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下午,广州市青年文化宫、广州市青宫电影城举办“青年榜样:当冠军遇上冠军”观影活动。10余组特殊儿童亲子家庭,以及中小学教职代表共同观看电影《妈妈的神奇小子》。
活动现场合照。
活动开始,2008年北京残奥会AT级男女混合双桨固定座位赛艇金牌获得者、现广州市青年文化宫职工周杨静作为嘉宾,向现场的特殊儿童亲子家庭分享了自己作为一名残疾人运动员,这一路艰苦训练、克服困难的历程。
周杨静(右)分享自己的故事。
“赛艇的训练强度很大,在广州的炎热天气水上训练,那种环境可想而知。我很多次想放弃。那时候家人反复鼓励我,‘再稍微坚持一下’,才有了最终的奥运舞台。”周杨静回忆自己体育生涯的难忘回忆,更感激家人的支持,“妈妈从来都默默站在我身后,每次训练、每场比赛都陪在我身边,就像电影里的那位妈妈一样。”
麦建朋与现场观众视频连线,并展示奥运金牌。
周杨静还为观众准备了“惊喜”:现场连线曾经的队友,广东籍运动员麦建朋。在2020东京残奥会上,麦建朋与搭档屈子墨为中国体育代表团赢得第96枚金牌。他通过视频连线,鼓励现场的小朋友们要乐观面对生活。
《妈妈的神奇小子》剧照。
电影《妈妈的神奇小子》由中国香港残奥冠军苏桦伟和母亲的真实经历改编而来。影片再现了苏桦伟从一个身有残障的孩子成长为一位优秀的田径运动员的故事,同时也是一位母亲突破重重阻力,陪伴儿子一路成长追梦的艰辛历程。
导演尹志文,监制、主演吴君如特意录制了视频,为现场的特殊家庭加油打气,为残奥冠军送上祝福。
导演尹志文,监制、主演吴君如特意录制了视频,为现场的特殊家庭加油打气,为残奥冠军送上祝福。
“《妈妈的神奇小子》给人的感觉就是真实,我想这是最能打动大家的。”周杨静表示,“有很强烈的代入感,感觉看到曾经的自己。每个残奥冠军和他们的家人,背后的努力和付出都是巨大的。”
很多特殊儿童家庭的父母观影后深有感触。一位母亲告诉记者:“电影让我感同身受,残疾人家庭的艰难,常人很难想象得到。我女儿是唐氏综合征患者,这部电影应该被更多的人看到,呼吁大家关注残障群体,给他们更多力量。”
《妈妈的神奇小子》剧照。
青宫电影城店长沈艳表示:“青宫电影城一直致力于推介优秀影片。举办此类主题活动,是希望通过电影传递给观众更多正能量。希望大家多来支持这部电影。”
【对话】
周杨静:残障运动员需要更多来自家庭的支持
“当时我就是看到大家都能去上体育课,我想我为什么不能呢?”周杨静觉得,自己的体育生涯开始于自己的好奇心,一种想要“证明自己”的坚持。
小时候的周杨静因为身体原因,很怕和外界接触。小杨静的妈妈为了能让她见识得多一些,带着她到处旅游。“她平日节俭,但为了我可以花很多钱,尽力让我走出去。”这也打开了周杨静想要去看世界的心。
“20世纪80年代,很多人都还没有残疾人运动员的概念,我家人都没想到我要走职业运动员道路。”周杨静回忆,家人都觉得学一门手艺才是残疾人养活自己的选择。“但知道我想要学体育的想法,哪怕担心没有结果,他们也支持我追求梦想,我很感激他们。”
周杨静。
“我想看看奥运是什么样子的。”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训练,周杨静先是跟着前辈“什么项目都学一点”,抓住每一次和其他运动员练习的机会。从2003年加入广州市残疾人轮椅击剑队,到广东省残奥会的冠军;从2007年正式加入中国残疾人赛艇队,到最终站上北京残奥会最高领奖台……竞技体育之路上,周杨静从未想过放弃,而在这种“再稍微坚持一下”的每一步中,都有来自家人的默默付出和陪伴鼓励。
谈及自己曾经的击剑队友麦建朋,周杨静很为他高兴,同为残疾人运动员也能更多地感同身受:“我们的击剑队曾经被解散,他差点没法训练。今年,他训练已经16年多了,终于在奥运赛场上获得了羽毛球男子WH1-2级双打比赛冠军。这16年的付出和不易大家可能都想象不到,背后有很多很多来自家人支持的力量。”
现在,周杨静是广州市青年文化宫的一位社工,除了平时的公益工作,她也在用自己的故事鼓励着身边的孩子们。“我相信每一位‘特殊’的小朋友,都像今天的电影主题一样,是他们家人心中的‘神奇’孩子。他们以后一定也可以站上舞台,跟大家分享自己的故事。”
【记者】关雨晴
【图片】主办方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