日报》“文艺评论”版推出特别策划,评论家围绕上述话题进行分析探讨。


【作者】郑焕钊(暨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广东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随着移动数字文化的发展,包括网络影视、综艺、动漫、游戏、直播、短视频等在内的网络文艺新形态新现象以愈来愈快的速度发展,其文化内涵和审美形态不断迭代更新,尤其在资本和技术的推波助澜之下,其产业化融合趋势不断加强,边界拓展与社会渗透不断深入,无论从受众规模还是影响程度来说,无疑已成为主流文艺形式之一。

然而,在网络文艺高速发展和迭代更新的同时,由于相关的管理规范制度尚不健全等原因,一时间网络文艺领域乱象频生,无论是未成年人沉溺网络游戏,还是网综选秀所带来的畸形审美问题,抑或是病态追星对社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都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网络文艺早已超出文艺领域,具有广泛的覆盖面、影响力和渗透性,对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影响尤甚。

网络文化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健全监管机制,对相关责任主体进行专项行动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发挥文艺评论在评价共识和审美共识构建中的重要作用。此前中宣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就从“提高文艺评论的专业性和说服力”“健全完善基于大数据的评价方式”等方面提出了要求。

近日中宣部发布的《关于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的通知》中,进一步强调要“强化舆论监督,营造良好环境。发挥文艺批评作用,引导正确审美”。

加强对网络文艺的评论引导,为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构建价值尺度,是网络文化与文娱领域治理的重要环节。近来主流媒体相继开辟文艺评论版面,邀请各领域专家对“饭圈”乱象、违法失德、流量至上等文娱领域焦点进行集中讨论,引导人们正确认识问题根源,分析“唯流量论”所带来的危害,并从如何加强引导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这种评论以专业的姿态及时发声,达到引导舆论、以理服人的效果,也为相关部门进一步出台监管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然而,在肯定成效的同时,我们需要清醒地看到,这些乱象的出现,与网络文化价值评价与舆论引导体系还不完善、不健全有关。

具体表现为文艺评论的及时性和专业性两种缺失:

第一,相较于海量的网络文艺新作品与新现象,专业文艺评论的及时跟踪存在明显缺位,导致网络文化的舆论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被铺天盖地的各类营销文以及“饭圈”对数据的控评所主导,专业评价的价值引导与审美引领作用没有得到应有发挥。

第二,面对网络文艺的新经验与新问题,网络文艺评论存在专业性的不到位。以近期对网综选秀的畸形审美的讨论为例,有的评论家在罗列当下各种备受诟病的艺人违法失德现象时,生硬、粗疏、笼统地将艺德的缺乏归咎为某种不良审美喜好所致,这就存在着违背事实和归因谬误的问题。对错误的价值观念和畸形审美需要进行立场鲜明的批评,但必须建立在对批评对象的客观深入认识的基础上,不能以立场取代分析,否则就会产生事实悖离、理性缺失和逻辑谬误,反而可能让价值引导走向狭隘和偏颇,带来价值领域的撕裂。

网络文艺具有规模庞大、迭代迅速和现象复杂等特点,而一部分传统文艺评论家由于固有思维的限制,对网络文艺存在一定的偏见,又由于其对研究对象缺乏深入的了解,在批评资源上存在一定的缺位,使其无法进行及时、客观而专业的评价。这是网络文艺评论及时性与专业性缺位产生的重要主观原因。

而网络文艺评论相关的专业、学科和平台建设的滞后,尤其是相关评论阵地和队伍建设的不完善,网络文化舆论引导机制建立的滞后,是另一大客观原因。其中,除了网络文学评论相对完善之外,其他类型的网络文艺与文化的评论体系建设的缺位更是明显。缺乏有力的平台、媒介的充分关注,以及完备而长效的机制上的支撑,这些都为网络文艺评论专业性的发展带来了限制。

然而,由于网络文艺深层次地关涉到当下政策监管、社会心理、产业发展与新的数字时代的文化经验,牵一发而动全身,其波及面广,需要以网络文艺评论的专业性来推动评价共识与审美共识的达成,推动大众评价与专业评价的良性互动,才能真正促进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

以网络文学为例,对于“玄幻”“穿越”与“重生”等热门题材,评论者除了要警惕和批判部分作品可能存在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更要对数字时代、网生代虚拟文化经验进行详实考察,才有可能真正深入探究其创作与接受的现实土壤。再比如偶像与“饭圈”的关系,是随着独生子女、网生代成长中的孤独感,在陪伴、抱团心理驱使的“养成系”文化和趣缘社交的背景下产生的,不断被资本渗透和利用。有关这一话题的批评效力,如果没有建立在对网生世代文化心理及资本产业发展逻辑的深刻理解之上,则无法真正帮助社会形成理性的共识。

专业性是说服力的前提,只有对网络文艺发展的内在逻辑、深层机理和社会效应有切实的认识和研究,才能真正穿透纷繁复杂的表象,直抵相关现象与问题的实质内核,让全社会形成理性的价值共识。

这就需要各方充分提高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加强网络文艺评论与网络文化发展的良性互动,健全网络文艺评论媒体阵地,创新专业评论队伍培养方式,完善舆论引导机制等,以推动网络文艺评论的专业性体系与舆论引导体系的建立。

(本文发表于2021年9月14日《南方日报》“文艺评论”版)

编辑 关雨晴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