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莞家
+ 订阅

9月10日是我国第37个教师节,为表彰全市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动员全市上下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理念,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东莞市委、市政府当天上午召开了全市教育大会。东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肖亚非等领导,以及市教育局全体领导班子和部分教师、教育工作者代表等出席会议。

会上,东莞出台深化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等系列文件(下称“系列文件”),提出到2025年将东莞打造成广东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名片的目标,并对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进行部署安排,加快推动东莞教育高质量发展。

东莞教育进入改革攻坚期

当前,东莞教育已经进入改革攻坚期和战略机遇期,面临系统性、结构性、阶段性诸多挑战,必须通过深化教育改革攻坚,破解这些矛盾和难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系列文件便围绕广东省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省,提升教育支撑经济社会创新发展能力的目标,按照市委、市政府“十四五”时期的规划部署和战略安排,以综合改革为主线,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以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对全市“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作出系统谋划和安排。

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老师在给学生上机器视觉课程。南方日报记者 孙俊杰 摄

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老师在给学生上机器视觉课程。南方日报记者 孙俊杰 摄

系列文件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东莞市深化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东莞市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任务分工方案》和《东莞市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系列文件》。

在深化教育改革攻坚方面,系列文件针对公办学位不足问题,提出建立用地联动机制、采用社会代建制等加快公办学校建设;针对优化教育结构问题,提出不再扩大民办学校规模、创新实施学位补贴等方式,快速提高公办学位占比;针对优质教育资源不足问题,提出建立名优教师轮岗制度、大力推进集团化办学等方案;针对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从教师编制管理、引进人才路径、打造培训品牌等方面做出安排;而针对教育治理问题,则提出深入推进“双减”、构建家校社协同机制等,确保教育评价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在打造“莞邑良师”方面,系列文件提出统筹事业编制向教育倾斜、建立中小学高层次人才专项编制周转池等方案,来破解编制制约问题;提出打造教育领军人才、教育家型教师等培训品牌,破解教师成长梯队问题;提出全面实施校长职级制改革、建立中小学教师荣誉体系等提高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价值感、荣誉感。

在“双减”背景下,系列文件明确要停止学科类培训机构新增审批,压减学科类培训机构的数量及办学规模,并建立作业公示制度、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切实为孩子减负。此外,系列文件还明确要推行午餐午休、课后430和暑期托管服务,解决家长看护孩子的问题。

此外,系列文件还突出明细党委政府履行教育职责,以“双标工程”为抓手,培养一批中小学党建工作示范校和样板党支部,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并加快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格局。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理

“不能到了9月才想起教育,不能到了教师节才想起可爱可敬的教师。”在全市教育大会上,肖亚非强调,要深刻认识做好新发展阶段教育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东莞教育改革面临的形势挑战,拿出敢为人先的勇气,推动教育改革持续深入,久久为功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教育事业朝人民满意的目标稳步迈进。

另一方面,要准确把握东莞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坚持科学的教育理念,增创均衡发展的质量优势,增创支撑发展的服务优势,增创改革发展的创新优势。

经费投入连续三年地级市第一,教育信息化持续走在全省前列,全力推进教育扩容提质……实际上,东莞作为教育大市,近年来无论是教育成果还是改革创新都走在全省前列。

值得一提的是,东莞还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他们当中,既有党龄超过50年、从教超过40年德高望重的退休校长、教师;也有师德高尚、本领高强、深受学生爱戴的在职教师;还有充满青春活力、立志做“大先生”的90后青年教师。他们都在平凡的岗位上,坚持初心使命、潜心教学育人,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

“一颗红心,两袖微尘,三尺讲台,四季耕耘。”在9月10日的教师代表座谈会上,肖亚非用16个字刻画了教师队伍群像。

肖亚非表示,如今东莞到了“双万”新赛道,教育面临的压力将更大。提高公办学校的承载力和民办学校的水平,使教育体系适应人口的快速增长,通过优质教育、均衡教育把东莞的“品质教育”体系建设起来,这些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还要建设一支强大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因此,肖亚非强调,东莞市委、市政府一定会继续坚持教育优先的发展理念,继续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提供良好的服务保障。同时,他希望广大教师始终不忘立德树人的初心,始终坚持传道授业、塑造灵魂、实践理想,以仁爱之心让所有学生都能健康成长。

记者观察

打造教育新名片 助力东莞新发展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面对东莞常住人口破千万、GDP破万亿的发展新征程,东莞提出到2025年将东莞打造成广东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名片,这意味着把教育提升到事关城市未来和发展后劲的战略地位。

打造新名片,意味着区域新担当。

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系列文件不仅要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治顽疾、建机制,还要以当仁不让的姿态为深化教育改革攻坚试水探路,树立高质量发展新标杆。

打造新名片,意味着打开新格局。

当前,东莞教育进入改革攻坚期和战略机遇期,系列文件抓住当前教育主要矛盾,对全市“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作出系统谋划和安排,实事求是、整体推进、重点突出,打开了未来发展的新空间。

全市教育大会的召开和系列文件的出台,对下一阶段东莞教育阔步向前影响深远。

一方面,这是破解教育与受教育之间矛盾的新思路。公办学位持续紧张,而民办学位有所富裕,这是公民办学位结构性矛盾;优质学位热门火爆,而低端学位却占比较高,这是学位质量结构性矛盾。如何深刻认识和辩证理解改革中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对于推进东莞教育现代化建设具有关键性意义。

此次大会出台的《东莞市深化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在聚焦扩大学位供给、优化教育结构、提升教育质量、锤炼师资队伍、强化教育治理等方面提出30条改革攻坚举措和10个重点改革项目,全方位输出“解题思路”。

另一方面,这是东莞重视教育之基的新抓手。基础教育是教育的基础,教师则是基础的基础。聚焦大会,《东莞市深化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建立中小学高层次人才专项编制周转池、推进师资培训品牌化发展等内容;另一方面,《东莞市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系列文件》明确了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等“明星教师”的孵化培养方案,让高质量的教师支撑高质量城市的发展。

其三,这是对东莞教育发展格局的新期待。近年来,东莞对教育发展的重视力度空前,此番更是把教育作为在新起点上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先手棋,以制定出台政策文件为牵引,加紧推进顶层设计,不断使教育水平与东莞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相契合。

系列文件从去年9月启动编制,其间几经修改完善,充分吸纳专家和基层意见,针对公民办教育结构倒挂、“双减”背景下校外机构治理、教师队伍建设等多个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起草方案,每一条都“打在群众心坎上”。

强化担当,凝心聚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进军号又一次吹响,属于东莞教育的新名片值得期待。

【记者】于羽佳 林群贤

编辑 毛敏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