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家门口市场蝶变记

南方日报

小市场,大民生。农贸市场综合治理一直以来都是创建文明城市和卫生城市的重点与难点,也是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重要民生工程。自2016年打响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攻坚战”以来,汕头的农贸市场正经历一场从“脏乱差”到“新靓美”的蝶变。

今年7月,汕头作为全省两个发言地市代表之一,在全省精神文明创建九大行动视频会议上作农贸市场升级改造的经验交流。

截至目前,汕头已完成全市近九成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擦亮“面子”、做实“底子”,让群众“菜篮子”拎得更方便、更舒心,幸福指数不断上涨。随着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不断深入,家门口菜市场不断“变形”升级,成为文明城市创建中最鲜活的缩影之一。

通讯员/受访者 受访者 供图

◎硬件改善 

“买得放心、卖得安心”

林菎山是金平区原瑞平市场的老商户,其母亲在上世纪90年代起开始贩卖海鲜。他回忆,过去在老市场,逢下雨大棚就滴水、路面就淹水,环境阴暗潮湿,不仅顾客买菜体验不好,他们在市场里做生意也十分无奈。

彼时,开业半个多世纪的老瑞平市场仍是一个占路为市的农贸市场,虽然为老城区居民买菜提供了方便,但因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已成为“危房市场”,存在严重的消防及安全隐患。

农贸市场作为最接地气、最有人情味的民生保障场所,在群众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维系着每一个人“舌尖上的安全”,也是展示城市文明形象的重要窗口。然而,升级改造全面铺开前,汕头多数农贸市场具有几十年历史,普遍是未经系统修缮改造的传统市场,存在设施老化、脏乱差、管理不规范等问题,还伴随哄抬物价、串通涨价、价格欺诈、缺斤少两等不良行为。有的农贸市场还存在占道经营现象,影响市容市貌。

如何让此类传统农贸市场存续,又使其适应新时代变化,成为摆在城市管理者面前的一道考题。

改变开始于2016年5月,汕头市委、市政府启动创文强管工作的同时,实施农贸市场改造提升项目,全面推动农贸市场建设。

农贸市场改造“第一炮”,就在老瑞平市场打响。彼时,有关部门对原市场进行拆除,取缔临时集散点,还路于民。之后,在距离老市场几百米的地方,投资750万元进行超市式标准改造,建设起总面积3500平方米的新瑞平市场,安置原经营摊档和流动摊贩,解决周边居民买菜需求。

通讯员/受访者 受访者 供图

尝到甜头之后,汕头趁热打铁,相继解决违章搭建长达数十年的海平市场、大华市场、龙眼夜市等“硬骨头”,稳步推进市场改造升级工作。

改造之后,以往脏水四溢、怪味扑鼻等脏乱差现象不见了,新市场合理的设计布局、齐全的配套设施、良好的环境卫生,给市民群众带来了全新的消费体验,吸引不少周边城市的群众来汕头做生意。

来自揭阳普宁的方姨在新大华市场建成后,成为首批“尝鲜”入驻的商户之一。她欣喜地向记者表示,市场内外环境干净,做生意非常舒心,而且因为家乡特产在市场上竞品不多,因此这几年客源十分稳定。

采访中不少市民群众表示,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最重要的是:以往不透明、缺斤少两的消费环境,转变成了公开透明、高效便捷化的消费环境,提高了消费者与商户、与市场彼此之间的信任。

这一点林菎山感触尤为强烈。他说,过去商户与顾客经常会发生口角纠纷、金钱纠纷,让人很难安心做生意,如今有计量监督,有高清监控摄像,少了很多纠纷,顾客买得放心,做生意卖得安心。

◎软件升级

数字化消费成大趋势

今年5月,位于中心城区东厦路与中山路交界处的新长厦市场,仅用不到1个月就完成升级改造并对外营业,令周围居民群众倍感惊喜:市场从地面“下沉”负一层,配置了电动扶梯;还玩起了高科技,顾客可扫描二维码对农贸产品进行溯源,对商户的服务进行评价。新长厦市场选址于空置了15年的原汕建综合市场,充分利用闲置用地解决市民买菜难及原市场经营户的出路问题。新长厦市场场长黄泽锋介绍,在承接传统农贸市场“烟火气”的同时,市场还融入智慧城市建设理念,实现从传统的管理升级转型为数字化管理模式。记者在现场看到,新长厦市场每个摊位上都有一个智能显示屏,上面显示着商户的营业执照、货物单日价格、以及支付二维码等,顾客不仅可通过智能显示屏了解菜价,还能扫描专属二维码点赞和提建议,便于市场经营者根据顾客意见进行优化。

通讯员/受访者 受访者 供图

谢绍光从事蔬菜生意已有十来年,从老长厦市场搬进新长厦市场后,他的摊位越做越大。“负一层更宽敞,加上升级美化一番,感觉不错。”采访当天,陆续有商户前来光顾,一名正在采购的大姐表示,商品全部明码标价,通过扫码还可知道进货渠道,买菜更放心了。购买完毕,她还不忘扫码给谢绍光的服务点了个赞。

