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看东莞|龚佳勇:产城融合集聚“专精特新”高端人才

南方+ 记者

编者按:

根据工信部此前公示的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东莞培育了“专精特新”企业154家,其中国家级“小巨人”企业79家,位居全国第五。未来东莞的“专精特新”有哪些发展的路径?

南方+邀请东莞的专精特新企业、高校学者、金融机构、专家、行业头部企业进行圆桌对话,围绕“专精特新”的空间、人才、科研、金融四个方面展开讨论,探讨共谋发展。

专家简介:

龚佳勇,赛迪研究院广东(东莞)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高级经济师,先后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重点基金各1项,国家部委研究项目5项;参与或主导了部、省、市、县(区)等决策研究、宏观经济运行分析、产业研究规划、园区规划、政策研究等课题与项目近200余项。先后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广东省发改委、经信委,广州市、东莞市、佛山市、惠州市、韶关市、茂名市、阳江市等地方政府部门、大型企业、投资机构等提供产业决策咨询服务。

【空间】

南方+:目前,东莞土地资源紧张。东莞也一直在积极的拓空间。您认为在空间方面,东莞的“专精特新”企业存在哪些困难?

龚佳勇:“专精特新”企业不是很大的企业,而是中小企业,这些成长期的企业在细分领域是领头羊,但在对空间的需求是因人而异的。所以,对待“专精特新”企业的空间需要不能一概而论,不同企业有不同的困难,有个别会存在产能增加而导致空间不足的困难。

南方+:东莞还需要给这些“专精特新”企业给予土地空间方面的哪些支持?

龚佳勇:在土地空间方面,不要一味的为了“拓空间”而“拓空间”。对于“专精特新”企业更要从顶层设计上精细化,要通过调研判断企业的空间需求,要给新的项目去拓空间。

【科研】

南方+: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小企业自身不需要科研实力,借靠外力就可以。您认同这一观点么,为什么?

龚佳勇: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举个例子,中小企业有生产高精度传感器的,这种产品整个结构、原理并不复杂,但是要生产出精度很高的产品,需要技术经验上的支撑。所以说,科研分为基础性的科研和应用型的科研,中小企业,特别是“专精特新”企业在细分领域做到龙头,靠的就是应用型的技术,这个是没办法借助外力的。

南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较强,但也面临应用技术不足、基础研究缺乏支撑、独立研发实力不够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您认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如何去进一步加强自主研发能力?

龚佳勇:其实,能被评为“专精特新”的企业,它无论在应用技术方面,还是基础研究方面,都是有一定的实力的。

那么,这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如何能够在现有的技术、基础研究成果上,进一步提升自主研发能力,进行产业化的创新呢?我认为,这些企业需要持续迭代的能力。因为对于“专精特新”企业来说,面临的市场太狭窄,总体的抗风险能力不足。市场一有风吹草动,对企业就会产生巨大影响。所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要持续的发展,就要进行不断的研发创新。企业如何研发创新,进行弯道超车或换道超车?建议一方面可与东莞的一些科研机构合作,由科研机构提供基础性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企业可借助金融的力量加大对科研的投入。

【金融】

南方+:“专精特新”企业往往是处于高速成长期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对资金需求庞大。对于东莞来说,您认为该如何优化财税政策或金融政策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

龚佳勇:财政政策方面,建议加大对科技专项财政资金的支持。同时要注意简化申请、验收流程。另外,与大企业相比,“专精特新”企业经济效益没那么高,高级人才也比较少,可以申请和享受的政策也较少,地方政府在制定政策时,需要把“专精特新”企业的现状纳入进去。税收政策方面,作为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会享受到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但是很难去享受个性化的税收优惠政策。

南方+:随着北交所设立并试点注册制,未来资本市场服务“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能力和水平将进一步提升。您认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该如何搭上资本市场的这趟顺风车做大做强呢?

龚佳勇:根据工信部公示的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东莞入围专精特新“小巨人”全国城市排行榜第10名。其实,东莞的企业都是实干型,做得多说得少。如何要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我认为,企业应该要加大宣传,主动申报。

【人才】

南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长期专注于细分市场,市场占有率高、配套能力突出,是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环节。但与大企业相比,专精特新企业人才吸引力较弱。您认为,从企业和东莞政府这两个角度,如何提高专精特新企业人才的吸引?

龚佳勇:改革开放以来,东莞的经济结构就是“三来一补”,这样的经济结构势必吸引的是一大批“人力资源”,不是“人才资源”,城市结构也是围绕“人力资源”进行配置的。要想留住人才,东莞要有大学、科学城以及CBD,需要用现代化的城市格局去留住人才,而不是仅仅靠人才补贴。

南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往往是专注细分市场、创新能力突出、成长性好的优质中小企业,高端人才对其至关重要。您认为,“专精特新”企业该如何引进高端人才?

龚佳勇:建议针对“专精特新”企业的建立一个产城融合的地方,利用产业的集群效应来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与大企业不同,“专精特新”企业对高端人才需求没有那么大。如果1家“专精特新”企业需要10个高端人才,100家就是1000个高端人才,将这1000个人集中到产城融合的一个地方,再予以生活配套方面的支持,这样就能很好的吸引和留住人才。

【统筹】戴双城

【记者】施美

编辑 李玲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