“过去,老市场存在商户乱贴标签和二维码的情况,而且也给了不法分子钻空子的机会,一些商铺的二维码被偷换都不知道,等到察觉时,收入已经尽入他人口袋。付款码电子化大大降低收款的风险。”黄泽锋表示,通过信息数据化的方式,能解决乱粘贴的问题,还能解决商户账目混乱、对账麻烦的难题。

如今,农贸市场逐渐呈现信息化、数字化发展趋势。据记者了解,早在四五年前,汕头众汇农贸市场、汕头市怡轩优鲜市场等就已率先将信息数字化运用到市场管理中,Wi-Fi全场覆盖、支付宝等移动便捷支付服务随处可见,群众可通过市场官网、手机APP等多种途径下单,享受送货上门等服务。

新长厦市场则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尝试。黄泽锋告诉记者,引入智能客流、车辆监控摄像头、智能显示屏等一系列终端智能设备后,日常管理工作更加高效便捷,还能利用实时统计的数据信息,协助政府相关部门对食品安全领域进行全方位监控。

数字化赋能之下,汕头农贸市场从传统的菜市场逐渐演变成为可感、可触、可视的数字化菜场。

◎经验总结

“一场一策”因地制宜

今年7月,汕头作为全省两个发言地市代表之一,在全省精神文明创建九大行动视频会议上作农贸市场升级改造的经验交流。回想起这场“攻坚战”,参与人员无不感触良多。

“汕头的农贸市场升级改造主要突出在老市场原有基础上进行修缮,初期面临无标准、无资金、观念落后、规范管理与经济效益的矛盾等难题。”汕头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四级调研员杨建军坦言,面对无全国统一标准的难题,汕头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是一边探索一边总结一边推进。

汕头首先将改造的范围进行划分,将全市农贸市场分为三大区域,即中心城区、建成区和农村,以点带面,有序推进市场升级改造工作。经过清算,汕头共有270个农贸市场,若全部进行改造,对于财政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若指望街道或者物业管理中心自发投入资金进行改造,很难。”杨建军表示,在这样的背景下,汕头本着“谁开办、谁改造、谁投资、谁受益和开办者自愿投入”的原则,积极引入社会资金,通过招投标将市场的经营权承包给第三方公司,解决了资金不足的问题。

他告诉记者,各区县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原则,对列入改造计划的市场逐个制订“一场一策”具体措施,努力破解农贸市场升级改造中碰到的用地、规划、资金、管理等难题,理顺一批市场产权与管理权较为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各区县在初期选取的都是产权单一明晰、有硬件基础、有改造意愿的市场作为示范市场先行实施升级改造。“按照先易后难,先试点后推广的步骤,可以快速起到示范效应,购物环境美化,消费者购物体验随之提升,市场客流增多,其他未改造的市场自然会主动升级减少顾客流失。”杨建军分析了农贸市场升级改造的传导链条。

“针对汕头消费能力有限、流动人口少的特点,我们在编制标准时不追求高大上,而是注重完善基础设施,如消防、卫生、安全等。”杨建军强调,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在汕头市农贸市场升级改造中比较重要,若是不顾实际改造得太豪华,最终是消费者买单,不符合民生工程的定位。因此,汕头每年都会编制《汕头市农贸市场全面改造升级工作指引》,学习吸取往年开展农贸市场升级改造的经验做法。

与此同时,各区县也会根据自身财政进行农贸升级改造奖补以激励更多农贸市场主体参与到升级改造中,如在国营市场上进行升级改造,经营权归街道或村集体所有,实行补贴;如果是第三方公司承包,实行奖励。

汕头菜市场蝶变。  通讯员/受访者 受访者 供图

汕头菜市场蝶变。  通讯员/受访者 受访者 供图

■记者手记

改造提颜值 留住烟火气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市场是最能够衡量老百姓幸福指数的地方。新瑞平市场改造,是汕头农贸市场升级改造“第一炮”,开业至今已有5年多时间,既提升了颜值,又保留传统市场的“烟火气”,成为汕头老城区居民买菜购物的首选地。

记者走访时正值中午,市场内外熙熙攘攘,场内通道四通八达,蔬菜、肉类、熟食、水产等商品分类划行归市,区域布局合理、标志明显,摊位分布规范,物品摆放井然有序。

“这位小哥,把口罩戴好。”在巡查过程中,新瑞平市场场长方廷强叮嘱卖熟食的商户规范佩戴口罩。自新瑞平市场建成营业以来,巡查是方廷强每天的工作。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提高经营者和市民疫情防控意识、坚决守好农贸市场疫情防控安全线,成为他工作日志中新的内容。

金平区市场监管局农贸市场疫情防控工作专班的工作人员也加大对农贸市场的巡查监管频次,并不定期对鱼肉菜进行抽检,保证食物安全,为广大商户和顾客营造良好的经营消费环境。

“现在的市场跟以前比,确实变化了好多,区域划分一目了然,大家一看就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在哪里,非常方便。”方廷强是一名“老市场人”,见证了汕头农贸市场从“脏乱差”到“新靓美”的蝶变。他告诉记者,随着新市场经营理念被越来越多人接受,商户的卫生习惯也在改变。

“以前老市场的商户收市,乱倒脏水,把肉类的边角料丢弃在路边,缺乏卫生环保意识。”方廷强说,这种行为在新市场是绝对禁止的,入驻的商户都要落实“门前三包”。市场还配备了5名保洁员,负责日常早晚收市清洗工作,每月还会进行3次大扫除,确保市场干净整洁。

方廷强清晰地记得,新瑞平市场开业初期,有些商户的坏习惯一时难以改变,偶尔他还会接到市民投诉。“为了加大管理力度,我们设有投诉机制,对不诚信的商家进行罚款或收回摊位经营权。如今缺斤少两、强买强卖的现象不复存在。”他说,每年市场还会对商户的秤具进行统一校验,对误差大于15%的进行销毁,打造“放心秤”。

市场规范了,来买东西的市民脸上露出了笑容,商户自然也乐开怀。说起新老市场的对比,水产商户林培泉似乎有说不完的话。

“以前老市场只有简陋的铁棚稍微挡挡太阳和风雨,遇上台风天都是把心提到嗓子眼做生意,就怕铁棚掉下来。”林培泉说,对比之下,新市场通道宽了一半,还铺上水泥砖,又漂亮又好走,不用担心风吹雨淋,每天还有人专门打扫,台风天也能安心做生意。

林菎山在菜市场贩卖海鲜已有10多年。他告诉记者,原先在老瑞平市场内经营时,还有流动摊点,生意受到极大影响。如今,新市场环境好、客流量多,流动商户也搬进新市场,大家能够公平竞争。采访时,不断有顾客来购买海鲜,不少熟客还向他的老母亲问好。浓浓的人情味,在市场内流淌。

■亲历者说

汕头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四级调研员杨建军:

力争明年底前完成所有升级改造

汕头农贸市场在升级改造过程中涌现出不少典型案例,广覆盖的升级改造行动也让汕头由“向其他城市学习”转变为“其他城市来参观学习”。汕头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四级调研员杨建军是这场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攻坚战”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之一。南方日报对话杨建军,一起回顾农贸市场升级改造背后的故事。

南方日报:汕头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有什么特点?

杨建军:启动早、改造量大,引入社会资金是汕头农贸市场改造的特点。最开始我们前往湛江学习,发现他们有些市场改造卓有成效,很少见流动商户,于是回来后就下定决心要办好这项民生工程。2016年,汕头在全省率先提出全面铺开农贸市场综合治理和升级改造工作。

近几年,围绕省、市部署,我们坚持以创文提质为抓手,重点做好“多级联动、升级改造、监管执法、快检追溯”等工作,市场硬件设施和软件管理整体水平得到明显提升。有了舒适的消费环境和健康安全的农产品,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随之提升,作为助推创文的一项重要措施,老百姓从中看到利好,也会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创文。

南方日报:农贸市场升级改造过程中克服了哪些难题?接下来有何工作计划?

杨建军:经营理念上,老旧农贸市场租金便宜,占路为市的流动摊贩甚至不需要缴纳租金。由于面积小、商户少,每个商户单日生意量会比在新农贸市场多,商户基本上没有升级改造的意愿。而消费观念上,则表现为消费者没有强烈的升级改造的需求。部分市场由老人协会或物业管理中心管理,他们会衡量对比市场改造前期需要投入的资金、人力等要素。如果改造后农贸市场的效益难以确保,就会降低他们升级改造市场的意愿。

民生无小事,汕头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关乎群众“菜篮子”与商贩“钱袋子”安全问题,更关乎巩固“国家卫生城市”招牌,提升城市文明形象。农贸市场升级改造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利大于弊,也是全市不断攻坚克难的重点所在。

随着一批又一批农贸市场完成升级改造,汕头剩下11%的农贸市场大多是难啃的“硬骨头”,大多集中于潮阳、潮南等区县,主要表现为产权复杂、面积狭小,在原面积上升级改造满足不了周边群众需求。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认为前期的经验仍需坚持,充分发挥区县的自主性,充分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

此外,我们也注意到市场上出现过分升级改造的倾向,既不经济又不实用,加大商户、消费者的经济负担。我们认为,潮阳、潮南等的农贸市场升级改造,要以完善基础设施为主,注重经济实用。接下来我们将继续优化方案,争取在明年年底完成所有农贸市场的升级改造,为全省实现所有农贸市场升级改造贡献汕头力量。

【记者】 余丹 

【实习生】 蔡旭英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1

编辑 肖俏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